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1日起,我市《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补充意见》正式施行,这让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备受瞩目。事实上,近年来随着我市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发展绿色建筑,在我们身边,低碳节能的绿色建筑越来越多,并成为未来温州人居发展新趋势。
倡导“四节一环保”
所谓绿色建筑,并不是说绿地越多就越绿色,而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共有六类指标,由高到低划分为三星、二星和一星。
“概括地讲,绿色建筑可浓缩成这么几个字:‘四节一环保’,‘四节’指的是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一环保’则指室内环境的保护。” 市住建委建筑节能与科技设计处副处长陈华解释说。
这些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市城市建筑数量不断增多,现有各类建筑约2.1亿平方米,同时每年还以1350万平方米的速度递增,现有各类在建、已建工程的建筑能耗约占温州全市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在越来越注重环保节能的当下,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其实,自2005年以来我市就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积极推广太阳能光热光电、地源水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十二五期间,我市完成可再生能源应用(包括地(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太阳能等)建筑应用超过516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标识认证项目43个。
此外,我市在推进新建建筑节能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和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28个既有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合计面积55万平方米,完成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70万平方米。
融入更多节能环保技术
屋顶光伏发电,墙体、地面等保温隔热技术,雨水利用(回用),BIM技术应用。随着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我市绿色节能示范建筑项目日渐增多,既有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也有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项目,为我市建筑行业带来了一股强劲的“绿色节能风”。
于今年3月份竣工验收的温州建设商务大厦,在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上十分具有代表性。该工程根据现场实际及使用功能,因地制宜,同时设置了地源热泵及冰蓄冷空调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光诱导系统等可再生能源。仅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应用,就相比普通冷水机组空调系统,可每年节约电费约36.564万元,年节约标准煤约130.8吨。据了解,该项目已被评为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
除此之外,国际会展中心三期和温州市城乡建设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均采用了屋顶光伏发电,成为我市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而作为我市首个获得绿色三星设计标识的住宅项目,万科龙湾花园在设计建造之初就融入环保节能理念,运用至少23项核心技术,建立舒适、健康、低碳和环保等四大系统,为业主打造360度的绿色生活体系。
我市还积极推进百万家庭屋顶光伏工程。仅今年一季度,我市共在55个项目共428万平方米建筑上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其中光伏屋顶应用15个项目,装机容量合计900千瓦。
在信息数字化方面,我市积极推进BIM技术的应用。作为我市BIM技术应用试点工程,温州市建设小学七都分校建设工程项目实现了项目设计、建造、管理的信息数字化管理。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大量减少风险。该项目还获得省钱江杯专项一等奖。
同时,在不断崛起的新区中,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同样融入到城市的开发建设进程中。当前我市重点打造的城市新区——瓯江口新区,积极推进绿色建筑规划和建造,已拥有瓯江口新区总部经济大楼(发展大楼)、温州市瓯江口新区标准厂房配套工程(一期工程)、灵昆新市镇保障性住房等绿色星级标识项目。
推进装配式建筑工业化
根据我市下月即将实施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补充意见》,政府投资工程全面应用装配式技术建设,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及其他安置房、地上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品住宅,均应实施装配式建造。
而近年来我市也涌现出不少标杆建筑企业,推进建筑工业化项目落地,开启温州全新建筑施工新模式。以正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参与建设的瓯海区西湖村、三浃村三产安置房工程,是温州第一个采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运用BIM技术实施建筑工业化的建设项目。其中内外隔墙,外墙及楼梯部位采用工业化建造,预制构件装配率达到16%以上。该项目采用基于自保温墙材的工业化建筑体系,充分展现出绿色环保、性价比高、成本管控优、易实施、接受度高等优点。
作为我市绿色建筑龙头企业,浙江格立光电幕墙有限公司具有国家一级资质,拥有专利30项。公司已与潮峰钢结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推动钢结构工业化,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等。
此外,浙江新邦远大住宅工业发展有限公司也是浙南地区首批致力于建筑工业化体系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提供中高层建筑和地下综合管廊PC产品及综合解决方案的综合性规模企业,其第五、六代PC(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制造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对此,市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促进会执行会长张武表示,一直以来,我国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存在工业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建造过程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而推进绿色建材革新,发展装配式建筑有效地避免和解决了这些问题,必将成为未来建筑业的新趋势。(来源:温州日报瓯网 )
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及趋势
目前我国的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装配式预制混凝土结构建筑(PC建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据统计,2015年全国新开工的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3500万平方米~4500万平方米,近3年新建预制构件厂数量达到100个左右。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应用范围日渐扩大,目前已积累了许多经典案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有:青浦新城 63A-03A 地块普通商品房项目、南通市政务中心车库综合楼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济南港新园公租房项目等。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有:现代·森林国际城五层轻钢住宅楼、深圳地铁科技大厦BT项目、梅山江商务楼A区、B区工程、云南建工新城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等。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有:九华山禅修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万福、山东龙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部品生产项目、房屋地基工业化生产项目等。另外,装配式部品部件生产类项目也有很多经典案例。
根据规划,我国将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约为5%,要达到30%的目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给出的方案是“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人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三大城市群与常住人口超过300万人的城市建筑业总产值和新建建筑竣工面积的占比超过50%,其规模和产值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这是确保30%目标实现的基础。这也意味着,未来几年,东部沿海和各省会城市等地区将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据点”,此后相继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也将以这些地区、城市为主要对象。统计数据显示,至2015年末,全国共有PC工厂104座、产业化基地56个,其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以山东、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为主。同时,2015年新建PC工厂16座,工厂规模的增速在不断加快。可以想象的是,从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不到5%,到实现占比30%的目标,在10年的时间跨度内,建筑业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做好规划,方能抓住这次机遇。
2016年11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上海市召开了全国装配式建筑工作现场会。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陈政高指出,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要充分认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重大意义。一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需要。二是实现建筑现代化的需要。三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需要。四是缩短建设周期的需要。五是可以催生新的产业和相关的服务业。陈政高要求,要重点抓好7项工作,努力实现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突破。一是全面落实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二是全面形成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要加快形成一整套装配式建筑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三大结构体系的技术规程。三是加大基础产业建设力度。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周边区域发展情况,加快培育能够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链重点企业。四是要建设新型的职工队伍。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到施工组装,对过去的建造方式是根本性的改变,要从设计开始,从工厂生产抓起,从现场组装抓起,打造新型的职工队伍。五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地要落实好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在财政、金融、税收、规划、土地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和措施,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装配式建筑。六是推动建筑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适应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在勘察设计、部品部件生产、工程造价、招标投标、施工组织、质量监管等方面推进管理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实现工程设计、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及采购的统一管理和深度融合。七是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发展装配式建筑中要有所作为。发展装配式建筑责任重大,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雷厉风行,坚韧不拔,把改写建筑历史、影响建筑历史的装配式建筑抓起来、抓到底。这为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绘出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来源:中国建筑企业管理协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