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可以做好建筑
中国建筑师的整体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没有把事做漂亮。中国没有建筑大师,但有好的建筑师。这个时代越来越不容易有大师,经典的东西很难诞生。各行各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因为周期不容许。建筑现在日趋变成经济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好的建筑作品是产业链上的艺术品,普通的建筑作品是产业链上的日常消费品,但这都是由经济决定的......更多>>
CCTV新总部大楼之所以在中国建筑界引起如此之大的争论和反响,其原因之一,是CCTV这样重要的项目选择了一个外国建筑师担任设计。
如果说库哈斯给中国人带来的将是一部"好莱坞大片"的话,那么,早在20多年前,外国人就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制作的"影片"。
回过头去重新翻阅历史,不难发现外国建筑师很早就悄悄进入中国了。1975年,日本日建设计为上海宝山钢铁厂进行的工业建筑设计,可以视为外来建筑设计机构进入中国的序曲。但在建筑史上,公认最早的新时期外来建筑,还是1979年北京邀请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
由洋建筑师设计的建筑主要集中在京、沪、穗三地。以北京为例,1990年代境外设计项目有20多个,400多万平方米,其中80%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项目。
外国建筑师进入中国的历程,从时间顺序来看,有四个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体现着各自不同的倾向。
1979年-1982年,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将中国的江南园林与现代主义建筑进行了一次完美的嫁接,也为中国建筑打开了面向世界的大门。
早期进入中国的项目,多为涉外的酒店、宾馆建筑和少量的涉外办公楼。早期的发展商大多是华裔,来自香港、东南亚,也有一些来自日本。考虑到沟通上、也有经营上的便利,投资商习惯性地与他们本国的承包商和建筑师进行合作,所以跟进的建筑事务所也大多来自上述国家和地区。
离开国际社会已经很久的中国建筑师,迎来了第一批境外建筑师,也迎来了他们的第一批老师。他们努力学习和掌握着现代的建筑技术,如何做一个高标准的酒店和高标准的办公楼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高密度的建筑开始成为现代化的同义语。外国人设计的钢铁、混凝土和玻璃构成的庞然大物出现在城市中间,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也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品质和质量。
1990年,昔日的中苏友好大厦对面,出现了一座由三座塔楼组成的山状建筑,这是约翰。波特曼设计的上海商城。高164.8米的上海商城不仅一跃成为上海浦西当时最高的建筑,也以其强烈的现代风格表明一种新势力的到来。
"在上海,这个中国最大最都市化的城市,正建造着许多由西方建筑师设计的高楼,使20-30年代欧洲人在上海建造的一些很有价值的新古典主义和Art Deco建筑变得如同侏儒。"这是1995年3月刊登在《建筑设计》杂志上评论。
进入1990年代,已经掌握了国外建筑的先进技术的中国建筑师开始在大型的公共建筑竞标中崭露头角,也能够做高层建筑,包括一些从技术上来说质量不错的项目。在解决了技术层面的课题之后,中国建筑师开始面临新的难题:把一个标准的办公楼做到怎样才能让开发商满意。
由于中国建筑师不了解建筑的商品属性,所以外国建筑师,特别是美国建筑师在这一时期相当有市场。
土地批租政策实行之后,外商的投资开始从酒店和办公楼扩张出来,扩展到外销和内销的住宅、大型的商业设施甚至工业项目。1990年代初,国外进入中国的房地产投资人当时最迫切要做的就是通过建筑师的产品设计,帮助他们在房地产市场上取胜。随着超高层建筑和大型项目的加紧建设,美国人成为1990年代当然的主角,商业建筑师成为进入中国的建筑师的主流。
此外,由于建筑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各自的行家,在面对特殊类型的建筑时,境外建筑师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这一阶段,比较风光的是来自美国、香港等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的建筑师,他们比较懂得如何为发展商服务,而且把这种服务概念带进市场。美国人在中国建造摩天大楼的同时,也在教会中国建筑师如何去学习市场化运作,如何从商品化上看待建筑物的属性。
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城市陡然增高,建设的激情和都市的迷乱互相交织在一起,热衷于西方建筑设计的直接后果是城市空间的千篇一律。"多数建筑做得很表面化,中国人在买象征物,是经济发展的象征物。标准的象征中国发展形象的'西方建筑'是一种30层左右高,50000平方米的大楼,这样的楼随处可见,它被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和文化进步的象征。"
从奥运场馆到CBD建设、从世博开篇到文化建筑、从城市规划到住宅布局,中国建筑设计市场中"洋风"越刮越旺。
还在奥运场馆设计刚刚开始的第一拨儿选择中,美国SASAKI公司与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合作方案——"人类文明成就的轴线"拔得头筹,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最大规模的场馆建设基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实施蓝本。
接着,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选定瑞士建筑师方案为规划实施蓝本,评价为:设计方案极具现代风格,在下沉式广场上建设方型篮球馆,顶部有12个采光通风口,追求造型与功能的统一。
2002年12月3日,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不少人准备和期盼着有机会参与世博展馆的设计和建造时,上海世博的第一桶金却早已落入法国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师的口袋。
无独有偶,北京CBD商务中心区建设中的"奇思妙想奖"也属于外国人,他就是来自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的库哈斯。
2002年12月12日,北京电视中心开工建设,它是以日本日建设计公司方案为蓝本,由日建、北建院、国家广电总局设计院三家设计。日本建筑设计师再次涂抹北京标志性建筑。
在城建中"重洋"之风日盛之时,甚至一些高级住宅在建设中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也加入到追寻"洋设计"中。2002年10月14日,"耀辉国际城总体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国际招标会"在北京饭店举行。加拿大蔡德勒格林内尔建筑师事务所、法国AS建筑工作室、澳大利亚TMG设计集团等三家设计公司参加了此次招标会。与此同时,目前中国大陆定位最高、售价最贵的花园别墅——售价为人民币1.3亿元的上海紫园1#别墅,也在考虑与这个定位相符合的背景下,邀请了澳洲五合国际建筑设计集团刘力博士进行设计。
秋凉未至,"秋裤"已然走红。最近,位于苏州金鸡湖畔的地标性建筑"东方之门",因其另类的造型,被网友调侃为"秋裤",并由此引发关乎洋建筑乱象、建筑师水准、建筑审批乃至中国建筑风格走向等一系列话题。
事实上,这并非中国"洋建筑"第一次遭受非议,当然也不是最后一次:从多年前国家大剧院的"巨蛋"造型,到央视"大裤衩",再到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种子圣殿,巧合的是,继"大秋裤"之后,紧接着杭州奥体博览城又被冠以"比基尼",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建筑物造型,在不断突破着人们的想象力同时,也挑战着建筑界的审美底线。
就这样,跪着的"大裤衩"与站着的"秋裤门",同时成为中国城市建筑审美争议的红色靶心,反对者大呼雷人,支持者赞赏有加,尽管建筑形态的审美因人而异,但这并不等于完全不存在评判建筑好坏的统一标准,但是沸沸扬扬的批判与思考势必会对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
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本土设计师的设计水平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未来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会不会弃用洋设计师改用本土设计师也未可知,毕竟,比起外国设计师,中国设计师更能读懂中国文化。
总之,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对外国建筑师来说,并不是那么顺风顺水,他们需要在争议中品读中国文化,在与本土设计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可谓任重而道远。
国家允许外资在国内投资设立合资、合作及独资的城市规划服务企业政策的施行,使本土设计企业受到"洋设计"的更强力冲击…… 更多>>
支持者:为中国带来冲击与交流
中国的建筑市场还比较混乱,外国建筑师带进来的不仅是成熟的 作品,更带来一套完整的运作体系,二者存在 差异并不稀奇。所以,中国建筑市场的开放,应该容许他们进来,这也是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方式,即使说中国成了外国建筑师们的实验场,也不一定是个坏事情,更不应视为洪水猛兽。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前提下,建筑界也是适者生存......更多>>
质疑者:中国成了建筑试验场?
中国已成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在中国"洋建筑"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议:从多年前国家大剧院的"巨蛋"造型,到央视"大裤衩",再到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种子圣殿,巧合的是,继"大秋裤"之后,紧接着杭州奥体博览城又被冠以"比基尼",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建筑物造型,在不断突破着人们的想象力同时,也挑战着建筑界的审美底线。......更多>>
中国建筑师的整体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没有把事做漂亮。中国没有建筑大师,但有好的建筑师。这个时代越来越不容易有大师,经典的东西很难诞生。各行各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因为周期不容许。建筑现在日趋变成经济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好的建筑作品是产业链上的艺术品,普通的建筑作品是产业链上的日常消费品,但这都是由经济决定的......更多>>
无论对"洋设计"建筑创作的认识如何,建筑,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我们如此之近,谈及范围已远远超出了建筑界,建筑设计繁荣并非完全因为"洋设计"的到来,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市场,的确让人看到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设计单位的被动,来自自身实力上的一些差距,但更重要的,是来自社会、市场对"洋设计"的盲目迷信。好的项目都给我外国建筑师,难免打压本土建筑师的积极性,但从国际大师们的经验来看,建筑设计能给业主耳目一新的超满意方案才是水平的体现。在此中装新网认为,中国的建筑师及民众应正视洋建筑带来的一切,努力提升自身水平,中国建筑设计必将走向未来。
王澍
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
马清运
美国高校建筑院系掌门人
马岩松
中标国外建筑第一人
王振军
世博外国馆唯一中国设计师
首位华人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
2012年2月28日,美国洛杉矶——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 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颁奖典礼将于2012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在揭晓评委的决定时,普利兹克先生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当得知自己获奖后,王澍表示:"这真是个巨大的惊喜。获得这个奖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荣幸了。我突然意识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做了如此多的事情,看来真诚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美国高校建筑院系掌门人
马清运,生于1965年,获得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工程学士学位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
曾先后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苏黎世工学院等多所欧美顶级院校的客座教授。任James Corner教授景观及建筑工作室指导,成为该院的第一位华人教师。
他个人也曾被评为"建筑先锋"、"欧亚建筑新趋势代表人"等
并代表北京奥申委,作为申奥城市规划陈述专家,参与了2008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工作。2006年起应邀出任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成为了第一位在国外院校任职的华人院长,并于同年创建了美国中国学院(AAC),受到美国政界、商界的高度关注。
马清运在过去十年中带领着设计团队,以大量的设计研究成果与建成项目,使马达思班成为世界注目的代表中国当代建筑设计思考及实践能力的国际性事务所。其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展出,包括2002年威尼斯双年展、2003年蓬皮杜艺术中心展览、2004-2005欧洲艺术年、2006年希腊佩特罗展览等
多次在国际性大赛、奖项上获得殊荣。
中标国外标志性建筑第一人
1975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
曾经在伦敦的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事务所工作,2004年回国成立北京MAD建筑事务所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凭借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国际竞赛中中标的"梦露大厦"设计,成为历史上首位在国外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项目的中国建筑师。一瞬间,他成为世人瞩目的明星。
"建筑界30岁前成名是绝不可能的,除非你是马岩松。"他以疯狂的创造力和坚韧的毅力,设计了一个又一个超乎人人们对建筑想像的作品。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建筑师都在为市场的信心而忧虑,中国成了国际建筑师的试验场,在国内设计界理性反思并不断找回市场地位的同时,年轻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和他的国际团队一起,开始在国际建筑舞台上崭露头角。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奇迹?是偶然的运气还是天才的创造力?当很多人议论当下中国是海外建筑师试验场之时,马岩松的海外"突围",对那些更为年轻的建筑师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启示的自由:那就是,马岩松能,我也能。
世博外国馆唯一中国设计师
沙特阿拉伯国家馆在世博会开幕以后,迅速成为最热门场馆之一,游客对其好评如潮。
殊不知的是,在世博42多个国家馆中,沙特馆是惟一一个由中国人担任总设计师的外国国家馆。
这位设计师就是中国电子设计院集团总建筑师——王振军。
沙特的一个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是出发后的第一站,把沙特跟我们国家联系在一块。海上丝绸之路,船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同时船在《一千零一夜》里面也是象征着美好与吉祥。
沙特馆是一艘弧形的"月亮船",内部是一个环球屏幕,人行走在这个屏幕上,似乎可以跨越千山万水高山大海,触摸到沙特的古文明。
"这是我想表达的方式,让游客与这个展品融合在一起。"沙特馆总设计师王振军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如果你和朋友一起进去参观,他走在你前面两步,在你眼里,他也变成了银幕中的一个角色。
出身湖南大学建筑系,王振军很早便与建筑结下不解之缘。在近15年,他主持设计了很多大型的项目,特别在大型城市综合体、浦东高科技软件园、机场塔台等建筑设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王振军回忆,当初得知沙特馆征集设计方案的消息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王振军和他的团队也乐观地看到自身的优势:设计一个异国展馆,就多了一种旁观者的清醒,对其建筑风格的理解也更为凝练。
无论你愿不愿意,洋建筑师带着他们的理念已经进入到中国,无论你接不接受,一个个标志性的"洋建筑"已经屹立在中国的土壤上。面对冲击,中国的建筑师们应该如何面对?一味的埋怨批评,还是昂首挺胸迎接挑战?很多建筑师已经给出了答案,"你们来到我们国家,那我们就到你们的国家去",大批的中国建筑师埋头苦干,带着傲人的中国设计走向了国际。他们的事迹,无疑是给中国建筑界一味强心剂,激起了中国建筑师的斗志。是的,与其埋怨批评,不如奋起直追,中国人一样可以设计师让世界叹为观止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