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注:前两天才知道这篇采访的刊登,记得当时刚好是在清华美院给学生带毕业设计的间歇与李有为聊了两个小时。文字我原来没看,有几个小错误更正一下:1、我不是四川人;2、去年的休息为时十五天,而不是四、五天;3、文博会展览是和“狮子会”合作而不是“十字会”,政府请我们是做展览而不是慈善,只是我把展览变成了慈善而已。)
秦岳明平头,头发已有些花白,一袭深色衣裤,气质稍显清癯。黑色细边眼镜架在瘦削的脸上,流露出儒生般的淡淡书卷气。偶尔讲到某事,他眼中略泛精光,且转瞬即逝,这才暴露出他善于思辨的深邃。他是四川人,早年毕业于重建工建筑学专业,建筑、室内设计均不在话下,但他又有一份自省式的清醒:“知道自己不行,所以才老老实实地夹着尾巴做人,要不然自以为真是大师了。满街都是!”于是我问:谁是大师?刚得普利兹克奖的王澍算么?“不算,这一代没有大师。”“柯布西耶、赖特才是真正的大师。”
享生活,享设计
“听秦岳明说,他有时累了闷了,会独自出门,随便去个什么地方,给家人报平安后便关掉手机,不发一语,过段时间再回到深圳,当没事发生过,事后也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突然觉得这才叫生活!”
以上戏仿曾经红极一时的某微博体,确能表达秦岳明生活方式之一斑。“我的生活就是轻松一点,顺其自然,该怎么样怎么样,不要太刻意。”去年他自己觉得好像压力挺大的,想休息一段时间,于是就找个地方,电话一关,大概四、五天。其实他待的也是旅游胜地,所住酒店旁边的沙滩、什么游览景区却从来不去,天天就是在酒店。他在干什么呢?“看书。我带了一堆书去,就在那儿看书,或者看看日出看看日落。”
旅行从不跟团的他,有自己旅行的小圈子,全都不是做设计的。“有做地产的、做风投的、做金融的、做保险的、做实业的,差不多10个人左右,当然每次出去旅行的时候,可能就四、五个人。”他们相约去南极,自驾去西藏,享受随心之乐。
秦岳明不喜欢运动,曾经“被高尔夫”,但打了一段时间不喜欢,也就算了。现在还“被铁观音”,因为老有人送,就喝,一直也没喝完,也不想着换。“顺其自然吧”,他老拿这句话解释。
秦岳明由衷地喜欢设计,并觉得喜欢就是喜欢,不必为自己找任何理由、任何说辞。他觉得“或者说得很伟大,或者说得很什么之类,都没有必要。仅仅喜欢而已,喜欢的话,你就去享受它。”看得出来,秦岳明是很投入地去享受设计的,虽然在做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很痛苦,但痛苦于他也是一种享受。
这种享受,或说喜欢,实际上渗透到了他的方方面面。他的设计、他的生活,其实是一体而没有任何分别的。他认为,任何他的生活方式,待人接物、处事态度,喜欢吃的东西,都溶进了他的设计,“不是我刻意要拿这些东西去影响设计,很多东西最后是融进你血液里面,潜移默化到骨子里的东西。”
本无风,腾细浪
对于看书,秦岳明则是个“杂食动物”,什么书都看。最近又翻出“四书五经”来读,他觉得“以前有以前的理解,现在再回头看,可能又有现在的理解。”据此,你可以认为他很传统,也可以认为他很中庸,但我感受到的性格关键词唯有“沉静、圆融”这类倾向自我修为的词汇,他常挂在嘴边的“不刻意”“顺其自然”也总引导我这么想。
试举一例,佐证他性格中的这种追求。2006或者是2007年,秦岳明的公司规模突然扩张,发展到40多人,他控制不了。拿他自己的话说:“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不可能控制太多的人,公司一大,自己控制不了,定就会出问题,而且已经发现问题了。”与大多数人的处理方式不同的是,他停下所有业务,重新思考,9个月都没签任何项目,然后重新开始,整体人员重新搭配,把公司规模收缩到他自己能控制的范围。“我不会让自己去任性去放纵,而是把心情慢慢调和成平和,不去以这种方式发泄某些东西。”
秦岳明的理性与思辨性仿佛与生俱来,他小时候就是个安静听话的孩子,除了写作业,便是画画,一待就是一天。依次类推,他便能自己待上一个月、一年甚至更久。这份冷冷的静有时候会显得他有点孤单,朋友们在一起玩儿的时候,他也不能真正放开。
他的冷静与圆融也并非波澜不惊,往往于眼中精光一闪间透出犀利,璀璨出透着凉意的小幽默,就像冬日里北方无风的清晨,从湖水里腾起的细细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