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之下,有人蛰伏等待,有人苦练内功。待“疫”后重生,“中国灯饰之都”的光有望更加闪亮。
过去这个春天,40多岁的灯饰照明企业负责人王东阳,犹如坐在了过山车上。
春节刚过,国外的客商纷纷打电话询问:中国疫情怎么样?能保证出货吗?当时外地工人陆续返回,生产逐渐步入正轨。
从二月下旬到三月初,随着国内疫情形势好转,海外客户纷纷追加订单。王东阳在工厂外挂出“大量招工”的牌子,憧憬着今年的好行情。
但到了3月中旬,市场急转直下。先是欧洲客户,接着是非洲、中东客户,陆续要求暂停、推迟,甚至取消订单。“我们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也遇上了中美贸易摩擦,但市场出现这样急剧的变化,还是第一次。”忧心忡忡的王东阳说。
被称为“中国灯饰之都”的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面积不足50平方公里,却集聚着近2万家灯饰照明企业,带动上下游从业人员50多万人,国内灯饰市场占有率约70%。
国内外疫情轮番冲击,正在经受“生死大考”的古镇灯企,成为中小微企业生存状况的缩影。
往年三月份过半订单已敲定
“古镇光照全球”。进入古镇,仿如进入一个灯饰大卖场。临街铺面大多是灯饰展销门店,装修时尚堂皇的灯饰商场比比皆是,欧式、美式、中式……不同风格的灯把整个镇照得闪闪发亮。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古镇灯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成为全球产业链最齐全、生产规模最大的灯饰产业集聚地。
往年三四月,是古镇最忙碌的“采购季”,今年却冷冷清清。受疫情影响,每年春季举办的古镇国际灯博会取消了。
在外贸型企业较多的时代广场一层,近三分之一的门店处于关闭状态。往日红火的外贸一条街,也只有零星店铺开张。
中山市古镇一灯饰城内,只有零星店铺开张。受访者供图
记者入住的酒店反映,往年此时一房难求,“街上到处都是外国人”,现在入住率仅有两三成。
在大型灯饰卖场星光联盟一楼,阿尔特(21.010, 1.91, 10.00%)灯饰厂门店销售员尔璇说,现在一天经常只有一两个客户,“往年这个时候,一天到晚都在忙着接待,连吃饭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三月份是推新款的最佳季节,很多企业会选择这个时间召开新品发布会,全年过半订单能在此时敲定。
“灯饰企业靠新款产品打市场,新品发布会接单情况如何,决定了一年的业绩。因为疫情,我们取消了今年的新品发布会。”儒思灯饰销售经理杨唯伟说,今年的新品其实都研发出来了,但因为没有客户,订单大受影响。
“往年上新款时,最差也能接几百万元订单,今年只接了几十万元。”他补充说。
无单可做,很多企业的状态是“复工不复产”。
记者在古镇一家大型灯饰企业的车间看到,偌大的厂房里,只有几十个工人在忙碌。
从业30多年的华艺灯饰国际馆总经理区洪盛说,产业链一环扣一环,生产端是复工了,不敢饱和生产,怕造成库存积压。“我们的开工率只有六成左右。在古镇,往往都是招工难,开工不足的情况已经多年未见。”
中山市古镇一灯饰加工厂,工人们在制作灯具。受访者供图
王东阳原计划将员工数量扩充至800人,但目前只能维持在400人左右。“现有订单可以做到五月份,到那时如果没有新订单,员工就要放假了。”
订单延缓导致库存积压。王东阳说,企业一直是按照订单生产的,产品基本不会积压。但这次几百万元的货做好了,又不能出货,库存压力凸显。
部分小微企业现金流说断就断
王东阳的公司只做外销型灯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他告诉记者,二月份刚复工时,海外市场表现强劲,接了不少订单,但从3月25日起,陆续有客户要求暂停、延迟或取消订单。
“欧洲影响最大,订单基本上都是暂停、取消。尼日利亚那边通知我们四月中旬发货。迪拜机场停了,沙特阿拉伯市场关闭,也不能出货,具体时间不明朗……”他颇为无奈地说,货出不去,现金自然无法回笼,但供货商的货款还要支付,厂房租金、员工工资等固定支出也少不了。
从未贷过款的王东阳,最近向银行申请了一笔2000万元的信用贷款,但能否批下来还是未知数。在古镇,像王东阳这样的企业已算好的。对于出口市场单一、只有一两个客户的小企业来说,情况更糟。
古镇经信局局长曾晓芳介绍说,镇上2万家灯饰照明企业中,年产值超2000万元的规上企业不足200家,大部分是5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现金流说断就断。
截至目前,古镇灯饰出口比例已经达到五成左右,国外市场暂停,国内市场还没有恢复,产业面临“停摆期”。多位业内人士称,原有订单顶多能让部分企业撑到年中,下半年很可能会有一批企业退出。
既盯市场风向也盯政策导向
尽管门店访客不多,但托兰灯饰销售经理范杨沫依然非常忙碌。
销售前台支着简单的直播设备,这位年轻的销售经理,时而在镜头前介绍不同款式的灯饰,时而回到电脑前查询报价……
“过去都是看样订货,直播卖货还是今年get的新技能。”范杨沫说,“虽然订单还要慢慢来,但这种引流方式还是比较有效的。昨天就有一个宁波的经销商,通过直播订了一些新款。”
为了应对疫情,古镇大型灯饰卖场华艺广场,也已经举办了多场培训,鼓励商户开拓直播等网上销售渠道。场内的300多家商户,已有三分之一试水直播。
“少亏当赚”成为不少企业今年的目标。
“活下来是最重要的。”杨唯伟说,公司正在努力给经销商让利,“我们在全国有几十家专卖店,让经销商活下来,企业就有希望。只要有订单,不管赚不赚钱,先做下来再说。”
危机之下亦有商机显现。一些企业敏锐地捕捉到新的商业机会,并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策略。
疫情暴发后,华艺照明紧急启动了紫外杀毒灯的研发和生产,2月开始在实体店和线上全线推广,销售异常火爆。
公司副总裁卢伟林说,越是困难越要跟紧国家政策的引导方向。疫情初起,公司就部署强化工程项目团队,随着国内大型基建率先复工,公司的灯光工程项目,就成了对冲疫情冲击的一大优势。
古镇之光“疫”后更加闪亮
正在经受“生死大考”的古镇灯企,正是我国中小微企业的一个缩影。
卢伟林认为,古镇灯饰行业尽管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但产业仍处于手工制造、低端贴牌、外观创意的层次。企业众多,却少有自主品牌,“满天星星不见月亮”,全球甚至全国的大型照明企业无一落户古镇。疫情冲击下,要素成本上升、恶性竞争加剧、技术含量低下等产业痼疾显得尤为突出。
中山市古镇一灯饰城,一楼门面招租。受访者供图
疫情带来的行业危机,如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在所难免,但产业链优势仍在。卢伟林等业内人士呼吁,政府和企业携手,长短期政策结合。在减负救急基础上,立足产业关键点,加大转型升级引导力度,带动行业涅槃重生。
多家灯饰企业认为,短期内,需着眼为企业减负救急,让金融活水真正流向中小微企业,让企业“稳下来”。
一位企业负责人直言不讳:自疫情以来,国家出台了不少金融政策,如贷款展期等,是对企业实实在在的帮助,“贷款延期两三个月,对企业是救命的”。但贷款成本还是很高,很难拿到年化率5%以下的贷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降低融资成本,在基层还是感到“雷声大雨点小”。有灯饰企业跟几家银行不断沟通,都说有降低融资成本的政策指引,但没有实施细则,谁都不愿意迈出第一步。
多位企业人士建议,疫情下由财政、银行合力设立中小企业紧急救助资金,督促银行真正让利降息,由财政贴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古镇灯饰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靠市场散养做量。但大而不强,低端竞争已严重制约行业发展,这要求政府对加强产业转型升级的扶持。
王东阳说,灯饰制造一直受制于人工,需要对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他的企业近年来加大了设备投资的力度,但智能化改造在技术、资金上都离不开外部支持,仅靠小企业自身很难实现。
这位企业家还表示,“我们想做一个光源的研究,但是单靠一个企业没办法支撑。希望政府部门牵线搭桥,让企业能够承接高校部分科研成果的转化。”
华裕集团是当地老牌的灯饰企业。总经理胡佩雅对记者说:“我们家族做灯做了30年,以前一直做贴牌代工。今年我们请了设计师,组建了产品研发团队,准备生产自己的产品。这些年的经验让我们明白,只有产品过硬企业才能一直走下去。”
大浪淘沙之下,有人蛰伏等待,有人苦练内功。待“疫”后重生,“中国灯饰之都”的光有望更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