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路全面解读

“If you are ready, you have already late.这句话一直是邵唯晏心中最有分量的座右铭。“当你准备就绪其实已经为时已晚。很多设计师经常说还没准备好,只要再多一点时间就会进军内地。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推脱之词,一定要学会把握当下的机会,第一时间去做!”邵唯晏说道。

挑战与纪律

一直以来邵唯晏就是一个非常有主见和想法的人,所以在大学的时候他选择的专业是建筑设计。“我之所以选择学设计,除了兴趣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台湾的教育体制。我不喜欢那种只有绝对标准答案的填鸭式教育,会扼杀掉学生的创造力和可能性。而设计就不一样,美不美见仁见智,没有绝对的答案,它不仅包含主观的因素还有客观的原则在里面,设计更是培养良好人格特质的一条道路。”

毕业之初,邵唯晏从单打独斗,发展到现在公司有将近20名员工,而且在北京、西安也有分部。“这样的规模可能在国内不算什么,但是在台湾的设计公司有3到5人就已经不错了。我们公司这种规模实际上算是很不错的。”设计公司的主持人仅仅是邵唯晏的一个身份,与此同时,他还扮演着老师和学生两种角色。

“我当老师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本身对教学有兴趣和热忱,喜欢设计学院研究室和工作室的授课与工作氛围,从我们公司命名上也可以读出来,之所以叫竹工凡木‘设计研究室’,而不是用比较商业化的‘设计有限公司’,就是因为我希望把设计师在学校里研究、实验、创新、挑战的氛围与理念带到公司来;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公司本身也有研发与研究的部门,回应了建筑师兼理论家雷姆·库哈斯的理念,现今的大环境变化飞快,我们必须无时无刻准备好适应这种速度的能力。而在与学生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和学生的讨论互动,会迸发出很多的火花,对设计产生更多的想法和刺激,这也是近来非线性设计教学理念的实践。”

兼顾三种身份,对本身就非常忙碌的邵唯晏来说需要经受更大的考验,“这也是对我自身的挑战和训练,为了把这三种角色都扮演好,我要求自己做每件事都必须精准而有效率,不能拖泥带水,在规定的时间要完成所有的工作。”

突破与格局

为了在设计上有更多的突破,2008年邵唯晏就开始和国内的院校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同时担任许多国内设计学院的特聘导师。因缘际会接到了国内的设计专案项目,这种“主动出击的方式”实现了邵唯晏开阔视野、积累经验以及来国内发展的愿望。

但是沉淀下来,邵唯晏意识到走出去并不是主要的目的,还需要重新定位,突出自身的优势,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相较于大陆,台湾是弹丸大的岛屿,只有2400万人口,一般的设计师项目绝大部分在一百坪(约330平方米)以下。这就决定了台湾设计师的突出特点是精致、深层、内敛和地道,而大陆地大物博,气格比较大,细节上可能关注度不够。所以我对自身的定位是把两者相结合,走到一个真正的平衡点,才能达到设计的极致。”

很多时候邵唯晏不把设计费用放在首位,他重视的是设计本身的潜力。近期他在北京五环就有二个大型项目,一个是在北五环25000平方米的大型商业空间项目“这个项目和国际设计大师扎哈·哈迪德也有合作,同时里面还包含日本、香港的设计团队的合作,培养了竹工凡木团队跨国合作的经验。另一个项目在东五环,邵唯晏带领团队担任一个正在兴建中的高端会所的设计顾问,协助设计及整合与国际团队 HBA 和天津设计院的对话交流。

坦率来讲,这些项目的成本很高,至少需要5位台湾设计师们长驻北京,但成本都不是邵唯晏考量的首要条件,他更看重这个项目带给团队国际视野和良进军国际的基础。

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邵唯晏把目光放得更远,“倒不是说我完全不考虑设计费用,是侧重点不同。拿到设计专案,我会首先衡量专案是否能给我们的设计带来创造力和突破性,接下来才会看项目的现实条件,我绝对不会为了接专案而接专案。”甚至曾经在台湾遇到好的项目,在费用上有限制时,邵唯晏还选择投资业主或是以自我投资的思维来执行项目。

这样不计较的坚持,最后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坚持做出来的项目,不但得到了界内的认可,获得了很多国内外大奖,还为邵唯晏打响了知名度,有很多跨国业主还慕名来找他做设计。

融合与原则

邵唯晏的团队是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一体化服务团队,所以在设计角度的把控上就必须全面和细致。“我们的设计理念有四条主轴,我们所有的设计作品也会贯穿在这四条轴线上,第一是数码性(Digitality),因为电脑科技及技术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就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言这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是艺术性(Art),当代对于艺术的植入是全面性的,所以介入建筑与室内绝对是必然的;第三是跨界性(Crossover),当代的设计思维是跨界整合,从建筑到室内,从室内到软装等,都需要跨界合作,相辅相成;第四是永续性(Sustainability),在早期设计阶段乃至于后端的施作,在整个流程上都要尽量执行节能及永续的原则。这四点是我们在所有项目中必须要坚持的原则,同时也是对专案的把控和负责。”

数码性,就是数码设计,是以电脑辅助设计(CAD/CAM)及参数式设计(Parametric Design Process)为基础。如今,数码设计已成建筑设计的主流技术与手段。它可以介入到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当中,主要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设计前端,透过数码思维和技术将架构出一个平台来创造出许多有别于以往空间经验,让邵唯晏更有机会能回应当代设计的非线性特质,创造出流动、多元、非对称平衡、模糊等空间经验;另一方面是在施工段的后端,通过数码技术,如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的程序可以有效地缩短工期、降低成本、减少能耗,甚至为前期包含日照、光照等物理环境等工作进行评估等,以利于后续建造程序顺利进行。

邵唯晏说:“数码设计在设计的前端和后端都有非常明显的效果,非常多的当代新建筑物都会采用这种思维系统做支撑,这也是我攻读建筑博士学位选择后数码设计的原因,希望了解更多前瞻的思维来应用和创造更好的空间经验。”

为了能够把这四个主轴融合起来,邵唯晏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神,但是这些在他看来都是值得的。“例如软装,我们对软装的思维和国内的公司是不同的,我会从空间性与未来趋势的角度看待,在做空间的时候我会提前把软装考虑进去,同时我会亲自参与配饰的设计和研发,包括艺术品的设计和画作的创作,我们都会延续空间的构思去创作。这样不但在项目上会有更好的效果,而且最后很多用于配套的家具创作甚至还获得了国际大奖。”

践行着这样的理念,邵唯晏的竹工凡木设计团队发展势头良好,设计项目应接不暇。而这些在他看来并不是最重要的:我最大的梦想还是希望在设计思锥上有所突破,当前的设计太重视既有风格的呈现与大量复制,我希望能有更多新的尝试和创新,把目光放长远,走在设计的最前沿。

对话邵唯晏

中装新网记者提问

  • 中装新网:谈谈您在团队管理上的一些经验?
  • 中装新网:介绍下贵公司的订单来源?
  • 中装新网:您觉得设计项目中的关键是什么?
  • 中装新网:介绍下您的设计灵感的来源?
  • 中装新网:您会不会将项目的规模、类型、设计费用等方面作为是否接这个项目的重要考虑因素?您怎样去评价一个设计项目对于设计师的价值?
  • 中装新网:谈谈您在设计选材中的体会和心得?
  • 中装新网:您有哪些兴趣爱好,对您的工作有帮助吗?

邵唯晏是说

  • 邵唯晏::我们团队的经营主要有几点:首先我公司只有十几名员工,在国内来说是非常小的,在台湾不算小公司,通常台湾的公司只有3—5个员工。早期的时候在经营上没有下功夫,但是现在不同了,我们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都有项目,甚至还有一些国外的项目,而不是只做台湾的项目,需要和员工远距离的沟通,就需要管理和运营的制度。所以我在公司会有分不同的设计组,不用每个员工都来找我,每一个组都有设计领导,我就只需要做大方向的决策就可以。

  • 邵唯晏:我知道国内现在很多的设计师都有经理人,但是设计师还是应该有自身的定位和想法。其实我们公司在台湾的项目也很多,国内的项目我们并没有去刻意经营,但是因为我们获得了一些国际奖项,有很多的媒体来报道,自然而然会有业主主动找到我们。同时我们也会在项目上有所选择,比较有影响力的项目我们才会做。

  • 邵唯晏:我认为设计最关键的不是原创,也不是天赋,而是沟通。因为有效的沟通会让你的设计出彩。不论你的设计或是创意如何的厉害,如果没有透过有效的沟通,你的设计团队听不懂你讲什么,业主听不懂,工班听不懂,最后项目都会失败。我常常也会跟学生和我公司的设计师讲,要做好设计你要会跟人有效的沟通,不然你不可能会做出好的设计。

  • 邵唯晏:其实我的灵感来源比较多元化,我一个月大概会有一半的时间在各地跑,同时因为我比较会天马行空,会把这个领域看到的事情,运用到我的设计工作中来,包含我在台湾把电脑技术引用到室内空间来,这写事实上也是不多见的。我认为丰富的生活经验,造就我在想设计的时候会有别于一般传统的思维。

  • 邵唯晏:我们现在会先以这个项目是否有设计发展力为基本原则,倒不完全考虑它的费用,甚至有些项目的条件很好,我可以跟业主谈合作,我用投资业主的方式或我自己投资的方式来做这个项目。我们只会以在设计上面是否有更大的创造力和突破性为原则来选择项目,而其它的条件是次要的。

  • 邵唯晏:在材料的选择上必须要符合我的原则,选择有序环保、低甲醛的材料,不能是多次加工过的材料,不能有太多装饰性,比较简约。同时我在工艺上也都会有这样的要求,运用简单,这样最后呈现出来的设计效果才是最真实、最完美的。

  • 邵唯晏:我有两个兴趣,第一个是喜欢看电影,包含冷门的电影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电影我都看,我觉得电影属于八大艺术之首,它等于是结合所有的艺术于一身,看电影实际上在培养一个人的想象力,我几乎每个礼拜都会去电影院看一场或两场以上的电影;第二个兴趣是我喜欢收集设计工展,包含设计型的工展、雕塑或者模型,我认为身为设计师是长物志的概念,打个比方有人买了一个盆栽,蹲在盆栽前面看、想象,他会跟盆栽对话。也就是我在搜集这些模型,雕塑,或者是艺术品的时候,我会把情感和心情投射在物品上,这些都会对我的工作有所帮助。

作品赏析

“最设计”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