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楼协会发布的年度报告称,2015年全球共建成200米以上摩天大楼106座,其中,中国以建成62座的惊人纪录,连续第八年蝉联冠军。现在,中国兴建摩天大楼热不仅在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也兴起了此热潮。归根结底是政府对自身实力的不自信,寄望摩天大楼能成为城市“名片”,带来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过,我们必须正视这股建设热潮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得不警惕其背后存在信贷泡沫风险。
2016年2月第3期
近日,一则高楼协会发布的年度报告再次引起大众的关注。报告称,2015年全球共建成200米以上摩天大楼106座,是人类历史上新建成高楼最多的一年。其中,中国以建成62座的惊人纪录,连续第八年蝉联冠军,远超其他国家。而在全球新建高楼最多的城市里,印尼的雅加达以7座排在第一,紧随其后的就是中国城市南京、南宁、深圳,都是5座高楼。
在高楼协会发布这份报告的时候,中国还有300座高楼正在建设中,报告也认为尽管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从2013年以来增速减缓,但盖楼的势头还在持续。据高楼协会的预测,2016年,最高的10座楼中有6座仍建在中国。
“去年全球60%的摩天大厦建在中国,对此数据我们应该感到忧虑。”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中国各地兴建摩天大楼热潮,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的政府对自身实力的不自信,迫切需要外界的赞扬和认可,就像有一些人喜欢通过奢侈品包装自己一样,好让自身显得与众不同。
摩天大楼林立是好事吗?专家提醒,尽管中国在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摩天大楼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高”不应成为追逐的根本,各地还是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脚踏实地进行城市建设。过去,中国的摩天大楼主要在一线城市,现在,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也兴起了摩天大楼热。寄望摩天大楼能成为城市“名片”,带动外来投资,进而带动区域性经济的发展。
然而,不少人对中国一些城市盲目上马摩天大楼项目提出批评。
▶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曾表示,目前国内的摩天大楼热是各地政府追求政绩、相互攀比的体现,不少项目都是在地方政府的某种暗示、授意,以及土地、税收政策的引导支持下,房地产市场开发商以自己的名义去启动的。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周毕文也认为,摩天大楼热是泡沫化的产物,在他看来,“等到人们思维回归理性的时候就不会再建这种高楼了”。
▶国内舆论也抨击称,当今中国各大城市兴建摩天高楼其实是一种“暴发户”式的炫耀,更是一种不自信。同时摩天大楼建设竞相“比高”、“比建设速度”的狂热局面,也引发公众对大楼质量和安全的担忧。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消防云梯只有130米,一旦发生大的灾难,消防救援、楼内人员如何迅速逃生等,是不得不正视的难题。不仅如此,对于大楼建成后如何兼顾环保及经济,如何运营、规划好大楼周边的交通和人流等,也是不得不正视的现实。
▶《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指出,热衷建摩天大楼,是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过热的表现之一,也是一个城市建立地标性建筑、表现地方政绩的手段。文中更引述经济学家宋清辉对摩天大楼热的深层次原因剖析: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从楼市政策基调来看,房地产仍是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尤其是地方债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也依靠房地产行业化解。而开发商根本不用担心回报问题,因为虽然摩天大楼的高度未必能带来高租金。但是由政府在后面做推手,开发商往往能够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拿到紧缺的土地资源,以及更加便捷的高额融资。
因此,有分析指出,如此速度建造摩天大楼值得警惕,这表明存在信贷泡沫风险。
针对各地的建高楼热潮,早在2002年,国务院在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中,就明确批评了脱离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搞所谓“形象工程”的做法,要求严格控制超高层建筑、超大广场等项目。尽管如此,这几年各地建设摩天大楼的热情却并未减退。“竞高”的集体狂热背后,是不少地方单纯追求城市的“面子”,忽视城市建设“里子”的现实写照。
一比高下
德国经济学家安德鲁·劳伦斯在1999年提出了“大厦建成,经济衰退”的“摩天大楼指数”,亦即著名的“劳伦斯魔咒”。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次贷危机,魔咒都一一应验。当然,“劳伦斯魔咒”并非巧合,繁荣时期的信贷宽松、土地价格飙升和过分乐观预期所导致的最直接结果便是摩天大楼,这些促成摩天大楼建设的因素同样是导致经济危机的因素,而大厦建设用时又恰好与危机发酵时间相近,才有此一说。因此,“劳伦斯魔咒”更多的是一种预警,“摩天大楼热”同时也是信贷过剩的信号。
有人指出,世界最高大楼的开工建设与商业周期的剧烈波动高度相关,大楼的兴建通常都是经济衰退到来的前兆。这一后来被称为“劳伦斯魔咒”的恶性循环,中国经济是否会陷入此魔咒中呢?
在经济学家宋清辉看来,中国经济本身的增速在全球属于一枝独秀,即便是2016年中国GDP增长预计将放缓至6.5%-7%之间,但仍然是全球最高的,对全球经济贡献也是最大的。
宋清辉强调,盲目建设摩天大楼确实有可能会将中国经济拖向深渊,但是若在建设之前做足前期准备工作,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项目总体策划,建设摩天大楼总体而言可能利大于弊。在国内不少成功转型的城市,核心CBD的迁移往往都是由摩天大楼推动的。而中国的一些城市完全具备建设摩天大楼的实力和能力。
“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央领导层会更加重视经济质量而非数字的改变。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转型升级到位,供给侧改革获得实际成效,我们有信心看到中国经济在数年后再度实现高速增长。”宋清辉说。
近年来,中国热衷建摩天大楼是中国房地产市场过热的表现之一,也是一个城市建立地标性建筑、表现地方政绩的手段。争相打造城市名片与炫耀地标实际上是一种对自身经济实力的不自信,同时也容易转变为城市经济的“资本黑洞”。摩天大楼不是不可建,唯有做足前期准备,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才可能避免陷入“劳伦斯魔咒”。摩天大楼的“集体狂热”是该降降温了,城市建设可不能只看“面子”而忽视“里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