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央企建筑劳务基地和劳务输入情况
大型央企建筑劳务基地建设和劳务输入情况的特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型央企建筑劳务人员输入量较大
大型央企建筑劳务人员输入数量
2.大型央企输入的建筑劳务工种类型相对集中
3.大型央企输入的建筑劳务人员来源较为广泛
4.大型央企建筑劳务人员年龄结构呈现偏大趋势
建筑劳务人员年龄状况分布情况表
5.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筑劳务基地数量较少
建筑劳务基地建设的优点和主要问题
优点:
第一,劳务基地往往建立在输出劳务较多的市、县,两地政府统一对其进行宏观的管理,输出、输入都有企业法人签订劳动合同,便于发挥政府对建筑劳务基地的宏观调控。
第二,符合建筑产品单件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用工制度为新型的建筑劳务基地化管理,解决了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用工长期不稳固的现象,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三,形成和发展了建筑市场的良好秩序,从管理制度上解决了建筑劳务用工的混乱局面。
第四,新型建筑劳务用工制度下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技术纯熟、稳定性强的作业大军,建筑劳务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第五,开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主要问题及原因:
1.在部分地区建筑劳务基地建设呈现弱化趋势
主要原因是:
劳务基地政府(主管部门)无强烈意愿主动去了解和掌握劳务企业、总承包单位的需求,不能有效引导劳务企业、务工人员根据政策变革转型升级;
地方的培训能力不足,硬件方面缺少固定的投入来源及场所,软件方面缺少优质的教师资源;
劳务基地政府的动力不足,且不愿意处理劳务争议等事宜,总承包企业、劳务企业、务工人员遇到的问题,劳务基地政府不能有效解决,劳务企业、劳务工人对劳务基地的信任和依赖程度降低,造成劳务基地管理相对松散,使得劳务基地系统管理成为空谈。
2.部分建筑劳务基地建设资源配置得不到有效支持
主要原因是:
一是建筑劳务基地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不利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教师知识更新慢,操作技能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能更好地满足培训需求。
3.部分建筑劳务基地的培训工作难以稳定进行
主要原因是:
由于建筑施工行业本身的流动性和季节性,导致劳务基地的培训人数不稳定。
同时,由于订单式培训工种单一,体现不出规模经济,培训成本加大,长期累积效应必然使得资金紧张,难以维持。
4.部分农民工对参加劳务基地培训在认识上有偏差
主要原因是:
部分农民工对接收培训的理解上有误差,认为由劳务基地统一组织培训后,用工自由受限制,自主选择面变窄,劳务输出地单一,因而对参加劳务基地的培训就没有热情。
5.建筑业行业的地位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大
主要原因是:
由于建筑施工行业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难以吸引年轻人从事建筑劳务。
此外,建筑业大部分工种技术含量低,难以形成个人竞争优势。
加强建筑劳务基地建设的政策建议
1.建设主管部门要研究制订建筑劳务基地建设和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建筑劳务基地建设的相关制度和政策,为建筑劳务基地建设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2.积极推动、引导和支持大型施工企业与建筑劳务输出大省合作建立劳务基地,发挥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优势,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精准施策。
3.深入研究劳务基地的运作机制,提高劳务输出地政府的积极性,使其主动、积极参与到劳务基地的筹建等工作中来,真正使劳务基地成为一个集开展劳务培训、引导劳务输出、提供劳务服务的组织形式。要明确各方职责和标准,确保培训和管理落到实处,提供实质性服务。
4.在国家层面上要继续引导地方政府加强对劳务基地劳动力的筛选和技术技能培训,把劳务基地建设与国家精准脱贫相关政策结合起来,确保输出劳动力符合发展需求。
5.政府部门或者行业协会要牵头组织发达地区与贫困县及人口大县对接劳务培训工作,提供资源支持地方就业部门开展适合建筑企业的技能培训。
6.系统总结经验及部分建筑劳务基地成功模式,为培养建筑业新型产业工人开辟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