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位于粤赣高速广东河源城南出口的匝道桥突然垮塌, 4辆大货车瞬间栽落十几米高桥底,造成1死4伤的悲剧。据了解,城南匝道引桥,是粤赣高速上一个按设计使用年限一百年标准建造的出口,目前通车时间不到10年。
近几年,建筑工程事故频发,“桥塌塌”、“楼倒倒”等事件刺痛着全社会的神经。偷工减料、监管失位、问责不清,使得我们身边充斥着一些“弱质”建筑。如何拯救这些建筑工程,保障建筑安全,成为一个全民思考的课题。
2015年6月第11期
一声巨响!6月19日凌晨3时许,位于粤赣高速广东河源城南出口匝道桥突然垮塌,鱼贯行驶在匝道引桥上的四辆大货车瞬间栽落十几米高桥底,造成一死四伤的悲剧。
通车不到十年的匝道桥轰然垮塌
“听见‘轰’的一声闷响,我还以为是地震了。”距塌桥地点不足千米的一处汽车轮胎修理店店主张老板深夜被惊醒。“第二天一早起床吓了一跳,原来是高速公路匝道桥塌了。”他说。
事故现场惊人。一条约近百米长的匝道从十米多高的桥墩上坠落,整个桥身扭曲撕裂。桥底下,4辆头身变形的大货车堆挤在一起。
在撕裂的桥体横断面接口处,一些混凝土呈蜂窝状。一些空隙处甚至可以伸入一个手指。一位在现场维护的施工人员说:“高速公路的接口横断面怎么能这么粗糙,这连国道建设标准也比不上。”
在河源同济医院,一位受伤的司机还原了当时场景。桥塌时,前后有4辆货车正慢速行驶在匝道桥上,准备通过收费站。突然桥就塌了!瞬间货车就坠入十多米深的桥底,当时这些货车上共有6名司机,只有最前面一辆货车上的一名司机及时跳了出去。
同济医院共收治了三位受伤司机。在该院重症监护室,一位受伤司机正在使用呼吸机,神情痛苦。一位同济医院医生介绍,这几位司机均为腰椎骨折。其中一位受伤很严重,目前生命体征稳定,但不排除病情加重可能。
重量与质量:谁是罪魁祸首?
在“城南匝道引桥”垮塌现场,广东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敖道朝初步勘察后介绍,这个匝道桥设计使用年限为一百年。他认为,该桥塌事件是几辆大货车同时严重超载,超过了设计上限所引起。而常年在此行驶的一些司机却认为,该匝桥的建造质量不合格才是主要祸因。
公开资料显示,城南匝道桥是由广东粤赣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设计单位是铁道第二勘测设计院,施工单位是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监理单位为广东翔飞公路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该匝道桥于2005年12月建成通车,距今使用约十年。
敖道朝认为,该匝道桥坍塌的直接原因初步判定货车超载。他说,该匝道桥的设计荷载是“汽车—超20级”,即理论上桥体上有一台55吨的车行驶,同时前后10—15米可以分别有两辆20吨载重的车行驶。“现场目测初步判断,跌落桥底的四辆货车每辆车的载重加上车身自重约有100吨重,严重超过了桥梁的设计载重,理论上会引起桥梁坍塌。”
但一些常年行驶在粤赣高速的司机认为,该匝道桥的质量“有问题”。这些司机说,在运输繁忙的粤赣高速广东境内,出口匝道引桥上,大货车紧密排列是常态。货车要出匝道自然要慢行。“你总不能在设计上规定,要求几辆货车不能在同一时间待在匝道上吧。这样一个高标准建设的匝道桥就因为几辆超载货车就塌了,也太不正常了。”
近年来,各地发生的建筑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给老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由于过往制度不健全、违法成本低、监督不完善等原因,建筑质量“豆腐渣”家族“人丁兴旺”,“桥塌塌”、“楼倒倒”等现象频现。
2012年8月24日5时30分左右,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引桥——三环路群力高架桥洪湖路上桥分离式匝道发生断裂,坍塌大梁长为130米左右,属于整体垮塌。致使4辆大货车坠桥,侧翻的部分大货车驾驶室已完全被砸扁,带血迹的方向盘等物飞出落地。事故当日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
2012年8月6日,河南栾川伊河大桥整体垮塌事故确认造成53人遇难,13人失踪。据当时媒体报道,当地官方称事故系特大暴雨袭击致整体垮塌。有媒体报道称,现场垮塌的桥面和裸露的桥墩未见有钢筋,唯一见到的两根钢筋竟然没有人的手指粗。
2011年7月19日凌晨零时40分,一辆重达160吨的严重超载沙石6轴货车(车长14米、宽2.5米、高2.2米),通过北京怀柔区宝山寺白河桥第一孔时发生桥梁坍塌,4孔全部坍塌,无人员伤亡。
2010年5月8日晚上7点10分左右,重庆涪陵红泥桥部分桥面垮塌致1人重伤,官方调查称事故主要是因为连续降雨所导致。
2007年8月13日下午17时左右,在建的沱江大桥突然发生整体垮塌,事故共造成64人遇难22人受伤。国家安监局事后认定,事故是由于湖南湘西自治州政府在沱江大桥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批过程中,违反有关规定,要求州计委、州交通局补办、倒签有关文件;要求赶工期,向“州庆”献礼所导致,为重大责任事故。
据公开资料显示,自2007年-2012年5年时间内,全国范围内公开可查询的桥梁垮塌事故共有15起,发生事故的15座桥梁中,仅有3座至事发时使用时间超过15年。
除了“桥塌塌”事件造成了严重损失外,近几年频发的“楼脆脆”、“楼歪歪”、“楼倒倒”事件更是引发全国关注。
2015年6月9日凌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桥镇鱼芽社区河边组一栋居民楼一居民楼垮塌,姬元奎夫妇当时就警醒起来,两人赶紧上楼一层一层的敲门,把楼房的住户全都喊醒后集中在一楼的空地里。带半小时后,楼房便坍塌了。
2015年5月8日,杭州城东一城中村拆迁工地,一栋三层楼一楼几乎“连根”断掉,整栋楼倾倒,二三层楼依然完好,网友戏称该楼为“楼坚强”。
2014年4月4日早间,浙江省奉化市锦屏街道居敬小区第29幢住宅楼突然坍塌。7人被埋废墟之下,其中1人不幸死亡。从建成到倒塌,仅仅20年。居民反映,就在该楼倒塌的前一天,危房检测机构检测后还说“房子再住几年没问题”。
2013年8月,云南昆明西山区陆家社区的庄房村民小组内约30栋楼房不同程度出现倾斜,倾斜度最大的在20度左右,水泥地面也出现不同程度开裂。
2011年12月9日,武汉市汉口区面积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紫润明园爆出多处地基下陷、墙面开裂、楼房漏水等问题,被称之为“楼脆脆”、“楼裂裂”。之所以被市民如此调侃,是因为这样一个“问题项目”不仅顺利通过质检、消防、特种设备检测、环保、规划等多个部门的层层验收,获得了武汉市建筑工程黄鹤奖银奖、武汉市结构优质工程,还头顶“保障房项目建设样板工地”的光环,供其他建设单位观摩学习。
2009年6月27日清晨5时30分左右,上海南路、罗阳路口西侧“莲花河畔景苑”小区内上海楼脆脆倒塌一栋在建的13层住宅楼全部倒塌,由于倒塌的高楼尚未竣工交付使用,所以,事故并没有酿成特大居民伤亡事故。但是造成一名施工人员死亡。官方以两次堆土施工为原由,遭网友抨击,“楼脆脆”称号由此而来。
粤赣高速广匝道桥垮塌事件发生后,不少现场群众质疑,桥梁的结构设计和建设质量存在严重缺陷。例如匝道桥的两个桥墩均建在沼泽地基上,是否牢固?长达一百多米的桥,只设计了两个桥墩是否合理?
同时有网民质疑当地交警和路政部门负有监管责任。网友认为,从超载治理上看,粤赣高速此次塌桥事件发生前,河源市交警有没有及时发现事故车辆经过其管辖路段?如果没发现,那么日常的执法检查有没有疏漏?如果发现了,为什么没有按规定要求其卸载?此外,在道路的养护维修方面,路政部门有没有发现事发桥梁的安全隐患并采取整治措施?
这一系列问题不只是对此次“桥塌塌”事件的质疑,更是对建筑工程事故频发的拷问。具有1400年历史的赵州桥,即使距震中仅40公里的7.6级邢台大地震也无法摧毁它;就连五六十年代在国力和技术能力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及钱塘江大桥,设计寿命仅为50年,却至今仍在超期服役,与那些自诩“高技术含量”的“桥脆脆”们相比,高下立马可分。因此,我们不得不深究,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设计、施工、监管难辞其咎
在2015年6月1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部分地区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汇报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易军指出,今年以来全国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较大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比去年同期均有所增加,建筑安全生产形势很不乐观。从发生的事故分析,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是共性问题。从企业主体看,有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淡薄,安全管理松懈;有的企业安全管理与项目管理脱节,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不能有效落实到项目;有的项目管理人员知识、技能及经验欠缺,一线农民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普遍不足。从政府监管看,有的地方思想认识仍不到位,未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工作力度不够;有的监管机构和人员责任心不强,执法不严,监督执法起不到应有作用。事故也反映出工作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如模板支撑体系坍塌和基坑坍塌事故占今年较大事故总数的80%,有的开发区工程项目不履行基本建设程序、脱离安全监管等。
建筑质量问题,说到底是责任落实的问题。应看到,一些“问题工程”之所以能够在建设过程中被偷工减料、采用问题建筑材料、不按既定标准施工等,除了相关职能部门监督监管存在漏洞和短板的原因外,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则是重要原因。一些施工方处于一己私利之目的,想尽千方百计获取最大利益,在工程建设成本上做文章,“能省则省”“能减则减”“能偷梁换柱则偷梁换柱”,这些俨然已经成为一些黑心建筑商榨取利润的不二“法门”。而建筑出现问题后,相关人员得不到相应的追责和惩处,也是一些“短命”建筑屡屡出现的原因。
在建筑质量问题上,目前在我国,很少有人得到终身问责。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对建筑质量终身责任体系已经比较健全和完善。比如,德国在一些建筑规划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建筑物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后的质量问题,相应的人员要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这也是德国打造无数“世纪建筑”“经典工程”的重要法宝。
对于频发的塌桥事件,一些桥梁建设专家认为,需认真反省,严查事故原因并追责,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堵塞漏洞。如要搞清楚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是否具备相应资质,桥梁建设是否经过公开招标,是否经过严格的审核和验收等等。这种对真相的挖掘,对责任的追究,无疑是拯救“弱质”建筑工程,保障建筑安全的最有效武器,这正是为此,住建部启动了建筑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
2014年9月4日,住建部召开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住建部副部长王宁在会上表示,针对当前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住建部决定从9月份开始,在全国开展为期两年的工程质量治理行动;主要任务是,全面推动质量终身责任制的落实,严厉打击转包挂靠等违法行为,健全质量监管机制,提升工程质量水平。
在9月4日的会议上,住建部下发通知明确指出,建筑工程的具体责任人为勘察项目负责人、设计项目负责人、施工项目经理、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以及总监理工程师,其在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内,承担相应的质量终身责任。
住建部新闻发言人倪虹曾表示,工程质量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抓工程质量是住建部永恒的主题。倪虹指出,这次两年治理行动包括六大重点,分别是全面落实工程建设五方主体项目责任人的终身责任制;严厉打击建筑施工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健全工程质量监督和监理机制;大力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快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遵法守法,严格遵守建筑工程安全法规,杜绝违法分包转包、偷工减料、不按设计施工、推卸责任等恶劣行为,切实抓好建筑工程质量。
当然,直面工程质量中的久病沉疴,不是开一次会、设计一次行动方案就能彻底解决的。治理工程质量,还有很长乃至很艰难的路要走。这一点,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保持治理工作不衰的势头。为此,陈政高部长明确表示,“集中抓两年工程质量,不是以后不抓了,以后还要设计出新的行动方案,我们就是要一直抓下去。抓工程质量永远没有尽头”。
建筑工程质量关乎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形象。在追求GDP的同时,我们不能只看那些账面上的数字,而更应该关注数字背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幸福感如何。保障建筑工程安全,就是为人民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Copyright © 2012 www.cbda.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28号院诺德中心3号楼1508-1510 邮编:100070
联系电话:010-88114884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46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