世上曾有过无数灿烂的文化传统,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现状却各不相同。
“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如今已成老生常谈,初听此言,觉得讲得没错,既漂亮又充满激情,但仔细推敲,此言不适合所有的文化传统。有些文化传统,在当今强势的现代化与全球化浪潮下,仍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展示出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与生命力;而有些文化形态,面对西方文明的强势冲击,则难以继续发芽成长!甚至就此归宿於历史的博物馆或文字记载,更有些则濒临消失的边缘或成为文化植物人,躯壳依旧,灵魂远去。
看清现实,并非所有的文化传统,都同样能适应今天的气候土壤。曾经因交通和信息的封闭,造就了形态迥异的地域文化。如今,若大的地球亦变为地球村而已,交流的畅通,使世界充分相融。在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博弈中,全球化进程及价值观已成当下强势的主流文化,而西方社会在这场主流文化的撞击中,已优先夺得主控权。面对如此背景,适者,则继续生存发展;不适者,则面临出局的选择。现实的选择与困惑不仅反映在建筑设计领域,更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此,文化基因决定着一个民族和一个区域,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前途和命运!
多少年来,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追求,始终是设计人内心的梦想。早在业内沸沸扬扬的立场观点,体现着设计人执着的追寻,但现状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成效几何呢?!更让设计人困惑的是,众多的努力方式却不知何从突破:有符号说、建筑说、空间说、意境说……也许是出于情感上的因素,越来越多的声音汇聚成寻求传统文化发展的呼声。因为,人们深感曾经有过的辉煌难以通过现代化的语言方式再续今日。设计人在迷雾中寻思,在困惑中迷失,更有在呼声中作秀……
有一个例子,似乎能帮助问题的破解。在全球化进程中,东方邻国的日本,曾是中国文化狂热的追捧者。而今,在与西方价值观念的撞击中,其传统文化成功地脱颖而出,做到了传统性与当代性、地域化与全球化的协调发展。不论是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还是平面设计、工艺设计等方面,日本设计师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成功将本民族文化纳入了当代发展的潮流,其作品让世界一看便知道是“日本设计”;同时,在保留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又成为当下最时尚的表现语言之一。
同属东方文化的传统,甚至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忠实的学生,日本国在历史上几乎搬动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不论是对汉字的输入,抑或是文化形式,还是建筑风格的摹仿等等。中国文化几乎在历史上占据了日本文化的绝大部分空间,草估一个数,应该有百分之九十的比例吧!问题是如此相同相近的文化传统,如今何以产生相当的差异呢?!
问题恰恰出现在这最后的百分之十里面。这最后的一小部分,保留了其本身的文化的特质,成为明治维新后发展的潜在动因。可以说,前面的百分之九十,帮助日本在历史上迈向了现代强国的边缘,后面的百分之十,又使日本跻身当代世界经济文化强国的行列。
无论过去和现在,从来都是好学生的日本国,从来也不会在崇拜、学习外来文明中迷失自我。正如昨日对中华文明的摹仿一般,如今又开始追求西方社会的思想观念与技术文明,然而在崇拜与追随中,却始终守护着自我的独立精神,丝毫没有丧失自身的文化定律。比如,在东京如此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到处林立着现代化的建筑,却不会存在西方建筑师的试验田。这说明日本的学习与引进,完全服从于自身美学的观念需求;又比如,日本产的各类产品,总是将质量最优的投放到本国市场,将次一些的产品销往其他国家,甚至于日本的风月场所,也仅提供本国公民独享,谢绝所有外国来者,这在全球也是绝无仅有的。如上事例说明日本的自爱自尊已超乎世界各国的普遍程度。可见,在学习开放与坚守保护的过程中,日本都投入了百分之百的真诚与努力,吸取与坚守成为他两条腿行走的对立统一关系。任何时候都不会顾此失彼。问题的关键是,在学习吸纳的过程中,日本依然坚守或是改变了小部分的学习内容。恰好因为这小部分内容,成为当代日本建筑设计走向世界的传统宝藏与民族性特质。如此情况,不但局限于我们所熟悉的建筑设计等领域,更表现在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
19世纪60年代,日本推行著名的明治维新,开始政体改革、全面西化、开展工业革命,由此成功奠定了向资本主义的转型,并使日本在日后迈向现代强国的行列。当时,正值清朝同治与光绪年间,尔后的中国亦相继出现无数有识之士,同样推举政体改革,主张工业革命。从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的洋务运动,到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他们无疑都是杰出的改革派,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归根结底,文化基因不同!
翻开世界现代建筑史,为何日本能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呢?从丹下健山到隈研吾。而面对我们如此众多的设计群体,如此众多的建设项目,却难以出现一批世界顶级的建筑大师,问题的答案依然是文化不同。就算偶而出现一个富有现代感、又具有传统文化风韵的设计案例,也时常会被人感觉为带有明显的日本味倾向,悲也!人们不难发现,当代这批著名的日本建筑师,几乎都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化之中,如黑川纪章、隈研吾、安藤忠雄等等。他们都直接从日本传统的建筑文化中汲取养分,甚至许多是高度相似,直接移植提炼而成。仔细观察,这些如今依然活跃在当下设计语境中的传统内容,基本都是历史上从中国吸取后被改变的,或是保留原日本民间文化的那一小部分内容。
如下,让我们进一步破解在建筑设计领域中那百分之十的差异性,并通过建筑表象的差异性,分析其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同样体现在传统中国建筑文化对日本建筑的影响。他们有相同的山水观,继而产生相近的园艺形态和审美观,浓缩对天地自然的尊重与理想。他们有相同的建构性,都以木制建筑为本,都有类似的东方大屋顶和出挑的檐口及斗拱造型,还有许多其他相同或相近的建筑造型等等(见图-1、图-2)。可以讲,从观念到形象,甚至营造技术等方面,都产生高度的相似性。
图—1.京都二条城
图—2.京都仁和寺的斗拱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