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
李秉仁、刘晓一、张京跃、孙毅
王毅强、李卫青、黄小芳、曹琦、张兰美、邱悦
过去的2015年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转型关键时期,三大产业增速均较上年下滑,第三产业尤其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明显增加。实体经济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正经历深刻的转型之痛;房地产行业面临控房价、去库存等艰巨任务。对房地产业依赖性较强、与制造业关系紧密的建筑装饰行业,亦同样经历了较为困难的一年。
伴随着宏观经济不断增大的下行压力及增长的不确定性,国民经济整体信用风险有所增大,各行业信用风险水平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国民经济各行业比较,虽然建筑装饰行业风险水平较上一年度变化不大,但在全产业链体系中信用风险仍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本报告书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从建筑装饰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特定企业样本等多方面对2015年建筑装饰行业的信用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对未来行业进一步开展信用评价的工作提出部署。
2015年作为“十二五”收官之年,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仍在加速进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较多,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同比增长6.9%,增长幅度为25年来新低。
从建筑业看,2015年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发展最困难、外部环境最为复杂的一年。在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实施严厉调控政策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及建筑业增长趋势明显放缓,房地产用地面积持续减少,住宅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全面下滑,但得益于取消限购、降低首付比例、开放二孩、降息降准等政策的刺激,商品房销售面积却较2014年有所回升。预测以基础设施建设、楼宇建设等大型工程为主的公共装饰企业将面临更大压力,而家装企业或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6456亿元,同比增长6.8%,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6508亿元,增长1.6%,其中国有控股企业1676亿元,增长6.0%;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59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住宅投资64595亿元,增长0.4%;办公楼投资6210亿元,增长10.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4607亿元,增长1.8%,产业整体增长情况较上年明显恶化。
根据我国建筑行业分类,建筑装饰业属于建筑业二级细分行业,同样受上游行业发展阻力增大的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增加。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建筑装饰行业完成工程总产值3.4万亿元,比2014年增加2300亿元,同比增长7%,增长幅度较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与GDP增长速度基本持平。其中公共建筑装修装饰全年完成工程总产值1.74万亿元,同比增加920亿元,增长幅度5.6%;住宅装修装饰全年完成工程总量值1.66万亿元,同比增加1500亿元,增长幅度9.2%。
2015年,建筑装饰行业企业总数约为13.5万家,较2014年减少5000家左右,同比减少3.67%,退出市场的企业主要是三、四线城市中缺少资质、主要承接散户装修的小微型企业,有资质的企业退出市场的数量极少。全行业从业者数量约为1620万人,较上年增加1.25%,接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占从业者比例提高1.05%,设计人员占从业者比例上升0.59%。全年全行业实现建筑业增加值约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0亿元,增长幅度约为7.5%;上缴税收约3240亿元,比2014年增加240亿元左右,增长幅度8%;劳动者收入1.02万亿元,比2014年增加800亿元,增长幅度8.5%;全行业实现净利润710亿元,同比减少20亿元,下降幅度2.84%;全行业平均利润率为2.09%左右,较上年下降0.2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为8.13%。
从细分行业看,公共建筑装修装饰的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建筑金属门窗幕墙全年完成工程总产值3200亿元,比2014年增加200亿元,增长幅度6.67%;建筑节能窗工程总量增长近20%,建筑幕墙工程总量与2014年基本持平,其中玻璃幕墙工程总量下降了约5%,石材、金属等幕墙工程总量略有增长;境外工程产值3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30亿元,增长幅度约10%。住宅装修装饰领域,成品房精装修全年完成工程产值6400亿元,比上年增加400亿元,增长幅度6.67%;住宅改造性装修全年完成工程产值4500亿元,比上年增加600亿元,增长幅度15.38%,总体来看公共装饰市场规模增速虽然下滑,但仍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内,各专业市场互有增降、总体稳定。
2015年建筑装饰行业企业数量有所下降、规模增速下滑,但总体而言行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企业经营情况虽普遍较上年有所下降,但具有建筑资质及一定市场规模的企业仍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各专业市场发展互有增减、总体保持稳定。由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明显放缓,新建大型建筑工程数量减少,既有建筑的改造型装修为建筑装饰行业提供了大量中小规模工程需求,我国现有存量建筑超过520亿平方米,在持续消化过程中,特别是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过程中,由于功能转换、室内外环境升级而进行的装修改造市场需求仍会持续增长。在住宅装饰装修方面,2016年房地产去库存压力仍然较大,尤其是三四线城市,预计更多刺激性政策将会逐步出台,有望带动住宅销量以及配套的住宅装修需求。
建筑装饰行业属于建筑业产业链的后端,房地产业和建材制造业是与其关系最紧密的上下游产业。根据信构行业指数分析,建筑装饰业的整体发展潜力和信用风险基本处于国民经济行业的平均水平,在建筑业相关产业链中排名较低。下图以各项盈利指标为例,可以看出建筑行业的盈利水平明显低于房地产业及多种建筑材料制造业,盈利空间较相关行业狭窄,该特点或与建筑装饰行业的产业链地位有较大关联。
图1:2014年建筑装饰行业与相关产业盈利指标对比
我国建材家居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经过三十多年快速、稳定、持续的发展,由初期不足百亿元产值的小行业,发展到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的大行业,遍布材料生产、加工、流通、设计和施工应用各环节。但总体来看,2015年,我国建材家居产业进入重大转折时期,行业发展面临着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且转型升级慢、技术研发与储备不足、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乏力、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激增等一系列严峻挑战,正在从规模速度型向创新驱动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转变。
作为建筑装饰的上游行业,建材家居与房地产市场联系紧密。2015年房地产政策持续宽松,但楼市整体上并未出现成交量大涨现象,全年国房景气指数低位运行于2014年之下。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共同发布12月全国建材家居景气指数(BHI)为90.90,环比下降5.13点,同比下降14.96点。全国建材家居市场整体表现为需求不足、市场低迷,2015年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全年累计销售额约为10849.1亿元,同比下降9.98%。
图2:2014-2015BHI与国房景气指数对比图
我国建材家居业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产能过剩的矛盾日渐突出。传统产业中的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多数传统产业已经产能过剩,市场空间容量有限,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性和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决定了其发展的局限性。2015年水泥产能有35亿吨,销售量仅为23.5亿吨,且价格经历连续26个月下跌;全国平板玻璃产量为73863万重量箱,同比下降8.6%,但产能利率在69%左右,较去年降低10%,而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合理区间为80%-90%;陶瓷企业产能过剩引发“倒闭潮”,仅珠三角地区就有12家知名陶企倒闭。产能过剩使传统建材价格不可避免的呈现下降趋势,由于上游供给价格的持续下降,导致建筑装饰行业的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近两年均有小幅上升。
中国建材家居行业缺乏可持续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进入门槛低、市场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无序等方面,随着市场的竞争加剧,家居建材行业必将朝专业化、细分化方向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家居建材行业也迎来了创新升级的机遇。一方面电子商务业态减免了供销渠道的中间环节,节省了实体店、店面导购等大量硬件成本,直接提升利润空间;另一方面,网络开拓全新的销售渠道,覆盖面广、流通速度更快,有利于渠道管理及低成本的品牌建设和推广。
2015年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成熟,智能家居行业进入发展初期,前景广阔。智能家居具有便捷、安全、高效等特点,在营造舒适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未来对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将起到极大的作用。但由于目前智能家居行业尚存在产品功能华而不实、价格高昂、行业标准不统一、用户隐私泄露等问题,短期内难以普及。
以2015年参加全国建筑装饰行业信用评价的336家建筑装饰企业(包括328家公共建筑装饰企业、6家住宅装修装饰企业及2家装饰设计企业)为样本,本文涉及企业财务数据均来源于2012年至2014年度审计报表,该样本可基本代表目前建筑装饰行业内优质企业的经营状况。
2015年度共有两批累计336家建筑装饰企业参加全国建筑装饰行业信用评价活动,评价结果为AAA级企业308家、AA级企业17家、A级企业11家,其中有6家企业由原AA级升级至AAA级。
从成立时间长短来看,90%以上的样本企业存续时间超过10年,34%以上的样本企业存续时间超过20年,个别国有企业成立时间已达到60年,由于发展时间较长,多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已逐步建立品牌优势,在所处省市或全国范围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在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的国内建筑装饰市场中取得明显的先入者优势以及丰富的行业经验积累。
图5: 样本企业成立年限分布图
以地区分类,华东地区企业共181家,占样本总量的53.87%,该比例较2014年上升13.22%,以江苏、山东、浙江地区为主,华北地区申报企业数量较上年明显减少;以省份分类,江苏省企业数量最为突出,占样本总量的22.02%,往下依次为广东、山东、浙江、北京、安徽,内蒙古、吉林、江西、海南、西藏、青海、新疆等地企业未参与本年度信用评价活动,图5为样本企业的省市分布具体情况。
图6:样本企业地域分布图
国内建筑装饰行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除少数大型建筑装饰公司具有布局全国的能力外,大部分企业业务范围限制在所处省市内。由于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市场空间较大,行业长期呈现“东强西弱”的局面。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建筑装饰业务基本保持平稳发展,而受益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西部、中部及东北地区的建筑装饰领域也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果。图6为各地区2015年度受评企业数量及其平均资产规模,华南地区(多为深圳市)企业平均资产规模超过7亿元,其次为华东、华北地区,虽然样本地区分布受申报进程、推广程度等多重因素影响,但样本特征基本与国内建筑装饰行业地域发展现状一致。
图7: 样本企业数量及资产规模情况图
从国内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进程来看,由于起步较晚、进入门槛低,市场集中度低是行业内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近年随着宏观经济和行业自身产业结构改革的不断进行,建筑装饰行业集中度呈上升趋势,大型企业经营深度及辐射范围持续增加,部分小微企业退出市场,下表为部分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样本企业和行业整体2014年度指标对比,可以看到无论是资产质量或经营增长速度,大中型企业在行业内具有明显竞争优势,资产扩张能力尤为突出。结合前文对样本企业的风险分析,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可使行业内优质企业的比例逐渐上升,从而一定程度降低行业整体的信用风险。
表5: 部分上市企业、样本企业和行业整体2014年度指标对比
此外,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组合的作用下,行业创新驱动力将继续增强,目前国内建筑装饰行业的服务同质性较高,技术优势和品牌效应仍显不足,行业主导技术的升级换代将使行业内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已经上市、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骨干企业,抓住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加大在科技创新方向上的资金、智力投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或将有效降低行业成本,为提高行业内持续较低的盈利水平找到新的方向。
另一方面,公共建筑装饰企业普遍具有较大的融资需求,专项政策的支持、贷款成本的降低都将使行业内的贷款存量增加,进一步提高财务杠杆,对行业风险控制造成直接影响。应当注意到的是,部分建筑装饰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融资渠道逐渐拓宽,年建筑装饰行业再次掀起上市潮流,2015年北京弘高、上海全筑、江苏科利达、深圳奇信等7家建筑装饰工程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股票公开发行,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建筑装饰行业共有上市公司23家,其中公共建筑装修装饰类企业15家、建筑幕墙类企业6家、住宅装修装饰类企业2家,全行业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武汉、重庆等地股权交易所(中心)挂牌交易的企业在100家左右,资本市场中装饰板块持续扩大,融资方式的改变造成资产结构的调整,将进一步拉大行业内优质企业与其他企业的风险差距。
总体来看,近五年中国建筑装饰业行业风险经历了先下降后平稳的变化趋势,持续处于全行业范围内较低水平,主要是由于行业资产结构特点、平均盈利能力和获现能力偏低造成的,因此建筑装饰行业的相对风险水平较难发生显著上升或下降。2012年至2014年建筑装饰业行业风险指数保持稳定,鉴于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式及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十三五年期间本行业风险或随着相关行业的波动而有所提高。
去年以来,我国最高决策层连续发布的文件,勾勒出了我国市场经济治理结构改革的政策取向。
2015年3月,商务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2015年规范市场秩序工作要点》的通知,通知中明确了全面推进商务诚信建设要求与内容,并要求“加快第三方专业信用评价机制建设,研究运用企业信用交易评价信息”。
不仅如此,在我国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中更是提出了通过信用管理规范市场行为的方针路线。根据2015年10月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我国商事主体市场准入的条件日益宽松、行政限制逐渐弱化,这体现了我国最高管理层正在逐渐放松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经济的行政束缚,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商事主体的创新动能,以使我国经济更加具有活力。但是,我国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并不是实行经济的自由化。该《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健全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激励惩戒机制”,要求建立市场主体准入前的信用承诺制度,主张将市场主体信用记录纳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作为各类市场主体从事生产、投资、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该《意见》还提出了根据市场主体信用状况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包括对守信主体予以支持和激励,对失信主体在投融资、土地供应、招投标、财政性资金安排等方面予以限制,对严重违反市场竞争原则、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和侵犯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市场主体实行市场禁入等等。《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市场管理从资质管理模式向信用管理模式的转变。因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变,商事主体的信用记录将成为市场管理和市场监督的重要依据,而信用评价的结果也将成为市场准入的重要依据。为适应我国深化经济改革的要求,协会也会将信用评价工作列为协会常态化的工作内容。
策划出品:中装新网专题策划:齐锐编辑:齐锐专题设计:王岳仙 专题制作:吉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