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马年春节前后,“北上广”的逃离与坚守,再次成为漂儿们的心头病。留下,住房、户口、交通、环境、工作,样样压力山大;离开,激情、希望、理想,样样都舍不得。
相对小城市,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我们可享受的资源丰富,工作机会多,竞争相对公平公正,但种种条件限制让很多人难以感受到生存的安全感。如今,国家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市合理发展,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也许,我们的梦想已经不远。
2014年2月第1期
黄绮珊《离不开你》
你敞开怀抱融化了我,你轻捻指尖揉碎了我,你鼓动风云卷走了我,你掀起波澜抛弃了我,我俩太不公平,爱和恨全由你操纵,可今天我已离不开你,不管你爱不爱我……
2013年,长相实在令人难以恭维、声音却极具特色唱功极强的黄绮珊出现在湖南卫视音乐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以一首经典的《离不开你》再次宣告了自己在乐坛无法撼动的至高地位。
《离不开你》的歌词演绎的是感情的那些事儿,但绝不拘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音乐的共鸣比文字来得更直观和强烈。在当下,唱着”离不开”的还有那些想走却发现已经没处去的漂泊者们。
每年春节都是一个节点,无数聚居“北上广”的有志青年都在做一个决定:离开还是坚守?前几年,“逃离北上广”几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意思是说大城市越来越不宜居,北京尤其难过。可是,这两年的新闻却是,原先逃离北上广的那些人,现在又“逃”了回来。小编不得不感叹一句:亲,来回折腾有意思吗,省点路费吧,老老实实找个地方奋斗就得了!当然,小编也只是调侃。说到底,北京确实是中国最好的地方,经济、文化、政治高度集中,资源充足,包容开放,交通、住房、户籍等种种“不好”与这些“好”折抵之后,依然让我们有了说服自己留下来的理由。
逃离北上广
无论是哪里的人,来北京北漂都有一个说起来极其严肃却有些可笑的目的:实现理想,生活得更好。北京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呢?
就业机会多。许多逃离又逃回的人大多遇到了在二三线城市找工作难的困境。其实,一个地域的就业机会的多少取决于这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这两个是成正比的。近年来,郑州、西安等二三线城市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相比之下,还是不能与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相提并论。二三线省会城市如此,其他城市就更别提了。
城市资源多。经济越发达的地方资源就越多,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还是信息资源。地方政府也会大力建设市政工程,完善公共设施。为了提高经济总量,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大城市的资源聚集效应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资源越来越多,机会就会越多,市民能够享受到的实惠和方便也会越多。
公平。当你与你存在的世界不对等,那你们永远不可能实现公平。但是,北京作为首都,大城市的包容与开放让它为来寻梦的人尽可能提供公平的空间,这相对与小城市尤为突出。大城市拼钱,小城市拼爹。中国人很看重情面和交情,官场、生意场都是如此,人情脉络越广,做事越容易。小城市工作机会有,但太有“人情味”,什么都需要靠关系来打理,有能力和有才干的人得不到施展。大城市机会多,只要有能力就能胜任。这是地方城市比不了的。很多人报考公务员,愿意报考国家公务员而不愿意报考省级或者市级县级公务员,就是因为国家公务员的选拔比其他级别考试更加公平公正。
大城市拼钱,小城市拼爹
没有说理想,没有说激情,只是说道说道作为大城市的北京可以给我们的东西,就已经让我们放不下。北京,我已离不开你。
节前很多人陆陆续续回家了,有朋友感慨:帝都走了,北京回来了。等到初七,人们纷纷微博道别:北京,再见!
《离不开你》里说,我俩太不公平,爱和恨都有你操纵。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于漂在北上广为梦想奋斗的人来说,自己能操纵只是自己努力与否,是否要每天六七点就起床赶地铁公交绕半个北京城上班,是否要每个周末上各种培训班为自己充电,虽然这些努力能不能最终获得自己想要的回报尚不可知,但城市为了更好发展做出种种已经让我们爱恨纠结。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记得初到北京的时候,身无分文的小编住在昌平的某个偏远小村庄里,上班却在繁华热闹被无数人憧憬的高大上地带国贸CBD。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赶公交换地铁,十三号线、五号线、一号线三条早高峰最繁忙的线路把我挤得现在都没胖起来,直挺挺地要在车里站两个小时无法动弹,终于到站下车可以喘口气吃一口煎饼,发现早就凉得没了温度。
当然,换个地方住就能解决刚才小编说的问题。可是,房租、房价神马的都是问题。北京到处都是租房卖房的广告信息,就连公交站上都贴着温馨青年公寓的出租帖。这已经不是海量的信息了,简直是海啸级别的。半条街能有三五家房产公司,居民区甚至能看到十几家房产公司,几家大牌公司恨不得把自己的门面店开到北京六环内的每一个小区。每个公司里的房产经纪人看起来都是一样的表情一样的着装一样的措辞,甚至让人觉得就是把每家的员工随机调换公司,日子依然没有任何影响,反正除了招牌,其他的看起来都一样。
听说昌平都一万六了,一年的所有穷游旅行的费用居然连个放板凳的地方都买不起。小编现在斗胆住在西三环,某天看到小区旁边一中介的牌子,大大的画纸上极丑的毛笔字,写的是:惊爆价!180平米三居现价只要1180万!心中默然飘过一句:我去!
房屋出租广告
没工作可以找,没事业可以创,没房子……亲,那就使劲努力前两项吧,不然找不到对象,捞不到媳妇,孩子上不了学,丝毫没有安全感。对于广大北漂草根来说,家=房子=写着自己名字的房产证=安全感。生存的根本是安全感,而在这里安全感来自房子,没有房子的城市让人完全没有安全感。
有人说了,那就买房呗。据了解,目前30岁以下的购房人占到了首次贷款置业群体的70%,且这部分人群的贷款需求多集中在80万元以上,购置的房产越来越偏向于大户型房屋。由于年轻人收入有限,储蓄不足,举家(甚至是举两家)之力付首付,年轻夫妇还月供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有人认为与中国的民俗有关,中国文化重视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房屋作为“生产车间”,被重视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外地人,你有钱甚至家里有钱,买房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户籍制度的限制,让很多有能力买房的人也心情不爽。因为北京规定,外地人要有在北京要连续满五年纳税证明(指个人所得税)或者在北京连续满五年的社会保险证明。这期间如果断缴纳,对不起,只能重新算。买房不单单是钱的事。
外省人北京购房限制条件
北京除了住房,让人忍不住吐槽的就是交通。秋天的一场小雨,就能让你的上下班时间从一个钟头迅速窜升至四个钟头。四个钟头,飞机都能从北京飞到东京了。如果你每天花费2小时在交通上,1年算下来要用去30天了。3年的年假都耗在的公车上。
在这种交通境界的指导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以下这个段子:曾经有一个外国人,在北京三环路上跑着跑着,就得肺癌死了。
跑步跑到得了肺癌,也充分说明了除住房、交通等坤境外,北京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这两年日益严重的雾霾。房子买不起可以租,交通太差可以早点出门,可是空气太差你能不呼吸吗!!
雾霾下的北京CBD
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让北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幸福指数越来越低,真的是伤不起啊!亲,要不咱还是走吧。
“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呀飞,却飞也飞不高。我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个温暖的怀抱,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在近日热播的《我是歌手2》中,罗琦的这一首歌唱出了很多进城务工人员的心酸和眼泪。
新年过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再次踏上了年复一年的迁徙之旅,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留在家乡,建设家乡。对于他们而言,这样或者那样的选择都充满着无奈和迷茫。徘徊在城乡之间,往前一步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配套设施良好,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北上广,但买房,受教育、交通、住院样样难;后退一步是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的家乡,文化,医疗、教育水平样样差。
但事实的情况是,进城务工人员进城,根扎不下;回村,心留不住。
在中国,进退两难的每个个体构筑起了这样的庞大群体,他们时而沉浸在仰望繁华都市所带来的享受中,时而低头思念起远方的故乡,如歌中所唱的那样,“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呀飞,却飞也飞不高。我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个温暖的怀抱,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每一个力量有限的人都构成了中国“人的城镇化”建设的缩影。
进退两难之间,庞大群体的迁徙折射出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怎样的现实和问题?
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0年~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至52.6%。这个数据看似可喜,而实际上,城镇化率不看户籍,只要是居住在城镇,享受城镇服务设施的常住人口都算城镇化人口。在数据上涨的背后是巨大的外来人口涌入大城市。
事实上,这样的城镇化仅仅是让“外来务工者”进入城市,有了份能糊口的工作,“待”在大城市,这其实已经偏离了城镇化建设的本质。
城镇化的本质含义就是将进城务工经商的人们转化为真正的城市居民。长期以来,农民虽进了城,但没有改变农民身份,没有享受市民们享受的福利和保障,没有享受或很少享受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务,譬如子女就学、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等。
城镇化本质
实际上,在我国,一本小小的户口本承载了太多的社会功能,在很多大城市,没有当地户口本的流动人口和当地户籍人口的待遇相距太远,前者享受不到当地户籍人口的大部分政策。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若要真正地推进人的城镇化或者说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就是让外来务工人员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这就要求,国家理应给予外来务工人员相应的医疗、教育等作为一个城市居民应有的福利和保障。
与中国相比,国外在城镇化建设中又给了我国哪些启示?
回顾历史,以“城市”为核心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也是有过这样的阶段的。英国也曾走入“城镇化就是进入城市”误区,大城市一度成为人们追逐的栖息地,好在,英国及时纠正了这些做法。英国的城镇化并不是使乡下人一窝蜂似的盲目涌进城市,而更多的是把原有的乡村打造成城镇,并在每个小城镇都建设工厂、医院、图书馆、学校、电站等硬件设施。
国外城镇化数据
美国是全球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城镇化率超过82%。美国城镇化非常重视城镇与农村的均衡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城镇化加速,大城市数量及规模迅速上升,出现了以东部、西海岸及五大湖区为主的三个大都市带。但人口过度密集的问题也出现在这些地区。上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实行“示范城市”试验计划,对大城市中心区进行再开发,将人口分流到小城镇。10年后,美国10万人以下的城镇人口增长了25%。在小城镇建设中,美国注重整合各种要素,培育龙头城镇和城镇群,提升聚集效能,在城镇群向都市圈和城市带发展中,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均衡发展。同时,政府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战以来,美国各级政府强化郊区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电力设施,为农村地区大规模投资建厂创造条件。政府农业部门还大力帮助农村地区改善供水和排水系统,建立远程教育和网络工程等,农村生活方式实现了城市化转变。
作为二战后首个实现工业化的亚洲国家,日本城镇化建设的经验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日本的城镇化进程,主要是依靠工业化的强有力推动。没有大量日本工业企业的发展,就不会有众多农民进城成为城镇居民,国家也没有钱进行城市建设。当然,政府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针对大城市发展过于集中而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出现“过疏化”的现象,日本政府在工业化成功后投入大笔资金在全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发展。
对比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我国的城镇化还呈现出城乡与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以及人口和产业集聚不协调的现象。总体上看,中国各个城市的发展,东部城市发展水平最高,东北城市次之,而中西部城市较低,呈现出明显的“三级阶梯”的特征。同时城乡发展严重不协调,2007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到3.33:1,比2004年扩大了3.7%。最近一些年我们的城乡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借鉴国外的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城镇转移,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但若要真正地破解当前我国城镇化所面临地现实问题,迫切实现“人的城镇化”。这就要求,首先,我国要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相应的福利和社会保障以及作为一名城市居民所应有的平等权利和机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破解中国教育、医疗、就业中违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不合理制度,让新移民变成真正的城市人;其次,要逐步推进我国中小城市建设水平,逐步完善城市配套设施,为城镇人口提供丰富的就业、教育、医疗资源,从而逐步缓解我国大城市中人口膨胀,交通、环境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只有当政府不再通过设立众多门槛来限制人甚至企业的自由时,企业和个人才能焕发出更多的活力。
实际上,要解决我国城镇化建设中人的城镇化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大环境是我们所不能改变的,但我们能改变自己,因为无论是选择逃离或者是坚守,都取决于每个个人的决定。或许,对于每一只有理想的小小鸟来讲,穿梭于繁华城市的钢筋水泥之间的每一瞬间都是幸福的,但事实上,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家乡,都会有小小鸟的栖身之所,而对于小小鸟而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并不懈的努力。
Copyright © 2012 www.cbda.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28号院诺德中心3号楼1508-1510 邮编:100070
联系电话:010-88114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