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有经费,改善校园环境,本无可厚非。在硬件设施上为学生创造更加舒适的学习生活体验,也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学校是否有必要修建得如此富丽堂皇、过度装修会不会造成浪费的担忧?公众有自己的选择立场。
对支持派来说,校园美丽没有错,学校豪华更无原罪,恰恰是校舍破旧、设施不全的学校才真正愧对家长和学生。在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水平方面,只要好钢用在刀刃上,投入资金再多也值得。关键性的问题是,教育是公共事业,是社会公益性质的象征,它代表的,是每一个有权利来就读的学生,都能享受到的权益。公共事业的品质,怎么豪华都不为过。因为它代表的是公共利益的被重视,是公民价值的被提升,是公民的尊严、体面以及幸福的载体。
而对反对派来说,“最好”的学校应该是最安全、最坚固,而不是表面上的“最豪华”。可现在倒好,豪华建校之风在各地愈演愈烈,显然已经与“最好”的初衷背道而驰。更何况,豪华学校反而不利于培养吃苦教育。都说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难道我们要培养温室的花朵?
其实,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已经发出关于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要求各地校舍不得搞豪华装修,坚决杜绝“豪华校门”、“豪华办公楼”、“豪华宾馆”和“豪华电梯”等。
在争议背后,在改善条件与豪华装修之间,还有很宽的适中选择。或许,高校的建设目光,应该从所谓的土豪装修转移到充满活力的创意设计以及简单粗暴的优质实用上来。在聚集了大量年轻人的领地上,一座富有创意的特色建筑,远比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得来的赞扬与目光多得多!一座教学设施齐全能可持续利用的坚固大楼,远比欧式美式的外在框架来的实在。攀比也好,吸引生源也好,为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也好,校园的所谓“壕”装修,与其花费在金碧辉煌的材质上,不如花心思在创意与细节的改造上。真正的豪华装饰,不是徒有其表的外在模式,而应该是物有所用的革新与创造。
远望国外,英国最高建筑奖斯特林奖颁发给一所改建后的中学。获奖的本特伍德学校项目,被评委们认为是所有提名者中完成度最高的,“充分展现建筑师能对社会所贡献的精湛技艺”。 在设计中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还如此评价这所学校,“建筑的整体表达是如此有力而个性鲜明,更像一所大学,而不仅仅是中学了;在这样的校园里,学生们也会有着与之相应的行为和表现。”近看国内,也有诸如郑州四禾美术学校这样将绿皮火车改建成宿舍寝室的创意典范。这些特色而直接的创意秀,迎来的必然是一片赞扬。
大学的精神,从根本上说,体现在学校的育人细节中,学校是否重视学生的权利,关注学生的需求,努力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同时创造人性化的校园生活环境,这是观察大学办学措施的出发点。在建立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方面,远远不是光有豪华的外表就够的。
衡量一个大学的好坏,不在价格,而应在价值。大学需要外表,但大学更需要精神内核。从建筑装饰中体现的精神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大学精神的一个展现。我们当然期待能有更多软硬兼备的优质大学涌现出来。但是,在软件设施还不完善的时候,或许,适度的装修,才是大学建设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