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建筑界最高奖终于有了中国力量
28日对于中国建筑界来说绝对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49岁的建筑师王澍教授,一举荣获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他成为中国公民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人,也是该奖项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今年5月25日,王澍将在北京领奖,他不仅将获得一枚铜质勋章,还能获得10万美金的奖励。
而对于普通杭州市民来说,王澍的作品早就诗意地与杭州山水融为了一体。无论是充满中国山水水墨意韵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一期、二期,还是钱江新城地标性的建筑钱江时代,抑或是由王澍带头领衔设计的南宋御街,都给杭州城市建设带来了不一般的古典东方美。
王澍接受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这十几年我有时会感到很孤独,但我一直坚信要坚持足够久的时间就会有成果,没想到,这个成果来得如此早。
全球建筑界的最高奖 终于有了中国力量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全球建筑界的最高奖项,堪称“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它由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迪·普利兹克于1979年创立,每年度授予一位作出杰出贡献的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卓越品质,以及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类所作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从创立至今,包括理查德·迈耶、汉斯·霍莱因、丹下健三、弗兰克·盖里在内的36位世界著名建筑师获此殊荣。而王澍也成为第二张获此殊荣的华人面孔,第一个正是大名鼎鼎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在1983年获得。
王澍此次捧得大奖对于中国建筑学领域来说绝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不仅是中国公民第一次摘得此奖,而且王澍还是一位不折不扣在中国本土培养起来的建筑师。他本科和研究生都就读于东南大学建筑系,之后在中国美院工作,2000年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博士学位。在他设计的建筑作品中,坚持秉承“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艺术学”的学术理念,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之美。
原本以为60岁才有机会得奖 没想到49岁就拿到了
得知王澍获奖之后,王澍所在的单位中国美院上上下下一片欢腾,国美甚至很正式地派出新闻发言人来接受记者的采访。院长许江表示,王澍得奖他并不意外,因为王澍是一位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情怀的建筑师。他提出重建本土建筑学的主张,设计和研究以美院象山校区为代表的独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可以这么说,这次获奖也是中国美院校园获得的国际认可。
而王澍的妻子陆文宇昨日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之情,她告诉记者,昨天凌晨她的电话就没断过。“一开始网上预测他得奖的可能性很大,后来结果出来了,果然是他!因为王澍人在美国讲学,很难联系,我们身边的好友就不停地给我打电话发来祝贺。让我很意外的是一个奥地利的著名建筑师朋友也发来了祝贺邮件,居然比他自己得奖还高兴。”
虽然王澍还在美国,不过他还是在当地时间深夜时分接受了记者的连线采访。对于自己得奖,王澍连连感慨有点意外,因为这个奖不是单看建筑师的一个作品,而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该建筑师设计的系列作品的一个考察。“按照规律,一般应该是60多岁拿这个奖比较正常,没想到,我49岁就拿到了!”王澍说。
让老建筑的DNA 有尊严地“活着”
王澍的作品很多,比如回归诗意江南青黛绿瓦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比如位于钱江三桥畔那特立独行的钱江时代楼盘,还有苏州大学图书馆、宁波博物馆和美术馆、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每一个案例都带着王澍浓重的个人标签,那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他还动手设计了自己的家,虽然只有60多方,但王澍却花了很长时间设计,王澍将它命名为“中国园林的家”。最浪漫的是,他亲自用木头做了8盏灯具,作为送给太太的礼物。
面对全球化浪潮下的城乡建筑风格趋同化现象,中国的城市进程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庭院建筑正在逐渐消失,而那些所谓时尚现代的摩登高楼正一座座拔地而起。王澍说,他不喜欢新的东西。“那些闪闪发亮的新东西和传统的简直就是两种气质,我很不喜欢那些贼亮贼亮的材质,这让它们显得很没有品。”尤其是当他看到中国旧城改造之后拆下的那些旧砖残瓦,让他很心疼。“当你看到到处都在拆老房子,昔日那些有尊严的砖头瓦片,像垃圾一样被遗弃时,我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智慧地复原它们。”
于是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一期和二期的设计中,为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王澍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最后,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美丽新建筑,让老建筑的DNA继续有尊严地“活着”。
有时会感到很孤独 但坚信会有成果
“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是我对中国本土建筑特点的一个实验。而钱江时代,则是我对高层建筑归属感的思考。”王澍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这些探索原创性的实验在建筑界非常罕见,所以评委会这次对他的评价很高,“高到让我都有点难以接受!”王澍爽朗地大笑说。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在英国引用今年获奖评审辞来说明王澍的获奖理由:“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虽然获得了大奖,但王澍坦言感觉很复杂。“这些年我做了些探索,尽管学校、身边的朋友很支持我,但这毕竟是少数,争议的声音也不少。所以我很感谢许江院长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来设计美院的象山校区。我猛然发现,这十几年时间我好像做了很多事情,好像要把一辈子要干的事都干了。这十几年我有时也会感到很孤独,但我一直坚信要坚持足够久的时间就会有成果,没想到,这个成果来得如此早。”
王澍主要作品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已建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及建筑设计(已建成)
宁波艺术馆(已建成)
2010年中国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已建成)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张玫 通讯员 金晓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