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本来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文章是无奈的,就像设计师行业内部盛传的“修理雨伞,做展板”,只是一种话而已,其实文章也是一种话。不期待这篇文章能改变什么,只是想把一些真实的东西说出来,让一些人能得到共鸣。
“修理雨伞,做展板”这句词语编撰出现的时候,我还在华毅东方,当时设计师大多数很辛苦很郁闷的工作,是大家一种郁闷下的玩笑话,一种自嘲,但这句话当时对我的刺激很大,就觉得很无奈,这样的感觉一点点积攒,就积攒到了现在。前一阵又出现了一个新话“少壮不努力,长大做设计”和“修理雨伞,做展板”两个的理念是一样的,就更加重了我的这种感觉,所以我觉得可以谈谈这些东西了。
为什么会出现“修理雨伞,做展板”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由中国的设计现状决定的。
首先是设计师定位的问题。我们公众,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认为设计师是一个很好的职业,第一很轻松,第二很有意思,第三能赚很多钱,第四很有社会地位,甚至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老师都会告诉大家设计师是一个很神圣的行业,其实真实社会中不是这样的。真实的设计师从收入、待遇、社会地位、稳定性,工作强度,还有尊严,甚至还有尊严,都是很有问题的,都是很低的。
现实中大多数设计师的工作状态都是不停地加班,加班。越有名的设计公司,包括最大的4A公司,最大的展示公司,最大的动画公司,他们设计师的工作强度越大。而且越大的设计公司,越不重视设计人才,它们的思维方式大都是觉得自己人多了,就产业化了,你爱来不来,其实每天大量的人才流动,对公司是没有好处的。而大多数设计师呢?都希望自己是做创意的,但现实的情况是甲方和公司都不会让你做很多的创意。中国的甲方和西方的甲方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中国的甲方自主性太强,就是他认为什么是好的,就什么是好的,而不考虑你的专业性。而在西方,大多数的设计方案,并不是投标的,甲方的设计企业认可设计公司,设计公司认可设计师,那么甲方甚至会听设计师的想法去做东西,但中国不是,中国只是设计师把甲方的想法变成图片,结果到最后设计师就蜕变成了画图的工具,变成了技术工人。
不过这样的情况也不是绝对的,我最近做的世界名车体验中心就是一个个例,甲方完全认可。出现这样的情况是要有先觉条件的。首先是因为北京馆的原因,第二是我自身就是比较拧的一个人,我一直坚持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做东西,一直没有屈服于现状,而当这个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时候,甲方才会发现这个可能是有价值的。但大多数的设计师是不可能那么坚持的,因为要活着、要赚钱,这么坚持是很惨痛的,我的教训很惨痛,中不了标,收入都曾出现过很大的问题。
其次,主导中国设计市场的,其实不是设计行业,而是投资商。
投资商主要分三种,一种是政府性的,一种是企业性的,一种是个人投资。政府的东西往往不需要太多的创意,它是一个庄重严肃的事情。你要看世博会,你就能看出一个问题,中国做的东西,很庄重、很大气、很大方、很严谨,它不可能像西方浪漫啊,或者很奇特,这个不适合中国国情。
企业主要分国内的大型企业和国外的大型企业。国内大型企业一种是政府性企业,也是庄重大方严谨,政府企业真正需要大型创意的东西,往往不会给国内人去做,他给国外人去做,对国内人不信任,国外大型企业更是这样,它们是已经很成熟,很完善了,他们会严格按照VI要求中国人去做东西。VI其实对设计对创意有很大负作用,有很大的阻碍,国外已经把这个造型搁哪,那个造型搁哪,这块的宽度是多少,那块的宽度是多少,这块用什么材料,那块用什么材料,这块用什么颜色,那块用什么颜色,logo放哪,它都已经定死了,你还怎么去做。当然,制定这套体系的人,确实是个创意,但国外企业绝对不会把这种原创意给中国人去做,中国人只是设计执行方,客观的说,他不属于设计方,像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它就像画施工图似的,你只要把施工图做好,重新再出一遍效果图,然后等比例放大就行了,这就是国内和国外大企业的一个现状。小企业呢,就出现另外一种状况。小企业的老板,他没有大企业那些流程,是由一个人来决定所有的,但小企业的老板,目的又很明确,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挣钱,他们对设计的东西本来重视就不够,还有他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一样,因为中国改革开放没几年,30几年,现在的很多老板,都还是文革那时候的,他们对这方面的需求和认识是不够的,他们也认为不需要这些东西,再有一个他们的主观意识很强,他依赖个人的喜好但他们生活的空间确实又是那么一个现实的环境,这样,新颖的方式,他们又有点接受不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很简单,比方说,我们能接受90后身上的那些东西,那套时尚,怎么怎么样,你让我打扮,我不打扮,我打扮不了。
个人消费群体和商业性无关。中国的富人大多数更重视于收藏,包括运作,包括股票。他们把很多钱投入到这个方面,很多人是不重视自己的生活的,差不多就行。这样呢,设计就无法发挥。国外有很多人,他会自己买一个房子,请一个设计大师,去给他们设计一个特别牛的房子,这房子就又可能成为一个设计精品,中国有很多人,就买一个房子,装修一下,再买一个房子,甚至买一层楼,他空着!他高兴!这就是中国现状,整个对设计审美的需求层面没有形成,所以设计就不可能被认可。
第三点,中国目前的城市发展过于集中。大多数人口往一级城市涌动,导致很多的二级城市未开发,在外国不是这样的,外国很多的设计已经往二三级城市去发展了,但中国不是,中国还是喜欢去大城市做东西,设计的集中化就会出现。导致我们在二三级城市看到的设计公司、广告公司往往是喷绘公司、打印公司。因为老百姓还没有到那个层次,不需要那么多审美,商家也没有那么多钱去做那么多审美的东西,他觉得花几十块钱,做一个喷绘,已经很不错了,这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设计自身的问题,设计变得可有可无。就是我们没有了设计我们能不能活着,能活着。设计永远是奢侈品,设计是奢侈的东西,所以就导致中国的设计师很弱,很虚弱。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中国没有意识到,就是设计其实是可以为甲方省钱的,西方已经开始认识到。在中国省钱的方式是什么,甲方那里减少投入,能完成就行,而乙方的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能省钱就省钱,都去做减法,这点没有错,但往往这样是费钱的,为什么呢?举我最近做的世界名车体验中心的例子,甲方投入的其实并不是天价,但通过我很好的创意,我展示的效果是它投资费用的几倍,如果我不动脑的话,花上再多的钱不一定能实现这个效果的,其实我是在帮甲方省钱。西方也是这样,西方很多很好的作品不需要花很多钱,有很多在平面设计上做文章,你会觉得很好,但其实成本很低,材料也并非奢侈,靠创意去让人觉得很高档。这就是中国的问题,中国一直不是去靠创意去提高档,是靠奢侈物,比的是我花多少钱去买沙发,花多少钱去买地板。
所以我觉得这两点很重要,就是我们在进行商业项目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人对设计的质量负责,要去期待设计会给你带来惊喜。我们和西方的发展模式是不一样的,技术上的差距我们可能通过几十年能追赶上西方几百年的成果,但思想意识上还需要靠我们一代一代人的努力,通过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消除隔阂,最终达到思维上紧密的共识。
对于设计未来的发展,接近西方未必是什么坏事,但希望我们能有一些真正的属于自己的东西,有一些创造性的东西,一些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