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
张波
高级建筑师
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特许建造师、IFDA国际室内装饰设计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委员、IAI亚太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联盟理事会员。
在建筑行业中,有这样一位建筑师,他通过设计来不断地思考什么是建筑,思考人与建筑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性,他的作品将建筑的思考与实践相结合,以当代的视角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全新的建筑形象,他就是建筑设计师——张波。
细化的建筑设计
在采访张波之前,通过浏览他的简历得知,他是一个在建筑领域有着丰富阅历的人。他,大学学的是建筑学,读硕士时学的是景观设计,而现在从事的大都是室内设计。然而,张波在这众多的学科中更愿意别人称呼他建筑设计师。“关于怎样称呼自己,我觉得是这样,当做整体规划、建筑、方案设计的时候,我就觉得建筑师比较贴切;当做室内装修、景观环境的时候,我就更愿意别人称呼我为室内设计师或者是景观设计师。实际上怎样称呼我,我觉得并不重要,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只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特殊情况,人们把这几个专业都区分开来对待了。我觉得作为一个设计师,只学习了建筑学、艺术学是不完整的,设计学这个专业更强调景观环境和其他门类的综合,所以在这之后我又去攻读了室内设计的博士学位。但是,国际上普遍存在一个通则就是把这些专业的设计人员称为艺术家,把他们从事的工作范畴归为艺术类而不愿将他们统称为设计师。”
建筑学作为一门艺术学科,自然受到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这一切说明建筑学发展的原因、过程和规律都离不开社会条件。“我在学习英国皇家特级建造师课程的时候接触了一些同行业的专家,我们也曾就中国目前的建筑进行过探讨。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中国的建筑学把一个整体学科分成了三部分,甚至还加入了室内配饰成为了四部分。一个项目,建筑主体建起后就要对其进行室外景观园林的环境打造,接着就是对室内进行装修设计,然后在室内设计中又具体细分成灯光设计、配饰设计等几部分,这样就使各个专业越分越细了。”
风格要随时代而变化
张波近来的设计作品中以中式风格的作品居多,这就令关注他作品的人们产生了一种疑惑,这些中式风格的作品是否就代表了他在设计风格中的一种偏好、一种趋向。然而,对于风格张波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人逐渐对自己的文化以及对整个文化文脉的探索逐渐会趋向于我国自有的文化。中国地域广阔,风格也是变化比较多的。实际上,现在国外很多的设计师都在瞄准东方市场,尤其是中国。所以说,他作品的风格也不是纯中式的概念,只能算是一种混搭,只是中式因素所占比重大一些。
张波说:“设计风格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不应被某一风格固定住。我曾经做过一个贵宾楼的设计,那就是纯欧式的设计风格,包括家具、玻璃钢都会翻制模具后再做,然后再把模具和木材、雕刻结合在一起,这样就把路易时期的风格展现出来了,此时就有人会说我的设计走欧式路线。然而,这几年又有人说我的设计风格是中式风格,实际上,我的设计风格是不固定的。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原来流行于市场的欧陆风格逐渐地被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或者说是现代建筑中含有中式概念的建筑所替代。所以,在谈及设计风格时,我既不愿意被人评价设计以中式风格为主,也不愿意被别人称为以欧式风格为主导。”
[page]
设计要尊重当地文化
在张波的诸多设计中以野三坡的设计最为独特。野三坡作为一个风景名胜区,要在那里设计、修建一个大规模的建筑群首先考虑的要素就是这种人造景观是否与天然形成的自然景观相悖离,使建筑物显得突兀,对当地景观造成破坏。
做这个项目时张波对当地已有的酒店做了考察,最终决定设计要依托徽派的概念,再加入一些现代元素,这样整个的项目就不会显得太过传统或太过现代。景区的地势错落有致又形成了很多山墙面的变化,张波希望通过这个设计令度假的人们有一种放松身心的感觉。酒店的高度定位在四到五层,这样的高度可以让人们从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走出来体会到回归自然的感觉。但是,为了提高酒店的品质,设计中不会去过多地强调那种野趣,强调更多的则是酒店的品质性。
“我想我的设计是对当地景观环境的一种完善。当时,这个项目所处的位置没有被规划,场地比较自然。但是,它并没有什么特色,没有被开发和整治,很杂乱。我们设计酒店的同时也对整个区域进行了规划治理。这个区域是通往百里峡的路上,通过我们整体规划,整个建筑物在山体的掩映下很协调,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张波说道。
张波认为,当一个建筑物脱离了当地的景观环境,独树一帜时,就会对一个城市、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这个项目就会显得格格不入,尤其在设计旅游景点的项目时,就更要注重与当地环境的协调。大家来景点休闲欣赏的是当地的自然风光而不是酒店的景致,如果过分地夸大酒店的怪异风格,喧宾夺主,那么这就是对环境的一种破坏,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酒店设计的新模式
野三坡的酒店设计是一个蕴含古典风韵的现代化酒店,不论从设计理念还是空间构筑以及材料运用上,都带有强烈的中国传统韵味。张波在设计这个项目之前,考察了当地的地形,发现这个区域每天都会有上百对的新人在景区拍摄结婚照,他们站在竹筏上拍摄,极具中国特色。“如果修建一个类似天津水晶城那样的建筑,就会把人们又限定在一个现代都市生活的框架里,找不到度假的乐趣了。”景区最后选取的建筑风格是糅合,也就是现在流行的混搭概念。在现代的概念下融入一些当地的景观与人文,使人们体验到一种新鲜、清新的感觉。
酒店的设计风格经历了2、3个月的时间才与开发商确定下来。张波希望设计出的酒店能体现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感觉,但风格里又不能失去北方古都特有的韵味,所以在设计中把两者进行了糅合。“我们只有不断地对设计进行修改才能让设计在市场经济下发展下去。但设计的修改不是由甲方完全支配的,我们在修改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甲方的经济因素和当地旅游部门的要求。”当时设计最大的矛盾是开发商在建立酒店初期想把它建成当地最大、最醒目的酒店,可是这样的想法却不能符合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平衡其他景点的要求,此时的设计方案就要为整个旅游区的景观环境负责。所以,张波在设计野三坡酒店的时候是倾向于多层的,是掩映在景观环境里的建筑群。
酒店是依据地形设计的,而酒店本身是坡地建筑,所以需要加强道路建设和消防交通的改造。在通往住宿的楼群里有两个主出入口,就需要新修建一个道路出口,张波就依据地形利用较高地势的柏油路连接地势低洼的区域,这样就打造完成了贵宾区、休闲区、餐饮区这些高低错落的建筑群落。然而,这些建筑群落主要的功能还是供游客旅游、度假使用,但一年的时间里只有半年的旅游黄金期,其余的时间房间几乎是空置的。所以,张波在设计时除了考虑酒店度假的功能外又尝试着要赋予其更多新的功能,例如增强它的商务功能,把它打造成为一个举办商务会议的地方,希望能给投资人带来更多的回报。而在旅游淡季的时候,一些商务人士可以驱车来到这里进行商务洽谈,这里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更为舒适和安静的环境。“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全新的探索,来改变旅游酒店淡季利用率低的特点。这也是对旅游酒店设计上的一种全新探索。”
设计行业的根本是材料
在建筑设计领域,普遍存在的观念就是建筑设计的根本源头在于设计思维的创新,而张波对于这一观点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设计行业的根本是材料,而石材产业才是真正能让设计带来商业附加值的新兴经济体。当问及野三坡酒店是否也是石材担当主要角色时,他却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在野三坡酒店的设计中,石材并没有担当主要角色,因为野三坡本身不产石材。但是,酒店屋顶的材料却是选用当地特产的岩石片。我从事了20多年的建筑工作,逐渐意识到不论是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还是室内设计,都是对材料运用的一种能力,通过对材料的运用就能表现出设计者的一种内涵和修养。而材料本身一定要就地取材,它的经济性也是最强的。所以,在野三坡的选材中我不会大量的运用石材来增加甲方的成本。
石材又分复合石材、纯正石材、人造石材等。石材本身有厚度,同样的一块石料可以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要求;其次,石材在设计的运用中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可以对其通过深加工后再利用。尤其是在酒店环境的打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就地取材,如果刻意选取昂贵的石材不仅增加了建筑设计的成本,本身也会对当地景观造成破坏。但是通过石材,我更多地是想让大家意识到,同样一块石材在不同设计师的手里通过构思可以带来很大的商业价值,我们不应该单纯地只是把它看成是石材,把每一块自然形成的石材都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就能打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