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晓冰198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历任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建设规划室主任规划师。1992年,在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创始人袁庚董事的支持与鼓励下,与金逸群共同创办建筑设计工作室,1995年参与协助罗征启老师创办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1998年应招商局集团邀请,参与创办深圳市招商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05年主持该企业私营化改制,成立深圳市城脉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07年参与主持与AECOM集团合并,后任AECOM中国区建筑设计董事总经理。2014年3月加盟筑博设计,担任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毛晓冰
以下内容摘自《中华建筑报》记者马生泓对毛晓冰的个人专访
2007年,对建筑师毛晓冰而言算是他职业的分水岭,他所带领的颇有影响力的深圳市城脉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并于全球著名工程公司美国AECOM集团,他和他的团队从而开始了一个和此前截然不同的执业体验。
并购与被并购
AECOM,一个向城脉设计伸出橄榄枝的世界财富500强公司;城脉设计,一个几经周折,曾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中国民营公司。无论怎么看,两者存在相融的可能性都比较小,但它们的确就这样相逢了。
曾几何时,建筑设计业界存在国家设计院和民营设计院之争,悲观的一种说法是,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后者没有竞争的实力。如果没有竞争的实力,未来又在何处?
AECOM合并城脉设计似乎做出了一个样本。尽管城脉设计在业内口碑不错,但是和大公司相比,它还是一个人数不多、各方面尚待完善的本土设计公司,却因为它的诚实和努力,为自身的发展和未来确定了明确的方向。AECOM并购城脉设计不能不说是民营设计公司探索出路的一种思索,也是民营设计公司踏上更广阔的舞台的一条途径。
“发展企业须有大智慧。”毛晓冰说。
2007年,城脉设计归结到了AECOM旗下,而AECOM建筑设计业务线也通过城脉设计的积淀在中国的建筑设计行业有了一定基础的起步。
任何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都会出现这个时期的瓶颈。尽管此前城脉设计和初期相比,前进了很多步,也似乎到了一个稳定时期,但从实质上看,民营设计公司的弊端也在这个时期显露,特别是人才的发展难以继续。
有一段时间,毛晓冰看电视剧《三国》,“你会发现发展快的那一方肯定是人才济济的一方。同样,民营企业要快速发展,得有好的人才储备,而我们在这方面碰到很多问题。”
“民营企业是蜂巢,就那么多窝,填满后很难有蜜蜂再进来;跨国公司好比航空母舰,有很大的平台,这个平台能提供较多的各方面的支持。”谈到并购,毛晓冰说,更重要的一点是AECOM和城脉设计在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上是一致的:诚信与正直、员工、客户、卓越性、创新性、灵活性、安全、盈利性增长。
“加入AECOM后,我发现我们的设计企业还没有体系化,AECOM教给我们很多实在的东西,这个平台可以让我们的事业做得更大。”毛晓冰坦言,他由此发现还有好多事情不会做,中国设计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由于和跨国公司的背景以及文化的不同,本土公司在被并购后多少和前者有些冲突,但并不构成影响。自从加入AECOM,毛晓冰对它赞誉有加,城脉设计的5位合伙人中的4位至今仍留在AECOM,大家对并购一致赞同,“有一人反对就不会通过”。
而AECOM建筑设计事业线也并非就此停留在目前的发展阶段,还在积极寻求可并购的对象,以此增强各方面的实力。建筑设计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例如先进的规划、强大的资金、全球化的综合技术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等,都可在AECOM获得;建筑设计事业线在这样的平台上,面对的不再只是中国,还有全世界。“我们不能用以前的模式来做现在的事情,而是要吸纳有共同志向的人,做更大更有意义的事情,这是我们这个团队的理想,也是我个人的理想。”毛晓冰说。
城脉设计适合AECOM,适合在它的框架下发展
“近期,我们总结和反思了自己在这个市场上的定位,发现客户之所以一如既往地信任我们,是因为他们对我们做的设计所产生的价值有信心。”谈到何以立足这个群雄逐鹿的时代,毛晓冰说。同时,AECOM建筑设计深圳办公室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客户和他们从未谋面,却对他们抱着十二分的信任,从市场来看,这的确是建筑师的成功。毛晓冰说对客户,在较早以前,建筑师一定会讲个故事,教育客户;现在,不讲故事了,建筑师教育于客户,要知道后者在想什么。
不同于以往的操作,从根上说是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加强了与服务对象的交流和沟通,建筑师的作品不仅得到甲方的认同,而且得到社会的认同。
“如果不是AECOM,而由别的公司并购城脉设计,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这种假设基本不存在,因为基本上不可能有设计公司像AECOM一样出得起那么高的价钱。”毛晓冰立刻否定记者的假设,“但最重要的是AECOM的多元文化造就的容纳性很强,所以城脉设计适合AECOM,适合在它的框架下发展。”
做适合目前中国发展需求的建筑——这种建筑和谐于现在中国的经济能力、技术方法、审美观念和生活习惯,并且提高项目的附加值,这样的建筑是毛晓冰和他的团队现阶段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