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设计领域,他创作出苏园一号会所、云音·禅会所、四季怀石料理店等为客户连连惊叹的设计作品;作为企业领导者,他带领鼎合设计在河南这一他人印象中的设计洼地傲然伫立,推动整个河南设计行业的发展。
这个时代不乏设计商,一开始他们大多坚信自己具备奇高的艺术天分并怀才不遇,在"恨为他人做嫁衣"的打工过程中蠢蠢欲动,一有机会便不顾一切自立门户,接着在与客户的博弈中或固执己见或讨好盲从,结果可想而知,于自我陶醉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或是被现实磨平了艺术天分,泯然众人矣。
眼前这个人显然不是他们中的一员,身处设计领域,他创作出苏园一号会所、云音·禅会所、四季怀石料理店等为客户连连惊叹的设计作品;作为企业领导者,他带领鼎合设计在河南这一他人印象中的设计洼地傲然伫立,推动整个河南设计行业的发展。更让人羡慕的是,他还有一帮圈内好友,隔三差五小聚,天南海北地聊。
他是刘世尧,理想空间的勾勒者,鼎合设计的掌舵人。
带着镣铐跳舞
与刘世尧对谈之前,我期待他讲述自己作品表现出何种美感的同时,又担心他会沉浸于其中不可自拔。事实上,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场采访从头至尾,他口中都没有出现"我的作品"这四个字--尽管我为此做了充分准备。甚至当我实在有些不甘特意询问他满意的代表作时,他的回答把这最后一点儿小火花彻头彻尾浇熄--"没有。"
并非什么"我更满意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个"这种几乎用滥了的煽情式后续。在刘世尧心中,令自己满意的作品应是自由的、遵从内心的创作。然而身为一个设计师,却要首先满足个人空间使用要求与感受的根本需求,其次更好的结合建筑、机电、消防、灯光等元素,最后才能自由表达内心,传达设计之美、视觉之美、感受之美。"带着镣铐跳舞",这一比喻很好地诠释了室内设计的现实状态。
除了硬性要求带来的制约,与不同类型客户打交道也是设计师必须面对的挑战。故意找茬的也就罢了,刘世尧最头疼的是很认真又很固执的人,"由于审美的不对等造成的这种状态,让人感到痛苦但又必须天天经历。"他犹记得一个不差钱的客户,要做居住别墅的室内设计,提出的要求极为简单--有格调,上档次。刘世尧放手开始了创作,没想预算但刚确认就遇到了问题--客户嫌太便宜了,担心似乎达不到某种金碧辉煌的效果。讲到这里,刘世尧左手扶额,微微蹙眉,显然再现了他初听到这个理由的表情。令人欣慰的是,刘世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客户最终给予这份设计充分的信任,而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令客户直呼惊艳。"他能接受,这已经是很好的情况了。有的作品甚至最后能呈现70%,就已经很不错了。"刘世尧将这个过程定义成一种妥协的艺术,更鼓励自己"要习惯在这种痛苦中前行",说到此,他笑得略有些无奈。
在刘世尧眼中,室内设计从来都不是纯艺术,更加注重的是理性思维的运用、感性情态的表现。"其实说白了是服务行业。我经常跟客人说,你不是我的客户,你的客户才是我的客户,因为他们的需求才是我们最终要释放出来的东西。"只有将设计建立在技术平台之上,满足了客户的要求,才能进一步考虑从文化、艺术的层面去释放精神信息,让人们在释放的过程中享受这个空间。
突破自我
长于对美的感知,这是刘世尧设计灵感的来源;曾经建筑师的经历,则给了他冷静的处事态度与严密的逻辑思维,令他更好地掌控室内设计的各个方面。1986年,刘世尧进入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在作为建筑师的十年工作经历中,他的建筑设计方案在许多项目里中标并实施,然而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国内建筑市场的环境变化及"大砍楼堂馆所"的政策导向,让设计院的工作逐渐变成了打牌聊天式的赋闲养老,刘世尧不愿这样虚度时光,应朋友邀请,迈入了他印象中更能充分发挥想象空间的室内设计之门。
"并没有太多心理挣扎,过程却很艰辛。"从建筑师到室内设计师,刘世尧坦言自己经历了技术及心理的两重转变过程。建筑师往往需要对建筑物理、材料、结构、构造等知识运用自如,较之室内设计在宏观层面更专业,微观层面更细腻,在这一领域已经驾轻就熟的刘世尧转投设计,于技术层面有着更淋漓的发展空间,这令他欣喜不已。而从建筑师到设计师的身份转换,他却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压力--九十年代建筑师在人们心中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是需要仰望的,可室内设计画两张纸还要钱,就不那么容易被接受了。
遭受过一些质疑与冷遇之后,刘世尧迎来了一道曙光。一位海归博士找到刘世尧,说自己家里要装修,不设计一下不行。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价格是每平方米50元,在普通人一月工资不过数百元的年代,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这种认可在当时给了我很大信心,对自己,也对行业的未来。"
2006年,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年会上,深耕室内设计十余年的刘世尧发现了新的趋势--专业设计机构的涌现,这些机构的作品与此前个人作品相比呈现出一种质变。刘世尧与好友孙华锋及几位志趣相投的设计同行,组建了一家设计公司,通过思维上相互碰撞、借鉴与学习迸发出适应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火花,鼎合设计应运而生。
做了十年之久的独立设计师,习惯了一个人的战场的刘世尧,此刻要面临更现实的问题--如何管理好一个企业。
鼎合设计创立初期,刘世尧说自己几乎没有任何管理,甚至连正式的薪酬体系都没有,"经常会有这种情况,我累了,就突然宣布一个'不干活了'的消息,让大家出去到山里住几天;有时候晚上必须加班,忙完后我就请一两个员工,在这个小小的办公室里做一顿晚餐,大家就觉得很温暖很有趣。"
这种感性固然一定程度上亲近了彼此的关系,但随着团队的扩大,弊端也逐渐显露。他讲了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某位员工要求涨工资,自己想想觉得这个员工确实不错,便一口答应。可这一涨,要求涨工资的声音就此起彼伏了。对于随性管理暴露出的弊端,他很是头疼,因此干脆利落做出决策:聘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花两年时间为鼎合设计量身打造了一套管理系统,再配合企业发展的情况,逐年调整完善。
"老板或员工的界限,我到现在依然很模糊。"同样设计出身,也给别人打过工,从更难的时期走过来的刘世尧,特别能体谅设计者的艰辛,他希望自己和员工是合作伙伴关系--事实也正是如此,刘世尧与孙华锋的另两位合伙人,便是由员工一步步走来。
刘世尧始终坚信,自己能为员工搭建好这个舞台,扮演好优秀企业主这一更重要的角色,为鼎合设计的未来发展铺好路,造好桥。
肩负责任,勇敢前行
2008年,以鼎合设计为代表,河南已涌现出不少室内设计的新生力量。然而种种原因下,业界对河南设计却始终有着一种固执的偏见。
刘世尧与孙华锋深知其弊,力图找寻改变这种偏见的有效方式。在二人的争取与推动下,2008年,获国际认可的中国室内设计师唯一学术团体、中国最具权威的学术组织CIID(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年会在郑州举办。
汇聚绿城的人们惊讶发现,印象中似乎与设计不搭界的河南竟然有如此强大的设计力量,超越往届的活动规模、国内外知名设计师的悉数登场、丰硕的学术讨论成果,让此届年会被誉为20年来学会举办的最好的年会之一。这件事成为河南设计界一个里程碑式的拐点,本地一些专业的设计团队及工作室渐渐崭露头角,设计作品也在亚太地区及中国室内设计的各项大赛中频频获奖。
然而盛会也好,获奖也罢,刘世尧回忆起这段往事并没有想象中激动,依旧保持一种恬淡的姿态--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做了该做的事。他更乐意诉说的,是随着关注度的增长,身边逐渐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不同地区的设计师,身上有着不同文化崇拜的影子,对空间设计的想象也有着不一样的视角,互动交流无疑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而更多的时候,与三五好友相约不同城市品茶小聚,聊聊设计或谈谈人生与理想,是令刘世尧更为珍视的人生体验。
自然而然的,当刘世尧开始自己办公地点--瑞禾园的改造工程时,立即受到了好友的热切关注:他为自己做设计了。
瑞禾园,是他与合伙人精心设计的一个组合院落,"院子对思维的拓展是特别好的,我不愿意被房子圈着,需要有外部的空间。"他将改造过程通过微信"直播",更让这帮好友看得眼馋,直呼要奔赴郑州一睹瑞禾园芳容。刘世尧自有准备,2013年10月26日,全国各地近300位国内外顶尖室内设计师、建筑师、行业协会负责人及全国各大媒体相聚在瑞禾园。这场以"合情禾礼"为主题的聚会,被媒体表述为"一场设计的盛宴,一次设计精神的传达",再次刷新了业界对河南设计的认识。
"没什么特定的想法,请大家来玩一次,我尽尽地主之谊。"对于刘世尧而言,这更是一场设计之外的朋友聚会。
其实,瑞禾园是一个寄托了刘世尧某种理想主义的院落。
刘世尧对河南未来的设计市场信心十足,他一方面"缩紧肌肉",对内继续修炼团队学术力与创造力;另一方面则不断拓展鼎合设计的业务范围,从单纯的室内设计朝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相结合的更广阔领域发展。这是一个他曾奋斗过的领域,也是他的新起点。刘世尧在持续探索中不停勾勒的,不仅是空间,还有理想。
【对谈】"设计是理性的思维、感性的表现"
"合起来,让一加一大于二"
记者:你毕业后曾做了10年建筑师,那是一段怎样的经历?
刘世尧:我学的就是建筑设计专业,毕业后在河南省建筑研究院工作,河南省第一个建筑设计投标项目,河南省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大楼,我的方案在11家设计单位竞标中胜出,现在那幢楼就是我设计的。那时候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信心,后来可能由于市场经济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就不是方案好坏的问题了。
记者:那时中国市场的室内设计环境如何?
刘世尧:那时并没有室内设计的概念。实际上到90年代末,各个高校才出现真正的室内设计专业。
记者:你曾经说过,做室内设计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这句话如何理解?
刘世尧:除了刚才讲到的市场经济因素,1990年,当时国家政策调整,大砍楼堂馆所,设计院突然就变得有点不景气。当时有一些朋友找到我,让我帮忙做室内设计的项目。这是机缘巧合,第一个这个时代还没人去做;第二,室内设计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达到很高的呈现度,慢慢开始喜欢室内设计了。
记者:2007年你和合伙人正式成立了鼎合设计,在此之前直是一种什么形式?
刘世尧:在此之前我们各自有公司,都还做得不错。
记者:当时什么想法促使你们决定一起来创立鼎合设计?
刘世尧:我们前前后后考虑了一年多,在广州开CIID年会的时候,突然出现很多设计机构,这些机构拿出的作品跟单独干的时候相比,呈现出一种蜕变。我们看到后,特别有感触,河南这个地方相对比较落后,那时一提河南人,没有几个人搭理你的,尽管我们在河南做得已经是很不错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合起来肯定是一加一大于二。
记者:从建筑设计转变为室内设计,你觉得这中间的跨度大么?
刘世尧:对我来说还好,实际上建筑学最主要的就是营造出不同的空间,完成人在这个空间里面所有的功能和思想,内涵是一样的。
"员工是我的合作伙伴"
记者:你如何完成从设计师到企业主的身份转换?
刘世尧:在这一方面,应该是从混沌中走到现在。我从来没有把老板或员工的界限划得很清晰。我一直把员工当做合作伙伴,我也是做设计出身,也给别人打过工,也是从那个时期,从更艰难的环境下走过来。我很能体谅完成一个设计的艰辛,这一行的确实是成就感很强,但是同时要承受这份职业对你的要求,实际上是很辛苦的。
记者:身为一个企业领导者,你会更期待什么样的员工出现,或是对员工有什么必须的要求?
刘世尧:我经常跟员工说,公司是一个舞台,舞台上有很多角色,我们都身处这个舞台之上,只是今天担任的角色不一样。但我们都需要敬业,在把握角色、发挥自己特长的同时,还要配合其他的角色,即使自己只是个配角。所以我需要我的员工善于学习,善于总结,敬业并坚持不懈。
记者:对你来说,个人能力反倒不那么重要?
刘世尧:能力不是最重要的,一个团队里需要各种角色。比如一个人善于创意,思维格局都很大,但是有创意同时,还需要有人去落地。比如我们绘制施工图的人员,要将这创意分解到若干个细节里面,这些东西不断累加,最后才能释放理想中的氛围。
记者:一般人们会认为,设计师往往具有自己比较独特的个性,管理起来是不是会有一定的难度?
刘世尧:个性是从性格、所受的教育和对文化的认知而言,保持自己不被同化的一个特质。作为一个企业来说,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要做同一件事情,但结果并非都是一样的。比如我们公司经常会举办内部的设计大赛,就要求大家各抒己见,没有对错,每个人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当然我们会有一个综合的评定标准去引导,比如说在所谓的主要和次要之间,要选择一个主流的东西,毕竟我们需要满足客户。
记者:现在有很多企业,面临着高级人才流失的困境,像设计师这种智力型职业,员工成长到一定阶段,选择自主创业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世尧:在鼎合设计,跟着我们工作十几年的员工有十余个,现在都成长为主设计了,主动的人员流失比较少。因为鼎合设计这个平台,比他们自己创业的条件更好,不只是薪酬待遇,我们还打通了设计师的上升通道,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员工会变成我的股东。现在我们四个股东里面,有两个都是从打工开始,现在成为我的合伙人。
"追寻下一个挑战"
记者:从专业人才变成管理者,你觉得自己的性格变化大吗?
刘世尧:变化还是有的,设计师太感性了。过去公司二十几人的时候,我基本上没有任何管理,可能今天累了,我突然宣布一个今天别干活的消息,让大家出去到山里住几天,经常会有这种情况。等到员工数量进一步扩大问题就来了,没有薪酬制度,可能这个员工说,我得涨工资,他确实做得不错,涨吧。这一涨,其他人说我的工作比他干得还好,也应该涨。曾经有半年时间遇到这种困惑。企业要承受很大的费用可能是员工想不到的。我意识到,得有一个好的健全的制度,还有一个好的机制,才能让这个团队更健康地成长。
记者:很多设计师觉得他们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旅行,你管理了这么大的一个团队,如何来做自己的时间管理?
刘世尧:我们设计的酒店比较多,常常组织员工去考察,就住在国际一线的酒店,一个是感受,再者他们也有很多学习的愿望。去年我们全公司的人分成两拨,在三亚一个五星级酒店住了一星期。虽然这样一次全公司的活动要花费几十万元,但是完全值得,因为我也是设计师,也曾经趴在桌子上一夜不睡觉熬几天去做设计,我懂他们的辛苦。反倒我的时间被安排的很多,一个月从头到尾被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完了,是很郁闷的。
记者:你有没有一直想要挑战的某种项目?
刘世尧:这个思想一直有,我们做设计这么多年,遇到各种各样的案例都有。反倒有些可能并不会出很多设计费、面积很小的项目,只要让我们感觉有挑战,我们是很愿意去做的。
记者:如果你给自己设计一个空间的话,会是什么样的?
刘世尧:那肯定是再简约不过的设计,人要过简单的生活才是最美的生活。我看到我的很多设计师同行,把脑海中所有在客户那里实现不了的想法,全部实现在自己家中。人最好的状态是放空自己,这样你脑中才能装更多的东西。
记者:你理想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刘世尧:有度假的时间,能跟一帮朋友喝喝酒、品品茶、聊聊天,还有自己想做的案例,很专注地不受干扰地工作,这就是一个最理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