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 > “最设计”系列访谈 > 内容页

罗劲:匠由心生 自由成长丨2018中国十大建筑装饰设计师访谈

来源:中装新网 作者:章海霞 时间:2018-08-06 16:40:58 [报告错误]  [收藏]  [打印]

核心提示:年少时的经历往往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罗劲在其后的专业生涯中,一直致力于打造这种有社区感和人情味的空间,从办公空间到园区改造再到后来承接的城市更新的各种项目,他一以贯之地秉承这样的理念,在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建立了独特的事业体系的同时,更通过彻底改变使用者的空间形态从而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的业态文化调整和活力互动体验。

  附:

  艾迪尔工业遗存改建之路

  新华1949 园区涅槃记

  罗劲

  发表于2014年10月《建筑技艺》

  我们能够进驻新华1949文化设计创意园以及后来我们在园区内进行了许多老建筑的设计改造,这对于艾迪尔公司以及我个人来说似乎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命运必然。

  情结缘起——798厂区改造

  早在1994年刚从日本留学归来,我进入了一家叫大成建设的日本公司。作为设计和工事担当、协调负责人,我参与了一个在酒仙桥798电子厂内开发的项目。当时798厂的第一块商业开发用地由日本东棉公司负责,这家公司把地块内的老厂房全部拆掉后,设计建造了当时名为东棉公寓现在叫酒仙公寓的高级住宅,作为日本人在中国的集中住宿区。设计建设过程当中我们常去798现场勘测、考察,并和 798厂区领导多次开会交流。当时有些日本的设计专家便提出老厂房拆除很可惜,可否部分保留的意见,但没有得到采纳。我那时也根本没有老厂房保护改造的意识,只是觉得把废旧的厂子拆除后再新建漂亮的建筑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

  几年以后,798厂慢慢发展成为北京乃至全国著名的创意园区和旅游景点,成为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区域。现在的798园区朝西有两个门,中间就夹着酒仙公寓和另外几个后来开发的商业楼盘。后来我逐渐认识到,如果缺失了老厂区这一块,798创意园就失去了完整的沿街立面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加觉得当时如果建设酒仙公寓那块地方的老厂房得以保留,也许整个园区就更加完整统一了……在一段时间里,这件事一直在我内心纠结,也促使我后来对老建筑的改建格外关注。

  初次实践——金地国际花园售楼中心改造

  2000年的时候,刚刚进驻北京的金地房地产开发公司委托我们做金地国际花园售楼中心项目。该售楼中心拟建在原有的老葡萄酒厂厂址上,业主希望拆除旧厂房并新建一个具有超凡视觉效果的展示售楼中心。因为有了798厂拆除老建筑的后悔经历,再加上经过细致踏勘后,我们觉得对于这个老厂房的保留和改建,无论从经济层面还是功能效果层面的确优势显著,因此我们力荐甲方在保留厂房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幸运的是几经周折,甲方最终全盘采纳了我们的建议。

  原葡萄酒厂房为一栋二层框架预制楼板建筑,首层高度高达7m。我们在保留老厂房基本结构的同时拆除了部分二层楼板,在这里形成了通高达10m的吹拔空间,将其设计为主要空间的核心并在旁边设计了主要入口,在入口对面进行了纵向加建,使建筑平面整体呈十字形布局。在南北轴上我们设计了逐渐升高的眺望平台,在东西轴上凌空加设了一座悬吊展廊横跨两端,并沿着这一轴线在不同区域连接插入了两座“吊篮式”空中洽谈平台。为了避免对原有厂房外立面进行过度的装修,同时营建开敞明亮的洽谈氛围,我们在厂房南侧外部加建了一排大型“被膜”,形成了玻璃幕墙挑高空间,通过幕墙外侧角度渐变的横向铝合金格栅,使室内外空间得以在选择的视线范围里相互融合,格栅的线性重复被延续到了室内外景观的诸多场所并加以演变,在这格栅韵律主题下整体建筑及环境形成统一的多重变奏。

  这个项目无论在设计建造上还是在运营使用上均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了业主及客户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改造实践,我们更加感觉到老厂房建筑的利用和改建是一件非常专业又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在现代都市喧嚣的开发浪潮中,城市发展一定要尽量保留过去的遗痕和记忆,这种情结我们一直延续至今。

  建设梦殿——西海商务中心改造

  建筑师对提升及改变当今的生存环境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也对如何实现理想空间,打造完美环境抱有梦想和追求,而表达这种理念的最佳方式就体现在营建自己的生活工作场所上。在艾迪尔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我们决定将公司搬迁至更加理想的场所并打造属于自己的梦殿。

  我们幸运地找到了什刹海西海旁边一个废旧压缩机厂的老厂房,这里位于德胜门西南角,北临二环路,南接西海。厂房的原址为北京明清时期极富盛名的净业寺旧址。可惜,文革时期净业寺惨遭破坏,并在其原址建起了工厂,成为压缩机的组装车间;后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改建成京城首家百姓家装集散市场。现在这里留下的仅有净业寺前殿和西配楼的一些局部痕迹了。

  我们的建造灵感受到两种重要元素的影响,一是南侧千百年来源源不断的“西海御水”,另一 个是北侧现代二环路湍流不息的人涌车流。这两股“流脉”在空间中相互交融,恰似漫漫历史长河之水与现代蓬勃科技脉动间的碰撞与融合,而我们的建筑创造也是在回溯历史中面向未来,寻求在现代环境下运用新的建筑理念和手法,创造性地植入历史文化的精髓,使之融于现代办公空间环境的深层 次中。

  我们利用沿海边老厂房的加建部分设置了大型会议中心。在这里,只将原有房屋破损的部分做了维修,保留了原有的主体木梁结构;在房屋顶板下面虽做了整体保温,但桁架檩条却丝毫未加改动。我们还在房屋入口处设计了一堵半人高的青砖矮墙,使室内外视线半遮半掩,转过矮墙之间的洞口,整个沿海会议中心就变得豁然开朗了。在其北侧斑驳厚重的山墙上保留了一段毛主席语录的真实 残迹,于屋顶老旧实木的斜梁间做了一方巨大的张拉膜发光体块,而参差的水泥地面上则安放了一张硕大敦厚的集成木会议桌,这一切便构成了这里特有的朴实舒展的环境特点和怀旧氛围。

  布置的巨幅抽象莲花图案气魄宏大,在叙说古老地域风情的同时,也让空间拥有了一份历史文化传承,留驻了些许不同时段的人文故事,给人带来悠远的冥想。开放办公区里透过条形天窗,阳光在室内从早至晚慢慢抚过,使地面和墙面上的参差光影、空间表情以及室内氛围在不同时间段里,因外面不同的天气情况发生微妙的变化。水榭中庭是公司内部的核心区域及空间设计构成的高潮所在,进到这里,会感到空间骤然高大宽敞起来。岛式的洽谈区似流亭水榭,飘浮于方形池面之上;仿竹石阶穿过水面,鱼儿慢游,水帘潺潺;天光从屋顶一直流泻至水面,又反射到墙面和屋顶,形成斑驳梦幻的光影,让中庭因而变得生机盎然起来。而水榭上的石桌、 木椅和清水混凝土方柱,虽然粗糙简陋,却非常朴实自 然。再加上用白色张拉膜构成的发光墙体将它们围合起 来,精致地勾勒出空间的基本界面。

  我们将主入口设在了紧临二环路的一侧,外立面保留了原百姓家装市场鼎盛时期的外貌,只是将入口的大门换成了高大的木门,门中间还设计了排列有序的玻璃门钉,以隐喻此间的历史沧桑和文脉特征。 穿过前厅进入公司的文化展廊,沿墙展示着公司历年来的主要工作业绩。东侧花池和地面上的LED灯标则引导来访者进入中庭。在这里,室内局部还增加了两部分钢结构夹层,在楼上由一座钢架桥梁相连接,玻璃栏板及斜线条的栏杆使整个空间层次丰富起来,且轻透活泼。由此处透过刻有“七星”圆洞的白墙前轻灵的白色钢梯,隐约可见二楼露出的古木檐口,让时空形成了对话,也因之浓厚了空间的生命感觉。白色是整个空间的主色调,简洁纯净;钢架轻盈而有力度,勾勒着空间的轮廓;而线形灯带、自由形态的栏杆和蜿蜒的隔断边框,则使空间别致自然。粗糙肌理的水泥地面与光洁平滑的玻璃自然形成了鲜明对比。屋顶上增设的大量采光天窗和高侧窗,从不同方向将自然光源引入室内,晕染出光影丰 富的空间表情,使其产生出肌理阴影和梦幻般的动感变化。

  直到2011年,这里一直是我们办公的场所和创作的基地,更是我们生活的乐园和思维的梦殿,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进驻园区——新华1949园区艾迪尔办公楼改造

  2011年西海办公的租期临近,由于业主将房屋另作他用,因而我们再次面临找房子建办公室的问题。后来我们找到了新华印刷厂,当时这里正要进行整体改建,准备将搬迁后的老厂房改建为1949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我们看了场地状况后便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新华印刷厂的领导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后,他们先后两次来到西海的办公中心进行考察,并对我们的建造能力和设计理念给予了充分的认同,双方一拍即合,很快达成了立即入驻园区的协议。

  我们这次选择了以相对低廉的价格租赁园区边缘的一座残破的独栋库房。改造之初便确立了空间利用效率以及环境体验在设计营建中的首要位置。原有仓库相对低矮,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加建出夹层空间,因此必须抬高屋顶或下挖地面才能充分使用空间资源和展现我们的理念。在仔细测量分析了建筑的体量、结构形式后,最终决定采取地面下挖的方式来加建。

  首先结合公司的功能需求确定了加建空间的规模和方位,同时结合公共串联空间的形态和尺度确定了下挖空间的大体范围。然后我们反复搭建模型比较,几度调整斟酌后确定了平面的最终布局,在此基础上再度与结构工程师 商榷实施的细节,最终明确了下挖空间的具体位置和深度。下挖空间确保了增建夹层的可行性以及室内空间的灵活多变性,在一个檐口高度仅有4m的空间内,我们搭建了4个错层标高,大大增加了室内的布局层次。 我们在原有建筑的四面都适度加建了一些形式各异的附加体,这其中包括东侧的门斗和外廊,南侧的员工休闲健身阳光房,西侧的员工餐厅和多功能厅及北侧的部门连廊和挑台等,这些增建空间与院墙及周边建筑之间形成了不同尺度和感受的围合形态,在构成主体外围院落的同时也自然构建了灰空间的多样环境,使得原本呆板的建筑外部表情变得丰富多彩,更使身在其中的人们得以通过这些灰空间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中。

  增建的夹层空间平面以折线带形布局从东向西展开,分别围合了前厅、办公设计部开放区、工程机电部开放区及多功能厅等大空间。局部的矮墙、石条、台架、水景、悬梯、廊桥等作为过渡构件,成为连接各个部门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被桥、57廊、片墙等构件虚隔开的空间相互错落穿插,又在多种层面及形式上相互通透融合,共同营建了人看人、空间套 空间、围合包围合的丰富办公组团环境。

  毋庸置疑,室内的光照对办公环境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根据原有建筑的空间特点和结构形式,在满足建筑保温条件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全方位引入自然光。除了常规设置侧向落地窗外,还在加建的部分上面增设了高侧窗及大面顶窗的光廊。屋脊中央的五个采光井极大地增加了室内的光照效果。光从建筑最高点射入,打在金属桁架上,落在悬挑廊架上,泻在清泉水池里,将光影不经意地投在建筑的白墙上和角落里。加建的员工休闲区则是个玻璃阳光房,这里阳光是主题,配以原生态的木栈台、白卵石局部点缀、木制吧台、树球吊灯以及彩色 树枝造型的休闲椅,共同构成了功能复合且连接室内外的过渡空间,使员工得以进一步接触阳光和自然,彰显企业文化及活力。

  员工不仅需要适当的室温、光线和新鲜空气,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空间变化和刺激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这一点在以设计师及建造师为主体的公司就表现得愈发强烈了。我们的室内致力营造一种节奏:空间套空间,环岛套环岛;封闭中见开放,开放中见变化;楼上望楼下,洞口望洞口。办公室整体被挑廊连接在一起,挑廊栏杆的竖杆形成各种自由倾角的韵律变化,构成整体空间节奏的纽带,加之办公组团部门的半高隔断错位拼接,条形灯盒的长短组合,办公单元外围柜体墙面的曲折变化,制高点“树屋空间”的凌高悬置,共同构成了室内趣味多变 而又统一舒展的环境氛围。

  建筑东侧为办公区主入口,正面利用原有库房的主门洞,将其扩建为落地凸窗,内设特色造型接待椅,具有展示橱窗的作用。凸窗侧面加建了一条外廊,使其与旁边的门斗共同组成一个体型巨大的框体,框体外围使用了锈铁板,侧面选用日本Asloc板和硅酸钙板的韵律组合,强化了框体的感觉,与原有人字屋面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强化了主入口。未来规划中,建筑西侧的围墙将要拆除,因而西侧立面是直接临街的,自然成了公司对外的形象,也是外立面的设计重点所在。我们在西北侧增加了一个高度与屋脊等高的墙体,依次将工程部外廊墙面、董事会议挑台、入口过厅等功能连接在一起,形成了高低虚实相结合的立面组合,此墙体在西侧转折后跨过入口 大门与原有库房的山墙相连,将原有屋顶包裹,外围由红砖侧立错缝砌筑,中间留有从12cm至2cm大小渐变的缝隙,缝内涂刷与原墙同样的红色外墙涂料,形成与原有老墙自然过渡的造型砌筑墙体。同时为了避免由于墙体过高所带来的单调和压迫感,在西侧加建了一组由竖向条形窗组成的与门洞等高的框体建筑,此部分外墙为局部带挑砖的清水砖墙,条形窗洞上口由层层挑砖砌筑至顶端形成深远的屋檐,高墙与砖砌框体之间自然形成了西侧入口,而入口处的水池及栈道更衬托出砖砌框体的浮游感,水面倒影强化了竖窗的纵向韵律。水池边增设一道矮墙,虚隔开入口栈道。

  我们在早期概念设计之初便提出以节能、环保、低碳为出发点去改造这栋旧建筑,并参与申报LEED环保认 证,通过设计与技术的结合,真正打造一个较为全面的绿色环保办公环境,这也是我们当初在场地选址方面坚持选择废旧厂房重新开发利用的原因之一。

  首先在节能方面,我们将建筑做了全面系统的内保温,在原有砖墙内 又加建了一层空心石膏板隔墙,内填玻璃棉保温层;外窗均作了中空镀膜处理,顶面在原有的屋面下层设置了50mm厚的石墨聚苯水泥砂浆复合隔热板,再加上地面下沉后建筑底层本身就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冬暖夏凉,大大降低了能耗。建筑顶部的天窗有极好的采光效果,显著减少了照明的用电量。而作为天然照明补充的办 公区人工照明则全部采用高效节能的日光灯管及LED灯具,同时斜面屋顶的白色喷漆形成二次反射板,以保证照明的均匀、柔和及高效,大大提高了节电效果;在一些特殊空间如茶水间、复印室及卫生间等场所,照明灯具全部采用人体感应开关控制,避免浪费,不留死角。办公区采暖利用了园区的市政供热系统,主要采取传统暖气与局部VRV空调相结合,同时在开放办公区采用设备新风热回收系统,在供冷或供热期给室内更换新鲜空气时排出的冷热风与吸入的新风作热交换处理,尽量减少冷热量的流失。在节水方面我们采用了一系列的节能环保设施,如自动感应水龙头、高效节能洁具和低排水量座便器等。在建筑材料与资源再利用方面我们也下了很大功夫,首先尽量利用老办公室的拆卸材料;同时大面积使用没有贴面处理的密度板、软木板、欧松板、集成材等再生材料,地面直接使用环氧树脂底漆作为防锈涂漆,外墙利用了硅酸钙板、清水混凝土预制板等材料与砖砌块的 搭配,处理朴素简单;屋面延用了老仓库使用的水泥瓦,只对破损部分作了适当的修补和更换,尽量做到了材料的少用和可再利用,在保证建筑绿色环保的同时也降低了建造成本。这个项目成功申报了LEED金奖认证。

  公司搬迁后得到了内部员工以及众多来访者的一致认可,艾迪尔新办公楼也成为新华1949创意产业园区的样板和亮点。

  园区改造——开心麻花西城音乐基地改造

  艾迪尔新办公楼项目的成功建造为整个1949文化创意园区的改建定下了基调。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作为园区的设计顾问,又在园区里进行了许多老建筑的改建项目,开心麻花西城音乐基地是其中主要的一个。这个项目占据了1949文化创意园区地势显赫的两栋老厂房,使用方是著名的“开心麻花”话剧音乐制作团队。改造后的场所一方面作为“西城原创音乐剧基地”,另一方面也是“开心麻花”团队的办公总部,同时这里还设置了一个可容纳350余人的小剧场。

  原厂房外观为高大朴素的红砖墙面,顶部为巨大的钢木组合桁架,节点细致、造型精美,具有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我们在保留了老建筑的主体结构和高大的空间格局的同时,在两栋厂房中间加建了一处钢结构连接体,使这里形成整栋建筑的核心枢纽和共享支持空间。新建筑内部为一个洁白的二层吹拔 空间,作为售票、等候、新剧发布和聚会等多功能活动场所。这座新建筑采用与厂房相同的尖顶造型, 最高处高度与两侧保持一致;入口设在中间,两侧大型耐候钢板组成的竖向韵律造型烘托出神秘而优雅 的艺术氛围,人们从这里通过一处连桥穿过水面就可进入室内,整个路径极具飘然神秘的仪式感。在南侧厂房的办公空间内,我们延续钢木组合桁架的形式和色彩搭建了二层空间,入口上方一座廊桥横跨空中,阳光从天窗洒下,照射在巨大的榕树上,树荫下的草坪上设置了三处纸板材料构筑的半开放洽谈空间,半圆纸板的弧形隔板可自由滑动围合,使人们能够围绕着大树以多种形式自由组合进行艺术交流。

  改建后的老厂房建筑,既保留了原有的精美构件和建筑肌理,又增添了充满活力的生态感和空间秩序。 整栋北侧厂房设置了小剧场,大小排练演播厅、马道、监控室、化妆间一应俱全,小剧场座位全部可伸缩收纳在一起以满足各种商业活动及文化交流活动需求。剧场建筑与音乐交流基地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了室内创意演出和交流互动的环境氛围。

  热力站改造

  接下来我们整合控制了园区西立面的统一风格,又完成了北京文化创意展示中心的建筑设计、园区院墙以及西大门高塔的设计,其中最近完成的园区热力站改造设计是我们在这里的又一项重要作品。原有的热力站地处园区东部广场中央,这个仅有800多平方米的锅炉房呆板沉闷的L形条状实体遮挡了广场的大部分视线。我们在改造设计中把热力站部分整个设置在了地下西侧一角,其余地下地上的空间作为园区的会展中心。会展中心地下一层及首层作为建筑造型的基座由钢筋混凝土现浇而成,其表面作清水混凝土涂层;地上二层的钢结构透明玻璃体建筑更像是悬浮于基座之上的发光飞行物,其平面造型呈不规则的圆弧形,降落在基座的草坡之上,部分悬挑于基座之外。

  会展中心东侧设置了一座大型的下沉广场,下沉广场的一面是由竹林组成的立体绿化墙面,旁边是由台阶、 绿池、座凳等组成的大型坡台。一道长长的轻灵钢桥从草地上横跨下沉广场与首层展厅室内直接相连。这里刻意营造出一个公共场所氛围,意在促成人们不经意间在室外不同空间界面发生的交流和互动,长长的钢桥就像一个条形舞台,大型坡台更似观众席或是休憩平台,我们期待着未来在这里演绎出各种工作娱乐的有趣故事。

  展示中心建筑沿着西面坡地做了大面积的草坪,钢结构的弧形建筑是整个会展中心的主体,由玻璃幕墙围合 起来的空间可以环视俯瞰园区,由白色格栅组成轻盈剔透的表面肌理在阳光照射下光影生动,变化丰富,给人一种轻盈的、凌空飞跃的感觉。这个建筑以其独特的象征性及标示性成为整个园区的视觉中心,在周围比较死板的 方形建筑群中形成一个视觉焦点,活跃了这个区域的空间格局和创意氛围。

  建园逸事

  改造建设园区是件快乐的事情,在建设过程中有很多情节记忆犹新。 记得我们在进行办公室施工的时候,由于各种基础设施都还没改造好,连水都接不上,无奈用水要从东边车公庄路口那边拉水过来,很是不便。幸好改造的时候正值夏季经常下雨,我们想出了挖坑积水的原始办法,利用每次雨后坑中的积水来进行和灰砌墙等施工作业。

  在园区基本成型后,有一天领导突然来找我们说要在门口做些雕塑。作为职业建筑师我本来是不会做雕塑的,但作为园区的设计建设顾问我又责无旁贷地应该出出主意,所以第二天我只好硬着头皮勾了几个方案拿给他们看,不料园区领导竟然一眼相中其中的一个,过了几天厂家打出了雕塑的小模型,这个雕塑本来是由几个象征活字印刷式样的数字体块构成的,每个体块六个面中的两个面分别含着“1949”几个数字。但是出来效果不太理想,我们就对着模型各个角度边看边进行探讨,最终定稿制作。但没想到真正分体的雕塑运来后还是和小样有所区别,于是我们利用吊车现场再次调整拼搭,甚至亲自上去搬移打磨,最后的青铜质感都是我们亲自参与打磨制成的,这次雕塑制作令我筋疲力尽,险象环生,在我从业30年的经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但也给我带来了所谓 “建筑之外”的创作乐趣和制作体验。

  现在很多建筑师一来园区看到这个雕塑都会说,这个一看就知道是建筑师的作品,我听后又欣慰又惭愧,但愿今后还能体验这样的跨界乐趣吧。

  1949园区是地地道道的老工业建筑改造项目,厂房的框架结构、尺度空间等很多东西都是普通建筑所不具有的,通过这样的改造,赋予建筑本身以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功能,在不缺少高楼大厦和 普通民居、但创新环境和艺术氛围淡薄不足的城市中心建设一个与现有城市设施功能互补的城市创意 花园是很具有意义的,希望1949文化创意园未来能成为对社会开放包容且充满活力激情的理想园区。

  尾声

  改造工作还在继续,通过所做的这些项目我们也在一步步积累,硬件和软件方面更有很多设想等待我们去实现。目前我国城市中仍有许多旧工业建筑面临去留问题,这些跨越时空留存下来的建筑承 载的远远不只是当初的功能回忆,更多的还有老一辈人对于城市变迁后祭奠过往的期许,因此旧工业建筑的改造重生有着新建建筑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尝试和反思。

免责声明:本站除了于正文特别标明中装新网原创稿件的内容,其他均来自于网友投稿或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文字、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所发布图片或文字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工作人员予以解决。QQ:2853295616 手机:15801363651。
投稿|推荐|提问
热点推荐
最设计更多>>
最话题更多>>
设计企业档案更多>>

友情链接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