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就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听取意见建议。
增强市场主体抵御不可抗风险的韧性
在此次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在继续落实好规模性纾困政策的基础上,统筹考虑下一步宏观政策,增强政策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座谈会释放出经济恢复尚未完全到位,经济工作还不能有丝毫松懈的信号。在加快落实已出台的一系列“六稳”“六保”政策激励下,地方和企业受疫情影响的困难暂时得到缓解,但是中小微企业和餐饮等服务企业仍面临较大的经营困难,如果此时政策变向将可能使其再度陷入困境,因此,在经济恢复稳固之前仍有必要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切实增强各市场主体和地方政府抵御不可抗风险的韧性,并切实稳住民生就业和社会大局。
“受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和外围疫情再起波澜的拖累,我国宏观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巩固现有复苏势头,尽可能避免疫情再次冲击,同时还要着眼于未来中长期的发展,也就是要为‘十四五’时期起好步、开好局,因此,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在于既要延续短期稳定总需求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同时还要兼顾规划引导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切实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韧性。”刘向东表示,宏观调控政策要保持动态的平衡,既要增强“六稳”“六保”等政策措施的有效性,还要保证扩大内需和结构性改革等政策相结合,在做到精准施策的同时,更要保持政策的连贯性,营造良好的政策预期,切实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站稳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
在此次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我国具有强大的国内市场,要站稳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汤铎铎对本报记者说,目前来看,扩大内需可从以下方面着力:短期来看,消费仍有回升空间;长期来看,关键是要稳定就业,不断提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10月数据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9月份加快1.0个百分点,其中餐饮收入增速年内首次转正,未来餐饮等行业仍有进一步回升的空间。
强化有效投资也是扩大内需的有力抓手。汤铎铎指出,当前,投资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不平衡,需要继续鼓励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投资,促进制造业投资和转型升级。10月,房地产、基建和制造业投资的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12.7%、7.0%和3.7%,这表明短期内房地产和基建投资仍是我国促进内需的重要抓手,但也不能忽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更重要的是,国内大循环决不是搞地区壁垒。汤铎铎表示,在允许地方良性竞争的同时,要遏制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壁垒,尤其是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壁垒。促进和保持国内大循环的畅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
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越是在复杂困难的情况下,越要推进改革开放。”此次座谈会向外界释放了中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
商务部研究院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所所长崔卫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发展阶段,要按照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总体要求,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崔卫杰建议,从多个方面着力推进对外开放:要推动我国开放优势转换。适应我国优势转换的客观需要,以制度型开放加快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推动我国由依靠人力、土地等低成本要素向依靠技术、人才、数据信息等创新要素转变,加快形成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制度新优势和创新新优势。要推动产业开放发展。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要适应产业生态、发展模式、发展重点转变的需要,以稳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为目标,加快实施产业定制化开放策略,推进产业在开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大胆创新开放发展模式。特别是要依托自贸区港、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前沿开放平台和载体,进一步大胆创新,针对数据、人才等创新要素以及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探索新的更高水平的开放平台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