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期来各地强降暴雨,海绵城市的建设已经是迫在眉睫。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016年7月第3期
入汛以来中国南方地区已连续出现多次强降水过程,导致河堤、山体、高速公路滑坡、部分城市遭遇严重内涝。根据民政部,截至7月8日,自6月30日以来,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等灾害已造成江苏、安徽、湖北等11省3100万人受灾、164人死亡、199万人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亿元。
与此同时,北方也没能躲过暴雨侵袭,18日开始,北方多地强降暴雨,河北邯郸、山西太原等地爆发城市内涝,部分道路交通中断。根据中央气象台统计,这是今年入夏以来,华北、黄淮等地出现的最强降雨。邯郸市内公共交通一度基本中断,城内滏阳河河水出现倒灌情况,部分地区水深齐腰。太原市24小时降雨达135毫米,城市中出现多处积水和路面塌陷。而太原则因暴雨导致多条公交线路停运,公共自行车车桩均关闭,长途客运班车全部停发,多趟航班晚点延误,部分居民区停电、被淹。
有专家表示,城市内涝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如果政府部门对管道设计和城市规划足够重视,是能够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城市内涝泛滥的。城市的“硬地化”也是这些年城市内涝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他说,原本城市中有很多草地、池塘等,降雨的时候,雨水会通过这些地方渗透到地下,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这样的地方逐渐变少,人口越来越密集,而地面被水泥、沥青等相对比较硬的材料覆盖,当暴雨来临时,雨水无法下渗,就会为城市内涝“添堵”。
总而言之,是以灰色基础设施为主的城市建设导致城市失去了渗水蓄水功能,此番南北两方多地强烈降水,更是给城市蓄水排水能力带来严峻考验。而要解决这一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正好能有效解决上述专家所提出的难题。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0月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2016年3月18日,住建部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要求各地抓紧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于2016年10月底前完成设市城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按程序报批。
由此我们看出,近些年的海绵城市的确是建设的一大重点。那现在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究竟如何呢?
大家知道在这次普降暴雨的过程中,武汉可以说是受灾颇受瞩目的一个城市。那大家是否知道武汉的另一个身份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呢?
2015年4月2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根据地区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 、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武汉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同样也逃脱不了看海的命运,难不成海绵城市真的没有作用吗?先别急着下结论。
连续强降雨再次让武汉市民在市区“看海”。“但网上的调侃归调侃,很多市民还是反映,城市道路积水在内涝后比以往减退快了。”北京一位城市应急管理专家向记者表示。
“海绵城市建设对缓解城市内涝肯定是有用的”,上述专家说,“只不过最近的暴雨天气过于极端。”
有记者冒雨探访作为试点的武汉青山区多处海绵城市建设配套工程,来到青山建设十路的武丰闸公园,周边的道路有的已流淌起“小河”,而公园的步道上,却看不到明显的积水。同时,记者在临江大道建设七路至建设五路路段(武汉首条海绵示范路)看到,暴雨中,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也没有积水。
由此可以推断出,海绵城市建设现下确实是有成效的,只是因为建设尚在初级阶段,虽然能稍减内涝压力,但面对较强的暴雨天气时,还是有些束手无策。
实施难点
1、规划设计难
海绵城市建设具有综合性、政策性、长期性的显着特征,是城市建设领域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如何合理选择规划控制目标和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即在城市建设中,运用各种工程及非工程手段,尽量使开发前后的水文特性保持不变,增加透水面积、减轻径流污染、径流总量等对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的具体设施及其组合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2、工程建设难
由于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因此在落实建设资金、建设单位以及设计一个高效开发建设的方案都比较困难。
3、维护管理难
在海绵城市方案建设之后,如何去维护也是一个问题。低影响开发设施系统能否禁得住时间的考验呢?
对策方案
1、因地制宜,合理规定规划控制目标和低影响开发技术选择
一般来说,规划控制目标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因素。通俗一点的去做,那就是在前期进行充分的调研工作,在真正建设之前,应该先对当地的环境、人文、地貌、气候、历史等进行深入考察,不能所有的建设都按照一个模式走。而低影响开发技术的选择也应该注重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
2、根据投资来源,合理确定开发主体
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可能是政府投资项目,也可能是社会投资项目。性质不同,系统的设计建设工作也就不同。
3、建立设施维护的长效机制,加强政策引导
不同的项目进行不同的分类,公共项目由相关部门负责维护,社会投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则由所有者负责维护管理。当然政策引导这件事情现在相关部门已经在逐步推进了,我们也能看到相关的一些成果。
建设海绵城市,具有治理城市内涝、防治水环境污染、节约水资源等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在之前虽然大家都知道,但是这次亲身经历之后更能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不过,我们不能单单把希望压在投资建设上,自己平时对城市多一份环保和爱护之心,说不定也能有些作用呢。
Copyright © 2012 www.cbda.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28号院诺德中心3号楼1508-1510 邮编:100070
联系电话:010-88114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