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注册

施建民,现任北京弘高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兼设计中心第一设计院院长。就读于新疆教育学院艺术系装潢专业,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清华大学酒店设计高级研修班,清华大学灯光设计高级研修班。从事装饰设计行业17年,参与和主持了众多酒店,写字楼,国家机关、央企办公楼,会所,大型商业等不同类型项目的室内设计,并多次获得业界的各类设计奖项与称号,凭借其丰富的设计经验,严谨的工作态度赢得许多业主的好评。

近年奖项:2012年度 金艺奖亚太酒店设计大赛金奖
              2012年度 第八届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

more+

室内设计是从建筑设计中的装饰部分演变出来的,是对建筑物内部环境的再创造。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室内设计可以分为公共建筑空间和居家两大类别。我国现代室内设计,虽然早在50年代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 工程建设时,已经起步,但是室内设计的大范围兴起和发展,还是近20年的事。

弘高公司的设计团队就是在这20年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如今,"弘高设计"已经成为业界知名的优秀设计品牌,和中国设计一起追赶着国际潮流,向世界一流迈进。

本文主角施建民在弘高公司从一个普通设计师成长为总设计师,是弘高公司愿景里"努力提升员工发展空间"的一个典型的案例。弘高公司设计团队的发展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愿景,才能有今天的规模,让众多设计师在弘高公司安心工作10年、15年甚至20年。弘高公司为这些设计师们提供平台,设计师们用他 们的付出回报公司,与公司一起开拓弘高的美好未来!

设计之路全面解读

"我有幸赶上了中国的室内设计从蹒跚学步到飞速奔跑的发展历程,并与之同行。"在与中国室内设计共成长的过程中,北京弘高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简称弘高)总设计师、第一设计院院长施建民也见证了一家优秀装饰企业在设计领域探索着成长的发展历程,并正与其一起努力,共同向世界一流迈进。

转换

1996年,大学毕业后在新疆当了3年美术老师,后又调到某政府部门宣传口工作还不到1年的施建民痛下决心,辞职来到北京。

施建民是奔着能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了却当时没能有条件报考重点美院的遗憾的目的来到北京的。"小时候,我爷爷每次见我的时候都说'将来上研究生,爷爷供你上学'。那时并不太懂得'研究生'是干什么的,阴差阳错上了师范的美术专业之后,才渐渐了解了爷爷奶奶的过去——他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当时的进步青年。那时心底才有种自发的敬畏之心。"

正是这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使施建民离开荒废专业的公务员岗位,勇敢地开始了他的"北漂"生涯。"一路下来接触了很多新鲜的事物,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从专业应用美术到电脑绘图,甚至考到北电的摄影专业,那个阶段我只感觉到了更多的希望和快乐,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进入室内设计行业,施建民的起点很高:"是一家双甲装饰企业,当时全国的双甲企业不到10家。并且在那家公司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在建的朝阳门外交部大楼,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施建民说,这份工作对他的人生转折起到关键作用。这个转折,不仅是身份上的转换,更多的是心理上转换。

入职不久,施建民所在的团队全情投入北京国际金融中心大厦项目的投标,竞争对手是全国的所有双甲公司。在近40天时间内,整个团队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而施建民也创造了在电脑前连续工作,三天三夜没合眼的纪录。

"最后打完图封完标早上8:00,负责设计的老板送标。我回家,脚是肿的,袜子黏在脚上,一点点剥下来,没洗就睡了。10:30 BP机响起,回公司开会——我们的设计标仅一票之差位居第二名,未能中标。这意味着全体参与者近2个月的付出都白费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老板举着图纸对我们说,设计不中标,这就是手纸一张,当手纸都太硬。这对我的触动极大。"

那时的施建民还没到24岁,作为一个被夸奖着长大,还在学校、机关工作过的年轻人,在长时间精神和体力都透支的情况下,辛苦努力的结果被贬的一钱不值,心里落差可想而知。"这件事让我真正意识到市场竞争的残酷。"

"抢标"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建筑装饰行业并没有单独设计的概念,也很少有设计费,那时的招投标都是设计和施工一体,前期靠设计拿标。因此,双甲公司的设计部的最大功能就是"抢标",如果没"抢"到,整个团队数十天的投入都是打了水漂,不会有任何补偿。设计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一个项目真正能有机会和甲方谈设计费,是2000年之后的事。

在这样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施建民在转变,在学习,在成长。1998年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施建民加入了弘高装饰的前身万顺利装饰公司。

和全国的装饰公司一样,当时弘高的装饰部也就是十来个人,几台电脑;然而,和当时的很多装饰公司不同的是,弘高自成立开始,对设计就十分重视,设计部门的地位、得到的资源都是当时其他装饰公司的设计部不能比拟的,弘高的设计团队也十分团结,有战斗力。

"比如说投一个标,开发人员把标书拿来之后,就不用操心了,我们就知道该怎么按部就班地去做,到点给他送标,肯定没问题。"施建民说设计师们各司其职、互相促进,"谁的方案做的漂亮,就可以得到大家的一致的赞赏,某个人做得的确很烂,那就是被大家贬,最后大家都是朝那个好的方向去做,做出来大家都很满意。"

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几年,正是国内装饰行业飞速发展的时期。

在那个时期,施建民和弘高的设计部打了几场硬仗,在北京乃至全国的装饰业界树立了声名。

让施建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00年弘高投标北京移动美惠大厦项目时的情景。这个项目的竞标强手林立,竞争的气氛,施建民用"惨烈"来形容。"我们投入大量的精力,包括方案的设计、制作、装订,都特别用心,然后我们何总(弘高董事长何宁)亲自出马去讲标,这是在任何其他项目上是没有的。"这一轮,弘高和另外两家装饰公司入围,他们有一周的时间深化一些重点部分,再拼一轮。这一周,施建民"白天、晚上去做,做出那一套方案。何总,涛总(弘高总经理甄小涛),还有我们当时其他的老总晚上都坐在中间的大堂里边,也不走,就聊天,等我的这个方案出炉。"在这样的志在必得下,弘高终于如愿以偿。

"我们当时引以为豪的地方是,在那个竞标最疯狂的年代——个标甚至扑上去二三十家,有些可能一次出两到三套方案——我们带方案去投标,有些公司听到弘高去就撤了,不投了。"

感受

"作为设计师应该多去感受。我们在设计每个空间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提供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需要去体会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上世纪90年代,在人们的生活领域,很多新鲜的、高端的事物进入中国,设计师作为这些空间的营造者,首先要自己感受和理解这些东西。

在做他的第一份室内设计工作时,施建民曾被安排设计全日制餐厅,他尽力查阅资料,还骑自行车去当时的五星级酒店看。设计完之后,他的设计主管被老板训了:"你怎么能让一个连自助餐都没吃过的人做全日制餐厅的设计?这不是开玩笑吗?"施建民说:"那时我真正意识到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才能够去表达你所要传达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空间氛围,否则图再漂亮,都只是纸上谈兵。"

施建民于是定了一个计划,尽管一个月只有一千多块钱的工资,他还是每半个月自费去五星级酒店体验一下。在一年时间,他体验了北京所有的五星级酒店。

这样的体验,也给他在弘高公司后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1999年,弘高通过竞标得到了北京西苑饭店的改造工程,当时,国内几乎没有团队有系统的酒店设计经验。这个工程,对弘高,对施建民,甚至对甲方而言都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项目。"当时我才26岁,业主给了我这个机会,公司领导也给我这个机会,涛总也是一起参与。去南方看石材、挑家具,甚至连床头的壁灯,都是看了很多灯具厂家才定下来的。"就这样,在没有系统的酒店设计经验的情况下,施建民和弘高的设计团队一起,完成了一座四星级酒店的整个改造过程。

之后,在一次次的"抢标"过程中,施建民的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也在飞速提高。

到现在,施建民仍愿意去感受、体验新的事物、新的领域,这也是设计最吸引他的地方。"我们在接触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应该感谢业主方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去学习,或者说去做试验。我们设计师是花

甲方的钱去造自己的梦,造得好,甲方喜欢,我们喜欢,达到这种状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造得不好,甲方不满意,我们自己有点自知的会有所内疚。"

正是因为这样的职业经历,施建民并不认同所谓的灵光一现,他说设计的灵感应该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事物的认知,从自己的阅历出发,找到跟项目的契合点。因此,他在设计一个项目的时候,通常会回归到设计的本源。他会问自己一系列的问题:面对的项目到底是什么?想塑造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确定一种什么样的气质?如何完成呢?"前提是我自己有没有被自己的想法所打动,自己想到的那种氛围有没有感动自己,而并不仅仅是把空间立面体如何做好看的问题。当自己都不曾被自己的设计所打动的时候,怎么有可能去打动客户呢?"

平台

施建民一直说自己幸运,幸运地进入第一家公司,遇到了一位严厉的老板,使他从一开始就沉着和警醒,不放任自己;也幸运地进入弘高,有了这个可以共同成长的平台,遇到了很好的领导,获得了信任和赞赏。然而,他认为最幸运的是,遇上了是中国室内设计飞速发展的大时代,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中国成为世界设计师的造梦工厂。

如今,设计已经成为弘高的核心竞争力,以设计领衔为客户提供服务成为弘高独特的创新商业模式。在北京东五环外,两幢办公楼中的一幢是弘高的设计中心,拥有近300名设计师,由公司直接领导并统一管理。而施建民也成为弘高的总设计师兼第一设计院院长,带领团队一起为弘高的未来而奋斗。

"弘高公司成立近20年时间里,注重设计已成为公司的传统,弘高在业界的知名度及影响力更多地是源于自身的设计实力。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属于设计师的平台,让不同能力、阶段的设计师都能有一块适合的土壤扎根成长,高度发挥,施展自己的才华。"施建民说。

设计师一般来说都很有个性,思维活跃,作为团队的管理者,施建民倡导自我管理,他给自己的管理风格总结了八个字"惜缘,尊重,克己,助人"。

惜缘——人和人相遇、相处是一种缘分,人和人的观点不同就必然产生碰撞,没有碰撞就没有改善。尊重——尊重决定好感,好感决定成败。克己——勤奋做事,简单做人。助人——妥协,忍让,隐藏,授之以余,授之以欲,授之以渔。

弘高设计团队是一个多元化的团队,如今还在迅速地发展壮大。"我们弘高的愿景有三条,里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给员工一个发展和学习的空间。弘高有很多高管都是从员工最基层做起,做到现在,包括我也是,这个本身就可以给员工树立一个很好的一个目标。"

  施建民说弘高设计是一个多元化的团队,通过不同板块不同项目,以细胞分裂的方式,不断发展和培养一批又一批设计师有机会朝自己的目标迈进。

 

"你努力了,也许很短,半年、一年,你的业绩突出,你可能就会先带领几个设计师,成立一个所;那再优秀的情况下你的所可以再分类,你可以升级为一 个院。这实际上就灌注了弘高自己的一个基因进去,我们有自己的DNA在血脉里扩张。"

弘高目前已进入到IPO的第三个财年。上市成功的话,弘高的设计品牌将具有更高的价值,更为深远的影响力,同时也将为设计师提供更好更高更广的设计平台,放大格局,放大收入。而施建民和他的设计团队当下的目标就是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个项目,不断提高自己的标准,向国际一流团队看齐,务实基础,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这一理想,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努力让公司发展为"受人尊敬 的企业"。

中装新网对话施建民

中装新网:请谈谈灵感的来源?

施建民: 其实谈不上什么灵感,我对灵感的概念就是对事物的认知,怎样从阅历里边找到与项目契合的一个点。

在项目里我们给甲方提一些建议,有时候却被甲方牵着走,为什么?因为你所提的那些东西,没有被他认可或者没有让他找到共鸣点。反过来讲,如果我从我的这些阅历里拿出一些认知去契合。就好比说曾经在长沙融科我给他们做一个楼盘,它的定位很模糊,只给我一个名字——三万英尺。我们回来就根据当时的趋势揣测,我们把它做成了一种新古典的、比较奢华的感觉,因为那种感觉在房地产市场是通吃的。结果拿去给他们老板看了看,叫了一屋子人,没有人敢说话。然后我们就感觉这可能是有问题的,因为之前没和他沟通过。后来他让他的策划公司把他们想法展示出来给我看,他们拿出了一个图片,是一对欧洲的年轻模特,穿着一身黑色的阿玛尼时装,靠在一个红色的宝马Z4跑车的旁边,他说我们就要这种感觉。

三万英尺,我们理解它实际上是一种高度,代表着一种生活,坐飞机的那群人,飞机的飞行高度是三万英尺。这实际上是高级白领,他的定位肯定是时尚的年轻群体。这是当时我们从该楼盘的售价推测的,就是说在长沙当时这个楼盘要卖4000多/平,但是长沙的平均价不到3000/平,无疑这个楼盘是比较贵的。所以我们能分析出有能力花这么多钱买这个楼的人,一般来讲肯定是年龄在三十五六岁以上甚至是四十岁以上的。然而结果却不是,实际上它的定位是事业有成的年轻群体。

回来我们就再做一套方案,与之前的完全不一样了。第二次再去汇报的时候,就已经把他们所有人打动了。他发现了我们已经完全抛弃了前面的任何的一种方案,按照他们想要的感觉重新做了一套。结果可想而知,方案一下就通过了。之后我们很快把样板间、售楼处走完。

这个项目在他那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原计划用三个月把楼盘卖完,结果一开盘不到一个礼拜,就被抢空了。所以第二个项目,连说都没说,他们又找我们来设计。所以灵感这东西就是你对事物的一种感悟能力和一种阅历,然后在这里面才可以去谈所谓的灵光一现,因为有时候这些东西不是空穴来风,最终所谓的灵感还是要落地的。

中装新网:您是如何进行空间设计的?

施建民:我首先要确定它要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或者气质,也就是人们到了这个空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回归到形式的同时,我再考虑用什么样的的材料去塑造这种形式。其实材料是一个载体,设计师做一个项目其实最终是实实在在地用材料在说话。就像一个厨师炒菜,他对自己的原材料要很清楚,如果今天要炒土豆最起码要知道土豆都能做成什么样,然后再用土豆做出各种各样的菜。其实是同样的道理。

我认为设计在不同的阶段可能关注和需要加强的地方是不一样的。对我来讲可能现在更需要关注的是材料,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造价的问题。甲方往往到最后的关注点就在价格,效果保证之后,还是要落到价钱上。所以最后我们还是要研究各种各样的材料,用材料来去演义甲方的想法。

中装新网:您在设计风格上有什么偏好吗?

施建民:我不会刻意在设计中冠以什么风格,并且到目前为止还真的没有形成所谓的自己的设计风格。但并不是说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偏好,就像一个喜欢吃辣的人,你非得让他改吃甜口,这便是错位的。我认为风格是在有一定量的累积的过程中无意间流露出的一种特有的气质,通常是内在的,形式只是定的载体而已。

中装新网:您有跨界设计的想法吗?

施建民:可能我是性情中人,比较理想。其实我希望结合设计做一些产品或者做实体。我也比较喜欢家具设计,家具制作什么的。希望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作品做出来,然后形成一种产品。

中装新网:请谈谈在设计选材上的感悟?

施建民:比如我曾经在敦煌做过一个项目。进行头脑风暴时,设计师一致想到的是飞天,是壁画,是大漠孤烟,是长河落日。室内设计如何做?我想到过敦煌的人都会有感觉。

我抛出了水夯土墙、草席的元素。我的理由是这些元素会让本地人感到亲切,外地人感到新奇,可以就地取材节约成本。飞天和大漠已经让敦煌人感到审美疲劳了。在方案评选中没有飞天的那个方案中标,那就是我们的方案。因此在选材上,贵未必就是最好的,它只有最适合的,而这个度会因项目因人而异。

中装新网:现在材料其实变化很快,您从什么渠道来了解?

施建民:我们会有一些常规的品种,就是所谓的一些"大路"货,这是一个基础。这些东西有了之后,慢慢开始出现自己的一些个性。

个性怎么样去体现?我认为可能就是怎么样运用材料或者"玩"材料。其实到现在这个年龄来讲我可能更注重材料的质感,我喜欢有质感的东西,哪怕它很普通,因为往往有质感的最能引发人们的共鸣。

材料的质感其实是最能感染人的,就像现在我们面前这张桌子,它可能没有什么质感,但是到六层坐你看到那个桌子,那种质感,它不用去刻划,它就是一个原木的料就已经很震撼了。就是这种质感的东西,我觉得它是具有特别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的。

有质感的东西它才是有分量的,哪怕是窗帘。我们选了一块面料,现在就敢跟甲方讲不要随意替换材料。首先我们进到这个空间第一感觉是颜色,同样两块布,可能在颜色上就有那么一点微妙的区别,给人的感受就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很多甲方及业主不能理解的地方,其实一比就比出来到底差别在哪里。

中装新网:有选材失败的案例吗?

施建民:这个太多了,因为我们做每一个案子都是在和材料打交道,而且这里面有太多经验教训。走到今天说我要在哪个上面我必须要控制它的效果,我怎么样控制,我必须要去坚持,不坚持就意味着之后肯定就得面对惨痛的失败。这个失败可能有些是设计造成的,但是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方说甲方自己的因素,施工方的因素,材料供货商的因素,包括中间的一些环节等等,可能并没有完全按照设计师的意图做,中间有篡改的地方,但是最终大家看的是结果,没有人关注中间发生了什么,关注的就是结果。这个结果所有的好或不好,都是设计师买单,设计师会去承担太多的责任。我就简单拿灯光来说,也许我去挑选的灯光的时候,咱们就先不用说照度,因为在装饰里面我认为照度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说亮度,哪个地方亮,哪个地方暗,有亮有暗形成对比之后才可能出现一些层次和气氛。

现在可能慢慢地开始注重灯光设计的一些问题,早些年大家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但是做设计其实对这个特别有感触,同样都是灯光,它照在画面里,反应的感觉就是不一样的。超市卖食品的地方,照下来的食品让人感觉特别有食欲,为什么?它的灯的显色性特别好,把食物照的特别好看,特别新鲜,这是灯光起到的作用。同样的道理,在室内也是如此。那这个灯,我要求是什么样的光源,希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照射角需要什么,然后光衰达到什么程度。指标出来之后根据这些要求,让他去买哪一款哪一款灯过来。期间可能因为方方面面原因这个灯就被替换掉了,然后灯照下来之后,完全已经不是那个意思了。

最后可想而知,一盏灯是这样,一个空间也是。原本脸画得都很漂亮的,结果因为灯光可能被照成青色的,就是这样一个差别。这其中,有我们能控制的地方,有我们控制不了的地方。这就是我说做设计有很多的工作是在图纸以外,不是说你把图画漂亮了,这个设计就成功了,还有很多设计协调跟控制的问题,最后导致了结果不是你想要的。这一系列的问题,让人倍受折磨。

中装新网:在与甲方沟通上有什么秘决?

施建民:的确沟通非常重要,有时也是挺困难的事。我属于不太善于表达的一类设计师,而且在我周围这样的设计师还不少。往往设计师需要向甲方推销自己的设计,这对有些设计师来说就得勉为其难。我往往就处在这样的状态,那怎么办呢?我的方法是尽可能把实际工作做得充分,在甲方面前展现出自己的专业性,以自己的专注赢得甲方的信赖。简而言之,让甲方感受到你是以专业的态度做专业的事,在他的角度看问题让他放心。

其实让我讲设计师就是服务员,包括我现在跟我的设计团队在一起,我就给他们讲你们千万不要去仰着脖子,觉得自己是一个室内设计师,千万把那种心态放下来,设计师就是服务员。我们跟餐厅里端盘子的服务员没有区别,我们就是服务员。如果非要说有区别,区别就在于你做的产品和他们做的不一样,我们只是结合于艺术和设计这两项,做一种产品给我们的业主。

你可能会遇到形形色色业主,很多事情得需要去忍。所以我就说,我们要做这一行,首先心态上要先过了自己这一关,你要相信你就是个服务员,千万别认为自己是艺术家,也别认为自己是一个所谓的工程师,你都不是,你只是具有这两个属性而已。

什么样的设计做完了让自己是认为是好的设计?我认为这个东西做完,甲方觉得好,我们自己要觉得好,这可能才称之为一个好的设计,这两者缺一不可。

有时候我们做设计的时候,自己会有些标准要求,其实有些标准要求比我的甲方还要高,但是有些甲方的确他的见识包括要求可能比我高,我是要跟着去学,跟着去看,跟着去做的。

这实际上是我们和甲方一同来做一个他需要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又不能脱离我太远,我不能完全抛开自己去做一个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我认为肯定不会是一个什么好东西。所以我对一个好的设计的评判标准就是,这个东西甲方也觉得好,我也觉得好,那才是一个好的设计。否则就不是,光自己认为好没用。

这里边其实有不同的甲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情况。有些东西是你可以主导甲方的,可能甲方并没有太多好的想法,他就是要从你这拿到一个好的想法,这种就可以发挥我们的一些优势,我可以去主导它。但是有一些比较高端的甲方,其实你是主导不了他。

实实在在讲,我们现在真正做五星级酒店设计师,有多少真正享受过那种生活;而投资这种项目的业主,全世界各地他都走遍了,他专门去住各种各样的五星级酒店,他的这种市场调研和他的经验、他的经历要比我们的设计师丰富的多,所以就你不能埂着脖子说我就是设计师,这个不现实。对我来讲做设计本身并不是一个什么太深奥的事情,但是它的确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情。

 

中装新网:您平时是如何减压的?

施建民:我调节压力的方法就是专注并保持自我平衡。当一种事物积压到一定程度需要释放一些,否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此时,就是让自己试着放下,去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和课程。平常减压就是时常了解一些同行及周边事物的发展状态,让自己保持年轻的心态。

中装新网:平时有什么爱好,这些爱好有对设计有什么帮助。

施建民:听课、养鱼、看书、携家人旅行、常临时性的无目的地造访陌生之地。这些爱好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丰富自己对不同事物的感受。

中装新网:请谈谈您的家庭,并请谈谈工作对家庭和生活的影响。

施建民:当然影响巨大。我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当女儿关注到我做的项目时,她的自豪感会让我得到莫大的满足。我也非常感谢我太太的支持与付出,我特别享受这种幸福的感觉。

作品欣赏

>>更多作品

最设计系列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