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无论大加指责还是狂热赞美,扎哈为建筑界带来了一次又一次争议
   时间:2015-02-11 10:33:46 [报告错误]  [收藏]  [打印]
  核心提示:  正如扎哈·哈迪德所言,“我自己也不晓得下一个建筑物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断尝试各种媒体的变数,在每一次的设计里,重新发明每一件事...

  正如扎哈·哈迪德所言,“我自己也不晓得下一个建筑物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断尝试各种媒体的变数,在每一次的设计里,重新发明每一件事物。”几乎她每一个新作品的问世,都会聚集到很多人的目光,或感慨,或侧目,或赞叹……一直在重新发明新事物的扎哈·哈迪德,无疑也一直在人们的争议中:

  著名的主流建筑师罗伯特·亚当就曾尖锐地批评:“她根本不考虑地板落差极大、墙壁倾斜、天花高吊……对其中生活工作的人有何不便。空间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胶泥一样,只是满足她孩子一样的玩兴。”

  当代建筑大师、评审团成员之一法兰克·盖瑞则称赞扎哈·哈迪德的每一个设计都创意十足。另一位评审费巴姆表示,哈迪德单单画出设计图,就已大大扩充了建筑的“创作曲目”。

  当年的普立兹克评委艾达·赫克斯特布尔说:“扎哈·哈迪德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看法和感受。”

  2014年,83 岁的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针对扎哈·哈迪德团队改进后的东京奥林匹克体育馆方案发声,称这将是“不可估量的错误”,令他“感到绝望”。

亚当·罗伯特法兰克·盖瑞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

  关于扎哈·哈迪德设计引起的争议,还要从她的成名之路谈起。未成名之时,扎哈·哈迪德的设计是制造了纸上谈兵的争议,成名之后,她的设计制造了现实中超现实的争议。

  少时起,扎哈·哈迪德对建筑及空间设计就有了独特的理解。她从11岁立志做一名建筑师,并自作主张把自己的房间设计成十分怪异的风格,还亲自带领工人进行改造。之后,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师从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毕业后进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之后不就,她离开OMA,在1980年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或许性格使然,但更多的是源于扎哈·哈迪德对设计的追求和理解。她在自己的天地里尽情挥洒着创意,画出了无数洋溢着充沛的想象力的设计图。和“正常”的建筑设计师不同,扎哈·哈迪德讨厌直角和直线,而是对“不合规范”的锐角、曲线格外偏爱,但这样的作品在当时被人们认为太过疯狂而不予采用。

  1983年,扎哈·哈迪德参加了香港“顶峰俱乐部”的竞标,她那如同“炸裂”般的设计图在第一轮初选中就惨遭淘汰。多亏日本设计大师矶崎新慧眼赏识,使其方案起死回生,从初审淘汰中拣了回来,并在之后一跃获得首奖方案。然而最终,这一博得美誉的设计方案依旧停留在方案阶段。

  就这样,整整十年,扎哈·哈迪德陷入“纸上设计师”的魔咒中无法自拔。她那些如同乌托邦式的设计方案让人过目难忘,但人们总是觉得,它们不会属于现实世界。

  1993年,她在德国第一座正式建成的维特拉消防局面世,破除了扎哈·哈迪德的设计无法建造的魔咒;2004年她成为首位荣获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普立兹克奖的女建筑师,给予那些不友善的批判以更有力的回击,越及国际建筑界的巅峰。

  如今,扎哈·哈迪德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女性建筑师,是建筑界的一个传奇,是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解构主义大师”。可是有人讥讽她喜怒无常,有着疯子般火爆的性格。然而,无论“纸上建筑师”的魔咒,还是“普立兹克奖首位女建筑师”的殊荣,改变的只是称号,不变的是扎哈·哈迪德的建筑终极梦想:“我想成为这样的建筑师,让建筑和在城市里生活的人连接起来”,以及她绝大多数新设计问世后,引起的争议,如:伦敦2012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罗马21世纪国家艺术博物馆、广州歌剧院、东京奥林匹克体育馆、新伊拉克中央银行等。同样,媒体对扎哈·哈迪德的修饰词,多为“女魔头”、“饱受争议的”、“强势女主角”、“建筑女王”等,正如她的设计给人的感觉。

关键词:  
分享到:
[责任编辑:王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装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 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