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这一词,抽象而又宽泛,却无时不充实着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历史上生生不息的文化形态,不正如宇宙中生命物种的起源那样?
文化,是一种生命存在。既然是有生命的,就有生老病死。文化,同样有岁月的幼年、青年、壮年、老年;有体质的强壮与弱小之别,有生命的长寿与短命之分。总之,任何文化都有生命诞生与终止的那天。
如果承认文化是一种生命,那么某一文化终究归属于该生命所依赖的生存环境。其实,是生存环境养育了文化这一生命现象,就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倘若生存环境遭受冲击或产生异变,则该文化生命之延续无疑会遭受重创,甚至陨灭。此理好比恐龙的消亡,道理如出一辙。
因此,泛泛而谈去发扬文化传统,其实是对文化缺乏理性客观的认识。我们要尊重并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生命现象的存在规律,避免盲目思恋!而且生命不可起死回生,一旦某一文化生命终结,其存在形式只能是一种文化标本,最后成为历史文献的记载内容;而围绕我们当下所展开的现实,则是有生之文化体,更应得到大家的重视与善待!
也许有幸,我们搭乘了一列生命力强劲的文化列车,从遥远的始发地一路驰来;也许我们所搭乘的列车,在某一途中已驶入了中转站台,那么,我们也只能从中转站继续开始新的行程,搭乘新的列车。道理如此明了,依恋不是未来。认清文化的生命特征,辨明时代的环境生态,方可理性贴近文化生长的未来,在新的文化生态系统中,求得新生命的再续。
由此,在解析时代环境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对自身文化基因作出科学的梳理和排比,智慧地审视有哪些传统内容在今天难有发展空间,哪些传统内容在当下仍可顺应新的生命环境而拥有足够的生命力,哪些传统内容早已生命枯竭,仍至是一具文化木乃伊,或仅仅是行尸走肉而已……
要发展就要有交融,有交融才能获得新生。过于洁身自好,等于葬送生命。不要一味轻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之类的言论,所谓“世界的”应被理解为“共同的当下”。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漫漫辉煌历程,无疑是一位文化长老。历史的车轮到了清末,中华文化已走近垂暮之年,同时,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千年帝制轰然崩溃,几千年赖以生存的华夏文化环境顷刻遭受冲击。从那时开始,传统文化在日后的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失落……自此,中国文化的现状已成为被西方文化所强奸的转基因文化,自身血脉已日益流失。事实上,真正的中国文化,已开始不同程度被定格于历史的辉煌中。那么,未来之路走向何处?
世界文化千姿百态,但大体由东方性与西方性两大板块组成,或存在其间的一些其他形态。如果以单纯的中国性(中国文化)来抗衡西方性(西方文化),显然是不合理,也是不明智的。作为地球村中的一员,面对现实,剖解早已气竭的本土文化。当下的设计出路,就在于放眼世界,容纳有生的文化观念,以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背景,来作为我们今天的文化起点,那就是一个更为宽广的概念:“东方性”,一个被时代扩充的中国性。东方性虽不同于中国性,但源自于中国性,包含于中国性。对传统中国性而言,东方性带来了相近而又鲜活的血液。
但愿对东方性的研习开拓,能成为中国设计师们摆脱瓶颈与困扰、继续发展本土文化的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