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管理:如何服务好业主、为客户创造价值?
李东灿:我们最近在佛山做了一个瓷砖企业总部的设计。企业总部不是经销商办公室,不是随随便便进来的人都接待。刚才我也提到,设计师是空间的教育者,能够给业主新的空间考量,在做这个项目时,我们提出新的概念:在定位上,打造一个“欢迎大家来”的文化中心,这个中心有图书馆、有可以做文化讲演的礼堂;在设计上,采用减法设计,由于室内空间的核心区域没办法通风、采光,我们对这个8万平方米的建筑做了一些“切割”,引进了光和风。所以,这个瓷砖企业总部与其他传统企业总部不同,这里有阳光、有微风、有图书、有咖啡……或许将来它会成为佛山当地知名的文化地标之一。
蒋缪奕:从1993年到2010年,我们公司发展到内部有一百多个独立考核的团队,全是小山头,很难管,每个团队都在竞争、抢生意,到最后就是增加内耗。后来我们研究:是维持一群小山头的状态,还是建立航母团队?调整以后,2013年、2014年我们成立了第一批两个合伙人机制的设计公司,把一个区域的两到三个甚至四到五个设计院整合起来形成战斗力,试图将原来的内耗变成合力。
这两个公司一个在南京、一个在上海,我带的团队是其中之一。南京的公司由于发展的问题最终失败了,上海的公司还不是简单的整合。我发现单一的整合还是会产生内耗,对团队的发展不利。经过研究、探讨以及不断学习,后来我们对原来的团队进行了再定义和改革,形成了有机的组织和生态圈,比如在方案、施工图、效果、BIM、软装这些相互关联的团队之间,以稻盛和夫的“阿米巴哲学”为基础,建立一种纽带和合作关系。
到现在,根据项目规模,每个项目会有二到三个团队或者七到八个团队进行合作,合作团队间相互交流、帮助,每个团队相对公开。华为20万人就像一支队伍,这是源于很有战斗力的管理方式。我们也一直在尝试和摸索——如何让几百人组成的不同团队变成一个团队。
胡伟坚:我们在做华为的一些项目时,接触到华为5G技术,感受到技术手段对将来团队合作很有好处。之前由于信息流量、沟通形式等,制约了公司内部不同团队之间的合作,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地缓解了这个问题,使大公司中不同团队之间的沟通更为及时和便捷,我相信这个技术对设计师个人也很有帮助。
此外,为客户带来更多的效益和提升客户的价值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以去年完成的佛山罗浮宫索菲特酒店为例,通过好的设计,我们为罗浮宫家具的进出口提供了平台和展示空间,扩大了其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也促进其产生了新的商业合作。
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设计师也需要营销。就我个人来说,我愿意参加更多的交流活动,和同行、业主分享设计理念,希望用我们的好设计打造品牌的光环。很多我们所做的项目的业主也愿意在楼盘上打上“CCD”标识,设计公司的品牌能为项目增加价值,这也是设计的附加值。
在管理团队方面,CCD请了外籍设计师,这对我们早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随着设计师成长起来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在外籍设计师的作用没之前那么大了。现在我们的团队以三十多人为一组,符合7+1的模式,相当于四个师父各带七个徒弟,有一个组长、几个副组长。同时,我觉得形成团队的向心力很重要,如果有向心力、认同感,团队的战斗力还可以继续加强。
曾卫平:中国的设计行业进入了较为成熟的时代,消费的迭代和品质提升,使设计师的成熟和客户的成熟之间的选择粘性增强,不好的设计会降低商业的平效,好的设计会通过创意和技术更新,让小到一个项目大到一个城市变得更有价值。存量、开发量特别大的时候,如何让整个建筑、整个商业变得更有活力,是设计的核心价值所在。
互联网时代,好的作品、好的创意就是最好的营销,设计师、设计机构应该沉下心好好进行设计和创意的研究,不要做“演员”,不要过多地追求表面的、暂时的东西。在座的几位老师,既是设计师又是管理者,每个管理者会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组织变化,以便吸引更多的人才,推动技术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好作品,随之产生更好的营销效果。
我觉得技术是推动甚至颠覆整个行业的根本核心,无论是5G时代甚至未来更远的时代,设计行业与科技的结合应该更加紧密。总之,设计以追求美好生活为出发点,进而融合各种创意力量推动经济的发展。
杜昀:做为从设计师发展起来的企业创始人,我们经过很久才找到设计营销的要点。好在那些时候,市场需求高涨,业主懂得尊重设计师,所以毕路德得以在我们的勤奋中生存发展下来。随着行业的发展,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在市场营销上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意识到要面对市场,这对我们的设计情怀、对我们的企业文化是有挑战的。
首先,市场是盲目的。尽管这几年大量的专业人员进入了业主方的设计管理团队,但是这只造成市场更为混乱。由于设计理念的主观性,混乱的市场中唯一有客观标准的是设计团队的经验,所以目前的市场只承认做得多有经验,不承认做得好有创意。对于毕路德这类不想做量只想做质的企业发展方向,这种市场让我们非常无奈。
其次,市场是竞争的。随着产业的变化,项目数量减少,很多设计公司争夺一个项目变成了日常。在这种竞争中,技术能力特别是创意能力的需求最为遥远,而服务的贴心和费用的廉价则突显为最现实的眼前需求,使得设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受到很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