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0日,梁志天设计巡回展在深圳启动,这是巡回展第三个年头。上海设计师叶铮、《设计家》主编许晓东提出质疑,批评设计师过度宣传,并称其为“梁志天现象”。随时,挺梁派与批梁派在网上展开激烈论战。那么,究竟怎样才是一种理性的推广、适度的宣传?中装新网约访近30位一线室内设计师,从“梁志天现象”谈起,探讨如何拿捏宣传之“度”,为设计师找准品牌定位,塑造品牌形象提供建设性意见,并激发设计师思考设计的社会价值和责任所在。

“梁志天现象”事件回顾

批梁派

叶铮:梁志天现象给中国设计带来什么

又有一朋友告诉我:“梁志天又开始巡展了”,而策划者更是公然对青年设计师宣称:“只要能拿到梁的签字,你们找工作应聘,老板都会将工资开高……”

 

我想,是否梁又被利益团伙绑架了?!还是确有本意?!但梁志天的一系列策划活动的有序性和职业性,远超出其专业成就的承载能量,那么他留给当下中国室内设计界的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就是一系列有计划的炒作,这样的炒作行为,击溃了更为广泛的青年设计师头脑、击溃了一部份无知愚钝的媒体(当然也包括那些心知肚明,能从中牟利的媒体帮凶)、更击溃了大部分国内设计公司的掌门人,天哪!原来设计公司只需揭下脸皮,放下斯文,就可获得如此影响力呀!

 

设计者的立身之本是什么?靠的是作品!而梁的作品除刚出山时有过的惊艳,对国内设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后期大多作品实在水准平平,也许是国内业务量剧增的原故吧!而他最为代表的也就是那些房地产的样板间设计,其间大量平庸,甚至过分装饰的表现,成为中国大陆这些年来样板间设计的集体审美偶像,这不得不说是更深一层的精神毒素和麻醉。普众的设计带来普众的文化价值观,那么这些年梁所产出的设计,在成为全国设计样板间的同时,他输出的又是怎样的价值观呢?

 

而可怕的连锁反应,首先发生在南中国深圳,国内青年一代的设计公司也迅速领悟了其中的秘诀,特别是70后一代的某些设计公司,在公司营销造势上更是青出于蓝。在哗众的阵营里集体捆绑,一再击破各种底线,疲于奔命,满天赴场作势,各地开演忽悠,满口玄言,令人望而费解,甚至有人说,连听三遍,仍不知所云……其实,要的就是让你不懂,因为开演者自己也不知道!如此成百上千的粉丝,迷拜在连自己都不明白的玄虚中,可谓忽众之高明,装腔作势罢了!

 

而进一步翻开其近日热炒的作品集,更让人感到设计才能平庸,满篇矫揉造作、设计观点支离破碎、不成系统,而叫卖之声此起彼伏,设计作品的专业价值,远不及过分炒作的力度。于是,设计公司渐渐成为了营销公司、忽悠公司、造作公司……并且大量迷惑蒙蔽了更多成长中更年轻或更幼稚的设计师。

 

如果说梁只是单纯意识的商业炒作或称宣传,那也罢了,毕竟也是市场所致,大家也都能理解。但后者这些影响力人物,有些就不可原谅了,他(们)则是拿着神圣当戏台,身披哲学思想、中国文化、宗教禅思等招牌作为戏服,来故弄玄虚,以此神化自身,他(们)的行为影响更可怕,因为他(们)拖神下水,污染神圣。

 

如此的行业风气,正朝向祖国大陆的各个方向激剧蔓延。有一位内地开设计公司的老板十分羡慕地讲:“他营销得太成功了,以后我也要向他学习”!可能用不了多久,许多设计公司都开始将主要精力转移到这种所谓成功的营销上来,设计公司也开始招幕营销成员。到了那时,真正的设计发展与研究将被淹没,脚踏实地潜心做设计工作的人则更为罕见。这就是梁之后的现象带给我们的思考!这就是梁背后的炒作团伙带给时代的灾难!

 

附带分享两个观点:

 

若是单纯为利,请放弃设计之路;

 

若是为名,不任短期内如何炒作,历史终将还一个公道。

 

在商业社会,炒作在所难免,但也需有一个度,即作品的价值足以承载炒作的内容及力度,同时炒作更需道德底线。

挺梁派

戴昆:我一直的榜样梁志天先生

近日圈内忽然升起了设计评论的疯气,设计湿做行业推广和普及、设计湿同行交流也都被评论了。我一直尊敬的榜样和身边一起前行互相勉励的兄弟们都突然被评论了。其熊文的观点之狭隘粗陋落伍于时代让人忍俊不禁,于是蛐蛐儿不才,也学着文化淫评论一下,请某些设计家和评论家指教。

 

写下这个题目前,我犹豫了再三,你懂的。是怕人家说我贴身上来自我营销,但是摸摸良心为自己找个理由:这是我需要继续讨生活的设计圈子。因此,我们不希望她变得更坏,不是吗?于是还是出来表达一下对这篇熊文的疑惑不解。

 

缘起"上周六,彼时风雨飘摇中的南中国,中国设计界正有一场热闹非凡的真人秀在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中庆祝启动。明白点说吧,梁志天先生的又一轮巡演以及搭顺风船借光的一班设计湿等,已经亮相登场了。"荣幸,我也是风雨中赶过去端着杯子的设计湿之一,所以来对号入座一下不算过分吧。

 

我需要声明一下,我不认识许晓东先生,也没有太大的兴趣认识。写文字不过是自己思维简单搞不清楚文中的逻辑关系?

 

我想请教:

 

三大男高音高雅了,迈克尔杰克逊就一定要低俗?

云门舞集混不下去了,刘德华就一定要低俗?

安藤妹岛高雅了,SOM、KPF就一定要低俗?

你们不做行业推广,所以我们就要低俗?

你们没有票房,所以我们就要低俗?

你们没有被竖立成大旗,所以旗帜就要低俗?

 

这年头儿路边的米粉摊儿上谁还没有几个高大上的建筑师朋友?

香港有建筑师不做样板房,梁志天就要低俗?

台湾有建筑师不做样板间,邱德光就要低俗?

建筑师们不做室内设计,我们就要低俗?

建筑学出身做室内设计,就都是水往低处流?

 

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室内,有好的建筑师从事室内设计不好吗?

我们每一个人都以家为自己的港湾,做家居室内设计不是一个幸福职业吗?

 

你看不看得起,我们几十万家装设计师就在哪里!你觉得服务开发商是商业媚俗,我们深受中国老百姓喜爱的作品就在那里!中国的老百姓审美庸俗?你有本事去服务所谓不庸俗的外国老百姓吗?

 

再次声明,此文目的,源自我对中国室内设计界深厚情感。我与中国室内设计界某些标榜富有正义感的设计家都是不大认识的,但是和身边的奋斗在设计一线的中生代设计湿们有着兄弟般的友谊,更是看到每年三十万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要在这个行业里生活和工作!我们每一个人都向往成功,我们要做的是更努力的学习、工作,从前辈和同行身上去学习每一点优秀!学习公司管理、品牌运营、效益管理、成本控制,对每一个走在前面的前辈和身边同行的兄弟都心怀敬意,我们在一起努力。

 

那天的觥筹交错间,梁志天先生有一段话,与大家共享“今天我很感动,大家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来。我们在一起不止吃饭喝酒……还可以打球!还可以一起把中国的室内设计做的更好一点,将这个行业再推广!我们要把中国的人民生活做得好一点,同时要把我们的生活做的好一点!”(为保持原貌,我就不修正港普了哈)。我们这一群,只是认真做事的设计湿,也许我们没有那么宏大的责任感、正义感,但我们做的不比某些设计家和评论家们少!

 

最后,请某些设计家们放心!在你们的面前,中国的高端项目被境外设计公司拿走(先不说全球化的今天,这种观点有多狭隘),但在我们这些职业的设计湿面前他们绝对讨不到什么太多便宜!详情请百度参与饭局的设计湿作品,君不见高大上的威尔逊都去做锦江之星了吗?嗷,那是多大的一块奶酪?

 

好吧最后一个疑问,行文逻辑如此混乱、思想如此狭隘、对现代设计企业管理认知如此肤浅,也好意思混专业媒体圈?出出画报算了,还是不要再写文字吧。

 

中国的室内设计圈子不大,大家要互捧,否则老了没朋友!

中立派

宋微建:“设计失焦”原本是一种善意的批评

“设计失焦”原本是一种善意的批评。批评者指出喧宾夺主的活动会误导年轻设计师——把设计师的注意力聚焦到了与设计并无关系的聚光灯和红地毯上。

 

很遗憾,担心“设计失焦”的批评文章,再次失焦。议论最多的是谁说了谁,却把批评者说了什么忽略了……

 

设计师需要聚焦设计,需要指正失焦“设计”的批评。

“梁志天现象”大家谈

中装新网约访近30位一线室内设计师,从“梁志天现象”谈起,探讨如何拿捏宣传之“度”。

从“梁志天现象”谈宣传之道

“设计品牌营销的”误区与对策

“大师之名”当休矣

什么是“大师”?“大师”是国家之师、民族之师。所谓“大”,即是有大的主张、大的情怀、大的思想和大的创造。一是开风气之先而影响深远。陈寅恪 、马寅初 、蔡元培 、黄炎培 、陶行知……这些卓然大家的业绩和命运与时代相互激荡;二是与中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相联系,为最大多数的人谋福祉,为建立和培育民族的根基而殚精竭虑;三是为了伟大的目标而奉献一生,矢志不渝,他们以先行者的奉献精神而成为一代宗师。

 

而打开设计行业的杂志、网站、微博、微信,“顶尖设计”,“国际顶级设计师”满天飞,已经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大师工作营”、“大师选助手”、“大师学院”比比皆是,遍地开花,真是个“大师”辈出的年代!多得都令人脸红。不独是设计行业,周国平2007年在文章《无趣的时代》里这样描述,“我看见学者们繁忙地出席各种名目的论坛和会议,在会上互选为大师,使这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有了空前热闹的学术气氛。”

 

看来,“大师”行行有,设计格外多。

 

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室内设计行业高速发展,一批在内地淘金的港台设计师,不仅吃到了螃蟹,淘到了金,还给国人做了榜样,收获了“大师”的光环,四处受人膜拜追捧,称其为“影响了一代人的设计师”,这与“文革”中的“最红最红”、“最亲最亲”、“最爱最爱”又有何分别?

 

虽然“大师”们在本行业有所成就,但从根本上说,室内设计的目的并不纯粹是为了艺术,而是一种商业行为。“大师”这一称谓也是来自利益团队的包装噱头,与为国家、为民族的前辈相比,室内设计行业的“大师”似乎只是个伪命题。

 

顶着“大师”的光环,既是至高的荣誉,也是至重的负担。室内设计行业的实操性,决定了设计师一刻都不能放松警惕。“设计面前,人人平等。”任何设计作品都会有遗憾与不足,“大师”的马失前蹄,更会招来名不副实的质疑:“看到毛家大院的新楼室内设计,根本不敢相信那是大师的手笔,很失望。”“‘水清木华会所’室内设计,真心一般。”……更有媒体人发问:为什么高端的设计项目,被万里之外的境外团队兵不血刃收入囊中?既然我们拥有如此众多的大师,为什么世界舞台上只有“中国制造”,没有“中国设计”?

 

据钱学森儿子永刚回忆说,钱老看到电视上的汽车广告,一看,都是外国汽车,中国汽车也是“外国心”。他说这些人怎么了?人都干什么去了?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更有条件出成果,为什么还弄不成?

 

是啊,为什么还弄不成?不知是黔驴技穷,江郎才尽;还是来钱太快,不肯用功了呢?

 

“大师”马不停蹄地到各地走穴宣传,被利益团体“绑架”,也被媒体消费,如同现代版的“伤仲永”,拙扑的本性与本心慢慢磨去,渐渐导致设计“失焦”,“泯然众人矣。”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师是被“大师”绑架了。

 

人生当中最难把握的两个字是“分寸”,最难的不是少做与多做,而是将事情做到何种程度。人生的成败兴衰,浓淡缓急,无不在把握分寸中见真晓。如何将设计这门名利双收的职业进化为名至实归的事业?《周易》有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止”是一门深厚的学问。对大师而言,就是天下熙熙之际,莫失初心;天下攘攘之时,莫忘初衷。对媒体、对旁观者而言,就是不管大师自己坐到莲花宝座上的,还是被人“捧”上去的,都应该把他们搀扶下来,重返人间。

 

设计的事,最终还应该回到设计上。而“大师”之名,自当休矣!

 

 5月12日至19日,“批梁派”和“挺梁派”在网上的论战历经一周,参与论战者有百余名,有室内设计师、建筑师、媒体人。既有港台的知名设计师,也有初出茅庐的设计新人,波及面之广,称其室内设计行业的一次“地震”,并不为过。这是室内设计行业在高速发展中的一次自我净化。硝烟渐渐消散,经此一役,室内设计行业风气究竟进步了多少,千秋功罪后人自有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