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荫亭 国际合唱联盟委员会委员、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合唱协会群众合唱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合唱协会理事长
从我的家乡贵州说,本来贵州属于西部落后地区,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快,贵州有了贵阳大剧院。我自己的直接感受是,大剧院建得不少,但是真正把它的价值体现出来,服务于观众的不多。
大剧院除了给一些专业团队演出使用,如何将群众的业余文化结合起来也值得思考。很多的唱歌、跳舞、演奏、表演的队伍因为没钱进不了剧院,剧院只能请专业团队进来演出。群众很想到这样的剧场展示一下自己,发挥一下,但是没有机会,哪怕剧院空着,也没有这个条件。
当然,剧院要考虑到运营、经济效益,但是如何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让更广大的群众以及业余的团队进入这样规范的、专业的剧场里,感受、展示,提高自己。比如合唱,真正的音乐不需要麦克风,舞台上构建的布局,很容易形成自然的共鸣,不管站在哪个角落,都能听到原声。业余团队到一般的会场演出没有这个条件,因此要摆很多麦克,麦克出来的感觉那就是两回事儿了,他感觉不使劲儿唱声音出不来,一使劲儿把他平时排练的要求也都丢掉了。
为什么很多合唱队伍经常会跑调,因为他们在正规的场合感受、训练、展示的机会太少,所以经常有些团队去参赛,一到台上唱歌,他感到没有自己的声儿了,歌唱要用心去歌唱,这个干扰了他,他就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去进行艺术的表现,歌曲的完整性各方面肯定受影响。国内有这样的剧场,但老百姓没得用。
国外的很多剧场都是定时定期给老百姓开放的,包括维也纳金色大厅。有的人说一辈子能到那里去唱歌就很光荣了,他们抓住中国人的心理,欢迎你去,收费,人家赚钱,其实人家专门会给本地人免费开放。
我最早是在上海音乐学院学声乐、搞歌剧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在当时贵阳市最好的剧场演出歌剧,受音响方面的局限,又不可能每个演员都拿着麦克风,各方面都受很大影响。外国的剧场就讲究音响效果,咱们要建设剧场,音响、声学的设计也是很关键的,必须按照声学设计的要求办。真正的剧场,不用麦克风下面就应该听得清清楚楚。
关于剧院的管理,外国剧场与中国剧场的观众不同,外国观众非常安静,节目进行时人都不能进去的,座位上乱说话之类都会马上记录、罚款、请出去。外国的音乐会很安静,该笑的时候就一起笑、一起鼓掌。我们的剧场台下观众走来走去,说话的、各种声音都有,台下的说话声音反而比台下的还大,所以剧院的管理要规范。
此外还要要考虑到既可以供专业团体演出,还要能服务于普通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不能只做买卖不考虑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