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以及十八大以来深度市场化改革,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工程设计是投资依赖型、市场依赖型、政策环境依赖型行业,每一方面的变化,都会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那么,现在的建筑设计行业生态究竟呈现出一种什么状态?与过去相比哪些方面更直接影响到行业的未来?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生存状态:“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一方面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建设投资方向发生变化,房地产市场转冷、全面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建设,政府大力反腐等导致传统建筑项目大量减少,设计收费难度加大,设计周期延缓,“产能过剩”之下市场竞争白热化,企业收入减少,整体效益下滑。另一方面,“一带一路”、能源、交通、水利、节能环保、新农村建设、工业化建造、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棚户区改造、既有建筑改造、城市更新、城市设计、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城市等新的投资热点层出不穷,再加上政府通过促进市场化改革来提升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激发市场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活力,与行业相关政策重磅出击、多管齐下,行业转轨、企业转型、个人转行,热点纷呈,风光无限。
因此对于行业的现状,有“深冬”说亦有“阳春”说,有说是“最好的时代”也有说是“不好的时代”,也许角度不同观点各异,一言以蔽之:“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像季节转换预报的原理,连续5天日均气温在5度以下,就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冬天,连续三年行业总量下降20%以上,而且在企业经营模式和设计方法等很多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想如果“追认”2014年是建筑设计行业的拐点,应该不会有太多的争议吧?
行业管理:从企业资质趋向个人执业资格
2015年7月,《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对资质审批、招投标管理等逐步实行市场化改革。提出“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两年来,在这个方向上有不少重大突破。《工程设计资质标准》(征求意见稿)取消了40%的专业资质, 2016年底又提出要取消装饰、园林、智能、幕墙、消防等8个专项资质,还出台了《关于促进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率先出台了《工程设计事务所资质标准》,减少了其中合伙制事务所中注册人员的数量,最大的突破在于一名一级注册建筑师即可开设合伙制建筑设计事务所,将个人责任与企业责任合二为一。
管理部门通过“注册建筑师负责制”等扩大其执业范围强化其职业责任,通过“五方质量终身责任制”“注册建筑师负责制”“四库一平台”“一名一级注册建筑师独立执业”等加强诚信管理政策等应该可以看出明确的从企业管理走向个人执业管理的趋势和动向。
建造方式:绿色建筑工业化BIM等引发革命
当下对建筑绿色、节能、环保、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要求越来越高,上升到政治高度,成为基本国策,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意识也被迫水涨船高。《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八字建筑方针,将“绿色”纳入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3年1月,国务院转发了发改委和住建部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树立全寿命周期理念,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标准规范、规划设计、技术推广、建设运营和产业支撑等方面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建筑师从设计策略到设计理念、设计原则以及设计手法、材料设备选择应用等都会有不同的思路和方式。
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将成为全国主流的建设模式。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建造对建筑设计理念、形式、方法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将原来产业链下游的工作提升到设计环节考虑和体现,设计将与制作、生产、施工、安装、材料等下游产业密切互动,设计标准化与多样化相结合,构配件设计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做到系列化、通用化,装配式结构,工厂化预制。这一场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于设计机构设计专业人员的冲击不亚于8级地震。
而BIM技术的推广应用也是改变着设计师的传统设计思维和工作模式,从二维到三维,从单专业到多专业,从设计到建设和运维全过程,对建筑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建筑设计业务的开拓提供了新的机会,让建筑师有更多机会面对市场和需求,可以更直观全面地为业主提供解决方案,从而介入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建筑师本身具备很强的项目管理能力和专业之间协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