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2017年增长目标为6.5%,基建投资增速将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整体规模预计在16万亿元左右。
2017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在“三期叠加”大背景下,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全年GDP增速6.7%。结构上看,新常态下重塑新的增长模式和经济结构效果有所显现,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趋于优化: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贡献率持续增加,全年已达到51.63%;需求结构中,投资占比不断增加,消费和出口占比有所下降。
根据“权威人士”表态,“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就能过去的。‘退一步’为了‘进两步’。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那里去。”随着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大水漫灌式政策刺激大概率不会重现,国内宏观经济增速短期难有脉冲式回升,而是中长期呈现“稳”的状态。
另一方面,2016年中国经济全年GDP6.7%的增长,为近年来最低水平,宏观经济持续面临下行探底压力。国家对于产能过剩领域的高压态势不减;内有有效需求不足、外有局势变化不定,制造业短期内无明显回暖迹象。
由于房地产投资仍难以显著回升,2017年国内需求仍面临较大下降压力,而全球多数经济体复苏缓慢也制约外需,加上金融行业在今年高基数影响下也会放缓,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适当小幅下调经济增长目标可能更为合理。这意味着经济工作目标虽然可能小幅下调,预计2017年增长目标为6.5%。
考虑到“十三五”规划目标2020年GDP 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保增长依然是一项“硬约束”,2017年,中国政府将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基本思路,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培育消费新热点,中国经济仍将呈现企稳态势。基建投资、PPP、新型城镇化作为政府拉动投资最有效的手段,今年将会迎来发展机会。新常态下,中长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短期经济保增长并举,积极财政政策、宽松货币政策将延续。
1.增长趋势:经济增速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前进。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入世红利正逐渐减退。在全球经济遭遇金融的冲击后,中国经济也走到了十字路口: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下降,经济面临着较长时期的结构调整压力。但由于中国存在制度改革、税费减免、自贸区经验推广等上行空间,2017中国经济增速将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前进。
而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基数大、弹性足、成效快的特点,或是当下政府拉动经济最有效的手段。预计保增长仍是政府的“硬约束”目标之一,明年出口或仍将下行、国内消费趋于平稳,政府大概率会加大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通过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此对冲出口下行和消费疲软的负面影响,并驱动宏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2.政策导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坚持经济稳中求进,强调改革创新。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7年政府将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经济目标是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调控政策取向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准财政刺激手段有望加码(包括地方债臵换、城投债发行、财政贴息支持的专项建设债券、财政发起的PPP 融资基金支持等)以及PPP 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有望为基建投资提供增量资金。财政政策更强调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但将加大对基础设施、民生工程、棚户区改造等大型项目的投资支持。新型城镇规划与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政策重点更加偏向PPP(主要是传统市政和交通)、新型基建(包括海绵城市与地下综合管廊)等新增长点;货币政策则强调稳健、适中。
此外,中国将加速推动自贸区实验推广、国企改革、制度改革。2016年下半年国企改革提速明显,亮点在于央企重组提速和出台员工持股试点意见。2016年上半年国企改革不及预期,直到7月份央企合并明显提速,第二批央企改革试点全面铺开,8月又出台开展员工持股试点意见。展望2017,建筑国企改革中加大集团重组、内部资产优化、员工激励制度的完善、公司治理的加强等方面将有较大的运作空间。因此,未来宏观调控政策仍会着眼结构调整,保持平稳,转型、升级而非总量目标将是政策主要指向。
3.主要挑战:“新常态”决定经济增长伴随“增长陷阱”。从外部因素来看,金融危机后经济恢复是一个缓慢、痛苦的过程,全球流动性及其溢出效应会影响外需增长及国内政策选择;从内部因素来看,中国经济在增长方式转型与增速转换中形成“短期阵痛”,制度改革必将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压力,同时受制造业回流欧美因素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中等发达国家收入陷阱”、“流动性陷阱”等各方面不利因素。因此,“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将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