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其中,有这些内容与建筑领域息息相关——
01 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
解读:中国经济形势发展稳定,基础良好,需求丰富,呈现长期向好趋势。其中基础建设项目众多,体量大,尽管总包大多是由中字头的央企、国企承接,但作为民营企业,特别是广大工程施工单位、材料生产企业,还是应该重点关注,积极参与,这样的项目资金方面相对是安全的,在资产负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主动参与,树立典型工程案例和品牌形象。
0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解读:中国经济的发展,仍将以公有制为主导,同时装配式建筑,土建装修一体化等绿色环保、科技创新型的建筑模式,将进一步得到强化和发展。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解读:再次强调“房子是拿来住的”这一根本原则,接下来保障型住房以及住房公有制租赁等,更多地解决房地产市场发展短板的新形势还将不断推行和尝试,以求达到社会生态发展的平衡和稳定。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解读:环保,仍将是传统制造型企业在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矛盾,牺牲短期的利益,换来长久的生态,这是有责任和有担当的企业家应该考虑的问题。同时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建筑项目将会全国开花,成为解决大城市病,增加人民群众幸福感的疗效冲剂。
03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解读:提高建筑的工程质量安全、建筑材料工艺水平等优胜劣态手段,成为化解当前产能过剩问题的核心关键,企业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理念,方能顺利转型升级,适应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在“劳动光荣”、“感恩图报”等精神指引下,在风清气正的大环境中,国家才能和谐发展、行业才能健康长久、企业才能茁壮发芽、个人才能体验幸福。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解读: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再平衡战略进一步强化,城镇化建设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保住原有发达地区、省市的既有优势,同时不一味刻板复制套用原有模式,通过大胆创新、勇于尝试摸索出一条符合当前形势的城市建设之路,比如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雄安新区项目以及杭州、成都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积极推行新形势下的样板发展模式。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解读:“低价中标”、“拖欠工程款”、“老赖行为”等不良行业风气,将得到进一步的立法支持。
04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解读:再次指出城市建筑要满足中国人的审美,中国建筑与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而相对于另外两大体系,中国建筑体系历史更加悠久,体系更加完整,并且更加注重自然和生活。同时,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建筑文化的传承也要充分体现文化自信,不能割断民族文化血脉。优秀的建筑能在反映当代人类文明进程中起到正面的作用;而形势主义的、哗众取宠的建筑物,不但不会“创造明日更好生活环境”,反而会破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