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包方式:EPC工程总承包将横扫市场
2016年住建部发文大力推进EPC工程总承包建设模式,目的在于提升建设质量和效益,控制建设成本。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 Construction)总承包模式带来设计程序的改变、服务意识的改变、服务内容的改变和工作方式的调整。EPC模式要求承包商以提供包括项目管理、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全过程服务,是集成商,其能力体现在通过高效管理,实现对知识和技术的集成与加工,还需要有融资能力。传统的设计阶段分为初步设计、深化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施工、采购脱节,设计变更多。与传统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总承包模式下的设计工作,必须更多地考虑设计的可施工性,将不利的设计变更降低到最少。为了提高设计质量、控制投资费用,要把设备、材料的采购及施工方式纳入设计程序之内,设计要充分为采购和施工服务。这是对传统设计机构与个人在建筑的建设模式方面的重大变革。
国企优势集聚
在新形势下,行业格局将会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国家大政方针和市场环境。中央高层在很多场合提到“要理直气壮地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政府大力推行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融资和建设模式,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从投资热点带动的新兴市场和产业政策的角度来看,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是重大利好,在未来市场中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将得到延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形成一定的优势聚集,对具有相当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适合这类型企业和项目。
民企各显神通
而对于具有体制优势的民营企业来讲,有更多更具活力更富创造力的举动。对于部分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来讲,不抱怨,不气馁,积极寻找自己的突围方式,“资本化”则是最受追捧的一条出路。部分民营设计企业已从业务盈利、资产增值进入到资本收益阶段。无论是出于资产管理、项目投资、IPO、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等资本运作策略,还是出于向工程总承包、EPC、PPP等一体化、全产链服务模式转型需要,资本已成为企业撬动业务及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竞争要素。到目前为止,已在主板上市、在新三板挂牌以及披露招股说明书的民营企业加起来接近100多家,而且还有更大量的正在过程中。通过企业股份制改造,通过对接资本市场,使更多员工成为股东,让员工分享企业增值红利,也是应有之意。
此外,大中型民营企业以组织平台化、事业合伙制整合内外部资源,构建开放、共享、协同、多赢的平台型企业,这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和理念,其核心竞争力是资源整合能力。在此背景下,大多数设计院开始摈弃以前引以为傲的人员规模越大越好的观点,开始轻资产运营,不少大型的民营设计企业已先行先试,比如华汇工程设计集团以集团基础管理平台、项目集成管理平台为平台核心,打造“京东”版的华汇城市建设服务平台。2015年,华汇提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自组织和既有组织混合共生的新型架构,并在项目内公司化、职能内公司化基础上深化公司事业合伙制;2015年CCDI悉地提出CDP即“悉地发展事业合伙人”的概念,以此重新定义平台和团队的关系;厦门合立道基于对分享经济的理解,借助“互联网”和“资本”这两个翅膀,通过合伙人制、组织再造和职能创新、鼓励全员经营、云服务进行企业平台化。共享经济时代的商业逻辑是一类企业做平台,二类企业做产品,三类企业作服务。一二三类并无优劣之分,只是模式不同,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无论是资本化还是平台化,都在重新定义员工与企业的关系,而所谓事业合伙人的理念,更是将员工从打工者地位变成“风险、管理、收益共担”的“准老板”。在这样一种关系之下,建筑师的企业身份和职业定位以及责任、权利、义务都会发展很大的改变。
事务所专精发展
据统计到现在设计事务所总共只有300家出头,在工程设计行业企业总量2万多家中占比很低。虽然数量很少,但其从起步阶段开始就具有改革试验田的功能,对工程设计行业中意义重大。
事务所走专业化路线,人员规模小,专业优势明显,走“专而精”的路线,事务所不凭资质、资源竞争而是靠个人的专业能力和事务所的品牌,设计责任和从业人员的信誉紧密关联,责任主体明确;事务所制度非常适合建筑设计的职业特性,有利于提升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包括市场开拓、服务、管理以及商务、项目实施的执行力等。诸多的明星事务所多年的历练已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特色,也在市场中为事务所树立起了品牌。事务所新资质标准的出台,一名一级注册建筑现即可开设合伙制事务所更是具有标志性意义,可以理解为是从企业资质向个人职业资格管理的转折点,可能理解为从0到1的质变。也将促使更多的“工作室”浮出水面,打响个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