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勇
北京丽贝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院总设计师,产业园副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
高级室内建筑师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委员
1981年毕业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
198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2002年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课程班进修
个人奖项
2004年8月被评为全国杰出中青年室内建筑师
2006年8月获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最佳指导教师奖
2008年4月被评为全国资深室内建筑师
2008年7月被评为北京市资深建筑装饰设计师
2009年6月被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览会评为2008年度优秀室内设计师
2009年12月获“金羊奖”中国十大室内设计师
项目奖项
2007年12月延庆野鸭湖湿地保护宣教中心获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作品入围
2007年12月卡夫食品(中国)有限公司获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作品入围
2008年12月延庆野鸭湖湿地保护宣教中心(实例)获第七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银奖
2008年12月延庆野鸭湖湿地保护宣教中心获北京市建筑装饰工程优秀设计奖
2008年12月北京农村商业银行总行办公楼(创意)获第七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优秀奖
2010年12月北京建委办公楼获“金堂奖”年度优秀办公空间设计
中国的室内设计行业目前仍旧处于野蛮的自然生长阶段,没有认证、没有资格评定,更缺乏研究和评论。但也总有一些人,试图寻找到一些方式、方法,从内部突破,第一使行业发展更为健康,第二也为自身找到更好的成长道路。
记者再次见到郭瑞勇的时候,他正在和一些机构创建创意产业园,并欲力争以此为突破,为当前的室内设计找到一个出口,这是一次需要时间的尝试。
从自发到有意为之
记者:在中国的室内设计风头正劲的时候,为什么会用创意产业园这个概念?
郭瑞勇:创意产业园的提出,是基于中国建筑市场的发展状况,历史地来看,室内设计一直不为人重视。其实这个概念在建筑设计行业已经被提出并少许践行过,虽然行动和结果都比较模糊。但在室内设计行业,还从未被提及。
记者:之前在建筑设计领域,的确出现了少有的创意产业园,但似乎都是找到某块地方,聚集人气,各个所谓的创意产业之间并没有内在的联系,还是小作坊式生产。
郭瑞勇:这些艺术性的产业园或者设计性的产业园大部分是自发形成的,比如北京的798艺术区,旧工厂里有块地,一帮人来租房子,渐渐地形成了一个艺术聚集区。798艺术区的初期以艺术为主,有时候为了迎合市场,加上艺术家的个人喜好,会出现一些非同一般的创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发现这种一时很“潮”的个人情怀的抒发,比如伤痕艺术,尽管曾经引起一些关注,但非主流。后来,一些建筑设计者入驻了798艺术区,但正如你所说,大家就是找个地方安顿下来,各家自扫门前雪,没有形成互动,更没有引导力量。
现在,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后,政府有了一些想法,例如要把北京做成“设计之都”,包括各地政府做的一些设计周活动。支持创意产业是个大方向,对艺术和设计产业而言,有政府支撑是个好机会。目前的困境在于,即使有政府支持,也还停留在提供场所阶段,并不能提供产品的上下游关系,也尚未有特别好的可实施想法。但市场经济就是关联,当市场化、产品化、链条化的需要凸显在设计行业面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作探索。
由设计属性而来
记者:不管创意产业园的概念是哪个行业提出来的,大家想拿来一用,也是因为设计行业遇到了障碍,要寻找一条出路吧。
郭瑞勇:室内设计走了这么些年,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设计师,他们以独立的身份示人,不依附某一个企业,项目做得好,也有社会影响力,但属性不稳定。另一种现状是,很多大公司的设计团队的设计能力较弱,当然这是有渊源的。因此我们就在想,能不能通过一些形式把这些力量整合起来?或许产业园就是这个形式。
记者:室内设计往前进,设计师的个人品牌会对它产生不利的影响吗?
郭瑞勇:我认为会。室内设计行业必然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个性化的要求当然也会存在于市场,但肯定不是室内设计发展的主流。比如会所和高档别墅,它们对个性的追求多一些,但这种建筑类型毕竟量少;大量的空间,比如办公空间,需要标准化、工厂化生产,如果按设计自由发展的形式来做,很难形成批量供应,这里会出现问题。
然而产业园能够帮助大家打造设计产业链,可以有概念性的创作,但会被转化为产品,从而大批量生产,并且有研发力量的支撑。无论哪个时代,个性化很强的东西总是会有,它所起的是引领作用,最终要物有所用,形成产品。
记者:这让我想到一个情景:水随地形而散漫、无目的地流动,如果筑起堤坝,就能够用它的能量来灌溉、发电。但要灌溉、发电,也总要有支持才行。
郭瑞勇:中国室内设计行业的理论建设特别不好。欧美国家的室内设计是和建筑捆绑在一起的,它的理论和体系建设依附在建筑体系中。而中国则把室内设计行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来对待,也是因为时间和建筑行业的原因,一直没有形成很好的理论。理论和研发是一个行业的支持,也许产业园可以来做这些事情,以期形成行之有效的指导和支撑。
室内设计要有其本身的属性,这点非常重要,要发展,就得按事物本身的属性来,不能做违背属性的事情。
[page]
概念与具体操作
记者:产业园是个综合的概念?
郭瑞勇: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包括城市的景观设计,甚至家居设计或者工业设计都该有这个概念,产业园为这些设计提供一个出口。通常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各行其道,而艺术家们在798搞伤痕艺术,当境况不佳或者没有出路的时候,就有人开始骂社会,而当各种设计顾左右而言它的时候,发展前景不明朗,势必障碍重重。假如有一种机制把上述设计都整合了,对专业的支撑也好,对行业的发展也好,都是一个有贡献的事情。
记者:要做这样的整合,会有哪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郭瑞勇:首先争取到一个较大的空间,拿我们来说,有北京石景山区政府作支持;其次,通过整合、兼并或者自主申办等方式,取得各种设计资质。资质可能是产业园发展的瓶颈,但是必须解决。
还有重要的一点,产业园也要涉及到城市,为什么呢?我们通常对城市所做的设计往往只是一些平面的规划,而建筑师可能又只是把重点放在建筑上,所以我们的城市呈现出来的功能极其不完善,全是平面的,缺少立体的概念,大部分的道路最多两层,而且城市越摊越大。
东京的道路从上到下,可以有7层,它的车辆保有量比北京多多了,但你不会感觉很堵,因为事先在整个城市的建设当中就力求避免这个问题,用很多设备设施和设计思路来避免城市病的生成。北京和东京的面积差不多,但出门就堵,特别是这几年。
规划不好出现了城市病,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也就难免出现问题,要是单独去解决的话,可能永远解决不了。这些综合的东西一定要一个综合的团队来做,比如整个城市的系统,缺乏协作就会出问题,典型例子就是北京西直门立交桥,那里永远都在堵,极其不合理,这说明缺少对城市的综合设计。
前些天我在网上看日本震前和震后一年的对比照片,发现他们的灾后重建太快了,恢复后你看不出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海啸,这就说明它的整个机能很到位,很快就可以处理好。所以如果有一条产业链能够把问题综合处理的话,那么无论城市景观、建筑还是室内空间,都能被恰当处理,进而健康成长。
转换思维
记者:我知道,你们现在已经进入到创意产业园工作阶段,石景山政府会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郭瑞勇:一个是税收政策的支持,另一个是资金的支持。目前,在区域发展中,石景山政府把设计产业定位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给予的关注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对设计企业来说是良机。除了石景山区域,我们还可以把产业园的概念复制到其他区域,当然这之前我们必须在产业园的操作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和一套完善的机制。产业园不是二房东,在此平台上,提供有资质服务、设计支撑、资讯服务和设计管理服务等。
记者:资金从哪里来?
郭瑞勇:会形成一个投资公司,允许各种力量的进入。而进入的企业也一定要有自身的造血功能,并形成良性竞争。
记者:从目前的状况看,第一个产业园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郭瑞勇:有些的确是理想化的东西,要想让大家都明白这事,本身就有难度,但有想法就要争取实现,要有信心。保守地说,可能性有60%吧。
记者:在维护现有利益的情况下,这个事情才有可能实现。
郭瑞勇:没错,很多人都是这样。这件事可能不会马上见到效果,不像做一个设计,一签合同就有钱到位,特实在,这种想法和作法是这个行业二十几年来形成的惯性,现在想让大家转变思维方式,让大家拿出钱来做这样一件事,对很多人来说就跟割肉一样,所以我更希望争取政府、行业协会和社会的支持。
记者:创意产业园不单针对设计,也对材料开放吗?
郭瑞勇:其实设计能生存,很大一部分是由材料厂商来支撑的;设计最终的实现,材料功不可没。沿着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走,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链条。比如材料的新品可以被快速地应用到设计中,环保、节能的材料对设计有促进,而设计又很好地为材料提供思路,形成联动。一旦形成一个好的产业链,材料产品进入到设计管理的信息库,对很多厂家也可形成支撑。
设计产业本身也就是要靠实业支撑,同时反过来为实业服务,这才是设计产业的目的。很多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比较简单,比如说认为搞美术的就是画画,但画出来对社会能起到什么作用?对这样的思考很少。同样,设计能不能形成上下游的产业链对设计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所有的设计产业背后一定得有实体经济的支撑。
产业化的结果
记者:为什么说中国的设计行业相对比较滞后?有历史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
郭瑞勇:很多设计团队,实际上以独立的状态在做事,包括特别优秀的设计师团队,尚未完全形成规模化生产。如果一直以这种状态和形式存在的话,多好的设计也仅是个设计而已,甚至有时候,设计并没有尽职尽责。
我举一个二次装修的例子:二次装修拆出来的垃圾,跟设计有没有关系?肯定有关系。当初你的设计准则就是这样,设计支撑的是一种手工业化的状态,当二次装修的时候,不是估量化的拆除方式,而是拆成了一堆垃圾。如果能用一种产业化的方式去设计,比如拆下来的门都是完整装配化的,就还可以再利用。
如果一次装修很到位的话,可以几十年不动。如果铺装很好的话,无非是几年后翻翻新,不会像现在这样大规模地拆改,每一次拆改对建筑都是一次摧残。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材料做成产品化装配的话就很简单了,一装配空间就完成了,以后再拆改也很简单。
强调产业化,就应该从设计的角度考虑,现在大部分的设计,完全可以通过产品选择进行,不用做个性化设计。大牌设计师还在把室内设计当做艺术设计做,要个性化,方案设计可以是艺术化的,但是它是低于使用功能的,这中间缺少一个环节,什么环节?就是把这些艺术和个性的设计通过工业化的方式转化成产品。产业园也许可以成为这种转换的中介,成为把设计转化为产业化产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