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0日,梁志天设计巡回展在深圳启动,这是巡回展第三个年头。上海设计师叶铮、《设计家》主编许晓东提出质疑,批评设计师过度宣传,并称其为“梁志天现象”。随时,挺梁派与批梁派在网上展开激烈论战。那么,究竟怎样才是一种理性的推广、适度的宣传?中装新网约访近30位一线室内设计师,从“梁志天现象”谈起,探讨如何拿捏宣传之“度”,为设计师找准品牌定位,塑造品牌形象提供建设性意见,并激发设计师思考设计的社会价值和责任所在。
又有一朋友告诉我:“梁志天又开始巡展了”,而策划者更是公然对青年设计师宣称:“只要能拿到梁的签字,你们找工作应聘,老板都会将工资开高……”
我想,是否梁又被利益团伙绑架了?!还是确有本意?!但梁志天的一系列策划活动的有序性和职业性,远超出其专业成就的承载能量,那么他留给当下中国室内设计界的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就是一系列有计划的炒作,这样的炒作行为,击溃了更为广泛的青年设计师头脑、击溃了一部份无知愚钝的媒体(当然也包括那些心知肚明,能从中牟利的媒体帮凶)、更击溃了大部分国内设计公司的掌门人,天哪!原来设计公司只需揭下脸皮,放下斯文,就可获得如此影响力呀!
设计者的立身之本是什么?靠的是作品!而梁的作品除刚出山时有过的惊艳,对国内设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后期大多作品实在水准平平,也许是国内业务量剧增的原故吧!而他最为代表的也就是那些房地产的样板间设计,其间大量平庸,甚至过分装饰的表现,成为中国大陆这些年来样板间设计的集体审美偶像,这不得不说是更深一层的精神毒素和麻醉。普众的设计带来普众的文化价值观,那么这些年梁所产出的设计,在成为全国设计样板间的同时,他输出的又是怎样的价值观呢?
而可怕的连锁反应,首先发生在南中国深圳,国内青年一代的设计公司也迅速领悟了其中的秘诀,特别是70后一代的某些设计公司,在公司营销造势上更是青出于蓝。在哗众的阵营里集体捆绑,一再击破各种底线,疲于奔命,满天赴场作势,各地开演忽悠,满口玄言,令人望而费解,甚至有人说,连听三遍,仍不知所云……其实,要的就是让你不懂,因为开演者自己也不知道!如此成百上千的粉丝,迷拜在连自己都不明白的玄虚中,可谓忽众之高明,装腔作势罢了!
而进一步翻开其近日热炒的作品集,更让人感到设计才能平庸,满篇矫揉造作、设计观点支离破碎、不成系统,而叫卖之声此起彼伏,设计作品的专业价值,远不及过分炒作的力度。于是,设计公司渐渐成为了营销公司、忽悠公司、造作公司……并且大量迷惑蒙蔽了更多成长中更年轻或更幼稚的设计师。
如果说梁只是单纯意识的商业炒作或称宣传,那也罢了,毕竟也是市场所致,大家也都能理解。但后者这些影响力人物,有些就不可原谅了,他(们)则是拿着神圣当戏台,身披哲学思想、中国文化、宗教禅思等招牌作为戏服,来故弄玄虚,以此神化自身,他(们)的行为影响更可怕,因为他(们)拖神下水,污染神圣。
如此的行业风气,正朝向祖国大陆的各个方向激剧蔓延。有一位内地开设计公司的老板十分羡慕地讲:“他营销得太成功了,以后我也要向他学习”!可能用不了多久,许多设计公司都开始将主要精力转移到这种所谓成功的营销上来,设计公司也开始招幕营销成员。到了那时,真正的设计发展与研究将被淹没,脚踏实地潜心做设计工作的人则更为罕见。这就是梁之后的现象带给我们的思考!这就是梁背后的炒作团伙带给时代的灾难!
附带分享两个观点:
若是单纯为利,请放弃设计之路;
若是为名,不任短期内如何炒作,历史终将还一个公道。
在商业社会,炒作在所难免,但也需有一个度,即作品的价值足以承载炒作的内容及力度,同时炒作更需道德底线。
近日圈内忽然升起了设计评论的疯气,设计湿做行业推广和普及、设计湿同行交流也都被评论了。我一直尊敬的榜样和身边一起前行互相勉励的兄弟们都突然被评论了。其熊文的观点之狭隘粗陋落伍于时代让人忍俊不禁,于是蛐蛐儿不才,也学着文化淫评论一下,请某些设计家和评论家指教。
写下这个题目前,我犹豫了再三,你懂的。是怕人家说我贴身上来自我营销,但是摸摸良心为自己找个理由:这是我需要继续讨生活的设计圈子。因此,我们不希望她变得更坏,不是吗?于是还是出来表达一下对这篇熊文的疑惑不解。
缘起"上周六,彼时风雨飘摇中的南中国,中国设计界正有一场热闹非凡的真人秀在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中庆祝启动。明白点说吧,梁志天先生的又一轮巡演以及搭顺风船借光的一班设计湿等,已经亮相登场了。"荣幸,我也是风雨中赶过去端着杯子的设计湿之一,所以来对号入座一下不算过分吧。
我需要声明一下,我不认识许晓东先生,也没有太大的兴趣认识。写文字不过是自己思维简单搞不清楚文中的逻辑关系?
我想请教:
三大男高音高雅了,迈克尔杰克逊就一定要低俗?
云门舞集混不下去了,刘德华就一定要低俗?
安藤妹岛高雅了,SOM、KPF就一定要低俗?
你们不做行业推广,所以我们就要低俗?
你们没有票房,所以我们就要低俗?
你们没有被竖立成大旗,所以旗帜就要低俗?
这年头儿路边的米粉摊儿上谁还没有几个高大上的建筑师朋友?
香港有建筑师不做样板房,梁志天就要低俗?
台湾有建筑师不做样板间,邱德光就要低俗?
建筑师们不做室内设计,我们就要低俗?
建筑学出身做室内设计,就都是水往低处流?
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室内,有好的建筑师从事室内设计不好吗?
我们每一个人都以家为自己的港湾,做家居室内设计不是一个幸福职业吗?
你看不看得起,我们几十万家装设计师就在哪里!你觉得服务开发商是商业媚俗,我们深受中国老百姓喜爱的作品就在那里!中国的老百姓审美庸俗?你有本事去服务所谓不庸俗的外国老百姓吗?
再次声明,此文目的,源自我对中国室内设计界深厚情感。我与中国室内设计界某些标榜富有正义感的设计家都是不大认识的,但是和身边的奋斗在设计一线的中生代设计湿们有着兄弟般的友谊,更是看到每年三十万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要在这个行业里生活和工作!我们每一个人都向往成功,我们要做的是更努力的学习、工作,从前辈和同行身上去学习每一点优秀!学习公司管理、品牌运营、效益管理、成本控制,对每一个走在前面的前辈和身边同行的兄弟都心怀敬意,我们在一起努力。
那天的觥筹交错间,梁志天先生有一段话,与大家共享“今天我很感动,大家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来。我们在一起不止吃饭喝酒……还可以打球!还可以一起把中国的室内设计做的更好一点,将这个行业再推广!我们要把中国的人民生活做得好一点,同时要把我们的生活做的好一点!”(为保持原貌,我就不修正港普了哈)。我们这一群,只是认真做事的设计湿,也许我们没有那么宏大的责任感、正义感,但我们做的不比某些设计家和评论家们少!
最后,请某些设计家们放心!在你们的面前,中国的高端项目被境外设计公司拿走(先不说全球化的今天,这种观点有多狭隘),但在我们这些职业的设计湿面前他们绝对讨不到什么太多便宜!详情请百度参与饭局的设计湿作品,君不见高大上的威尔逊都去做锦江之星了吗?嗷,那是多大的一块奶酪?
好吧最后一个疑问,行文逻辑如此混乱、思想如此狭隘、对现代设计企业管理认知如此肤浅,也好意思混专业媒体圈?出出画报算了,还是不要再写文字吧。
中国的室内设计圈子不大,大家要互捧,否则老了没朋友!
“设计失焦”原本是一种善意的批评。批评者指出喧宾夺主的活动会误导年轻设计师——把设计师的注意力聚焦到了与设计并无关系的聚光灯和红地毯上。
很遗憾,担心“设计失焦”的批评文章,再次失焦。议论最多的是谁说了谁,却把批评者说了什么忽略了……
设计师需要聚焦设计,需要指正失焦“设计”的批评。
中装新网约访近30位一线室内设计师,从“梁志天现象”谈起,探讨如何拿捏宣传之“度”。
答记者问:时间会有一个公正的裁判
叶铮
上海泓叶室内咨询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多宣传作品,少宣传设计师个人传奇
郭雄
上海市装饰行业协会设计专委会、委员、特约顾问
我仰止的是高山
肖峰
上海萧荷设计创始人
公司营销与设计师个人营销
程一鸣
北京清尚环艺建筑设计院主任设计师
无中生有的宣传是无效的
冯易进
易百装饰(新加坡)集团有限公司品牌创始人
设计师要对自己的初心把握好
任清泉
深圳市任清泉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及设计总监
设计师还是以作品说话
孙黎明
无锡上瑞元筑设计制作有限公司董事设计师
设计师经纪人兴起的新趋势
邵唯晏
竹工凡木设计研究室台湾台北总部负责人
年轻设计师应先炼内功
徐建军
湘乡市江南装饰创意总监
怎样才是一种理性的推广
曾承焜
澳门承焜装饰设计事务所
广州市承焜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策划总监
梁志天式的营销模式可以复制
邹雪峰
北京开启伟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师不能夸大能力和业绩
韦修洁
北京中冠建筑装饰有限公司设计部经理
清晰的品牌定位胜于营销
纪英
戏园子设计工作室合伙人
营销之度需靠市场检验
徐春龙
北京极美设计机构设计总监
甲方选择设计师应理智客观
聂大勇
北京华英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室内部设计总监
有多大能耐就摆多大场面
张心遥
上海云舞设计工作室设计总监
叶铮:在商业社会,炒作在所难免,但需有一个“度”,即作品的学术价值足以承载炒作的内容和力度,炒作更需道德底线。诚然,梁志天先生对中国内地室内设计行业是有贡献的,但有功不等于就不能谈过。同样,谈过也是希望梁先生不要被“梁风”吹倒。这是对这个行业的担忧,更是希望梁先生秉持以作品服人的设计专业方向。而那些借“梁风”吹捧自己的人就在吹风队列中,可谓假挺梁,真吹己!这是最令人担忧的!
同时,设计是最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设计对人、对社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深远广泛的。所以,设计行为不应该单纯以商业价值为衡量标准。这需要设计师有相当的良知。过分俗气、矫揉造作、恶心的设计,宣传营销力度越大,对社会的公害越深!而过分营销,如同广告泛滥一般使人反感!
肖峰:虽然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身处如今这个时代,适度的宣传还是需要的。有些人用的是比较斯文儒雅的方式,利用博客等网络平台分享生活的点滴感悟,专业的学术观点及旅行的见闻等,观众会得到滋养,有所得,有所感悟,自然会令人尊重。另外一种就有如脑白金广告般狂轰滥炸,不停地出现在你视线里,反复炒冷饭,那就是过度了。易经里“止”的道理就是如此,凡事要有度,懂得平衡,才能有更高的提升,带来更高的社会价值。
梁先生的营销,不是简单的定义为有利还是有弊,不能断章取义,一刀切,否则难免会有误会。首先,不可否认梁先生的价值,营销没问题,凭借个人能力,自己搭台唱戏,可大可小;但如果从一个榜样角度来看,梁先生应该不辜负这个“设计大神”的金字招牌,务实地为中国设计树立楷模,真正让“梁志天”成为室内设计界的“乔治·阿玛尼”。决定高度的绝不是几场大秀,想成为大师,得教出几个“子路”,几个“颜回”来。过早地给自己颁发终身成就奖,自然有失水准,不合时宜。
郭雄:坦诚地讲,中国的室内设计不应该以任何个人品牌进行营销(准确地讲,就是个人炒作)。理由很简单,室内设计很大程度上并不纯粹、原始,所有的室内作品都建立在商业模式当中,仅属于商业设计范畴。
“梁志天现象”给室内设计行业带来的是危害。因为设计是意识形态,不是商品,尤其不该以一种表现手法(作品)代表室内设计多元发展的方向。
希望这场辩论能触及教育体系,触及新闻媒体,触及广大的消费市场,触及所有设计者的灵魂,脚踏实地去画好每一根线,而不是画好每张钱。
曾承焜:任何行业也需要形象包装及品牌推广,作为设计行业也是如此,品牌成就了企业的发展。品牌的推广也应推陈出新,不拘一格。问题是目前国内的推广操作过度,更像娱乐圈走穴,令不少新入行设计师感到疑惑?到底怎样才是一种理性的推广?首先,要搞清楚设计师的职能是什么?设计要解决空间的什么问题?设计师应担负什么的社会责任?这些关乎我国设计行业未来的发展高度及深度。所以,认真做好自己,勇敢站出来,用实际案例说明,不要淹没在别人影子下,这样才能令“中国制造”变为“中国设计”。
陈昉:在我们这个时代中,如果没有梁志天、邱德光等设计师的设计包装和宣传推广,室内设计作为一个行业是在普通大众中是集体失声的。无论作品优劣,各人皆有各自审美,但在提升室内设计师的社会地位上而言,没有人比他们做得好。对外必须长袖善舞,坐下来又能思如泉涌,何乐不为之呢?梁志天对中国室内设计最大的贡献并不是他的设计,而是他在这个时代代表室内设计师发出了声音,提升了室内设计师的社会地位,扩大了设计师的公众影响力,在与客户的博弈中赢得更大的话语权。
唐凯:既然有市场,必然需要营销,至于是否需要“梁志天式营销”因人而异。“梁志天现象”给室内设计行业带来了正面的推动,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正面推动了设计行业早日形成独特的个人设计风格,负面的影响是很多个人能力比梁强的被扼杀。
聂大勇:这次的论战对中国室内设计界是一个好事情: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对设计的认同;另一方面,也激励大家正确面对设计的社会价值和责任。
“梁志天现象”的出现并不是说不好,相比较前20年的设计师连设计费都收不上,现在设计师已经有了可观的收入和社会认同,这也是设计师们所期望的;另一方面,设计师的过度包装也是存在的,这个现象不仅仅是设计行业的问题,也反映整个社会急功近利、浮躁盲从的特征。理性来讲,设计师肯定会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也会有适合自己的甲方和项目,所以,建议甲方理智面对市场上的设计师。
纪英:如果你问资深设计师是否过度,那么回答往往是肯定的。而如果你问那些新人设计师,答案就会恰好相反,他们会说做得还不错。对于室内设计行业来说,我不希望设计师过度品牌化,因为这意味着品牌化之下,需要不断重复板式设计,失去了设计的创新与个性。
冯易进:90%的人进入这个行业都学习并且模仿过梁志天的风格,而如今有人过河拆桥,甚至用严重的方式去攻击他,我认为不应该。
陷入宣传误区的根本原因是自不量力
马岩松的建筑作品像好莱坞大片一样让人们叹为观止,他的成功模式被称为“马岩松原理”;梁志天的成功被称为“梁志天现象”;媒体的宠儿琚宾,屡屡登上行业媒体的封面头条……俗话说得好,不想当明星的工匠不是好的设计师。马岩松、梁志天、琚宾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吗?谁是他们成功背后的幕后推手?
今天的中国设计获得了兑换价值,却离见证时代和唤起审美的初衷越来越远。现状肯定不是完美的、自然的,而当我们谈论品牌营销时,谈论的不仅仅是市场。理清思路并不是鼓动谁去吆喝赚大钱,而是让同行者低头拉车,抬头看路。室内设计师的营销之“度”是根据个人之综合素质与条件,依据市场要求来各自把控的。与自己实力相匹配的营销才是是合适的度。说得不客气一点,陷入宣传误区的根本原因是自不量力。
一、不能造假。有多大能耐就摆多大场面,宣传要基于“真实”。最低级的是把其他人的作品直接“挪用”,挂在自己主页上,说是自己的作品,瞒天过海,欺瞒客户。
二、不能忽悠。曾经在报纸上有一则广告,南京一位做家装设计、号称“亘古宇宙级”的“大师”,拿出来的却是小学生水准的手绘及设计作品。诸如此类称呼还有“国际顶尖设计师”“顶级设计师”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称谓,而作品文字说明里更充斥着奢华、高贵、高端、定制、典雅、浪漫、时尚、潮流、尊尚、无上等令人炫目的形容词。
三、不宜频繁。做宣传如脑白金广告般狂轰滥炸,不停地出现在众人视线里。还有的设计师更像是“交际花”,担任多个社会职务,四处参加聚会,却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作品。
四、不能“失焦”。近年国内露出了很多“大师”,先不说其作品优劣,只谈他们放弃本职到处演说,品鉴会一个接一个,有如明星在做代言。一个设计师团队的内容要包括设计、服务、营销等方面,实力是根本,不能因为为了包装而忘了根本所在。设计的事,最终还应该回到设计上。
五、敬畏“大师”这一称谓。从根本上说,室内设计的目的并不纯粹是为了艺术,而是一种商业行为。“大师”这一称谓也是来自利益团队的包装噱头,与陈寅恪、马寅初、蔡元培、黄炎培、陶行知……这些为国家、为民族的卓然大家相比,室内设计行业的“大师”似乎只是个伪命题。
什么是“大师”?“大师”是国家之师、民族之师。所谓“大”,即是有大的主张、大的情怀、大的思想和大的创造。一是开风气之先而影响深远。陈寅恪 、马寅初 、蔡元培 、黄炎培 、陶行知……这些卓然大家的业绩和命运与时代相互激荡;二是与中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相联系,为最大多数的人谋福祉,为建立和培育民族的根基而殚精竭虑;三是为了伟大的目标而奉献一生,矢志不渝,他们以先行者的奉献精神而成为一代宗师。
而打开设计行业的杂志、网站、微博、微信,“顶尖设计”,“国际顶级设计师”满天飞,已经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大师工作营”、“大师选助手”、“大师学院”比比皆是,遍地开花,真是个“大师”辈出的年代!多得都令人脸红。不独是设计行业,周国平2007年在文章《无趣的时代》里这样描述,“我看见学者们繁忙地出席各种名目的论坛和会议,在会上互选为大师,使这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有了空前热闹的学术气氛。”
看来,“大师”行行有,设计格外多。
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室内设计行业高速发展,一批在内地淘金的港台设计师,不仅吃到了螃蟹,淘到了金,还给国人做了榜样,收获了“大师”的光环,四处受人膜拜追捧,称其为“影响了一代人的设计师”,这与“文革”中的“最红最红”、“最亲最亲”、“最爱最爱”又有何分别?
虽然“大师”们在本行业有所成就,但从根本上说,室内设计的目的并不纯粹是为了艺术,而是一种商业行为。“大师”这一称谓也是来自利益团队的包装噱头,与为国家、为民族的前辈相比,室内设计行业的“大师”似乎只是个伪命题。
顶着“大师”的光环,既是至高的荣誉,也是至重的负担。室内设计行业的实操性,决定了设计师一刻都不能放松警惕。“设计面前,人人平等。”任何设计作品都会有遗憾与不足,“大师”的马失前蹄,更会招来名不副实的质疑:“看到毛家大院的新楼室内设计,根本不敢相信那是大师的手笔,很失望。”“‘水清木华会所’室内设计,真心一般。”……更有媒体人发问:为什么高端的设计项目,被万里之外的境外团队兵不血刃收入囊中?既然我们拥有如此众多的大师,为什么世界舞台上只有“中国制造”,没有“中国设计”?
据钱学森儿子永刚回忆说,钱老看到电视上的汽车广告,一看,都是外国汽车,中国汽车也是“外国心”。他说这些人怎么了?人都干什么去了?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更有条件出成果,为什么还弄不成?
是啊,为什么还弄不成?不知是黔驴技穷,江郎才尽;还是来钱太快,不肯用功了呢?
“大师”马不停蹄地到各地走穴宣传,被利益团体“绑架”,也被媒体消费,如同现代版的“伤仲永”,拙扑的本性与本心慢慢磨去,渐渐导致设计“失焦”,“泯然众人矣。”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师是被“大师”绑架了。
人生当中最难把握的两个字是“分寸”,最难的不是少做与多做,而是将事情做到何种程度。人生的成败兴衰,浓淡缓急,无不在把握分寸中见真晓。如何将设计这门名利双收的职业进化为名至实归的事业?《周易》有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止”是一门深厚的学问。对大师而言,就是天下熙熙之际,莫失初心;天下攘攘之时,莫忘初衷。对媒体、对旁观者而言,就是不管大师自己坐到莲花宝座上的,还是被人“捧”上去的,都应该把他们搀扶下来,重返人间。
设计的事,最终还应该回到设计上。而“大师”之名,自当休矣!
5月12日至19日,“批梁派”和“挺梁派”在网上的论战历经一周,参与论战者有百余名,有室内设计师、建筑师、媒体人。既有港台的知名设计师,也有初出茅庐的设计新人,波及面之广,称其室内设计行业的一次“地震”,并不为过。这是室内设计行业在高速发展中的一次自我净化。硝烟渐渐消散,经此一役,室内设计行业风气究竟进步了多少,千秋功罪后人自有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