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最为快速多变的,很多人看到的大都是巨头在风涛海浪中成功的故事,但很多人却没看到这些巨头在发展的过程中踩着的尸骨,其实在个人电脑PC发展后,那些没有电脑知识,只凭传统工作方式的人去领失业金去了;在PC时代转向网络时代后,王安电脑,DEC等传统的巨头轰然倒塌;在网络时代转向互联网时代,NOKIA诺基亚、Motorola摩托罗拉等遭受了重创,前者断臂求生,后者出卖求存。
建筑业作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自然没有信息产业这么迅速,但说法已经从以往的“建筑服务”转为了“建筑工业”,建筑业从原来营业税时代的服务业范畴变成了现在属于增值税时代的工业范畴。
逐渐闲下来的“包工头”
阿宝是某房建企业的包工头,这段时间一直都很休闲,几个月一下来,人显得心宽体胖了许多,熟人见到他,以前是招呼都没时间打,但现在,他是一见到熟人就拉家常,白天到处晃荡,晚上则四处找人打麻将;用他的话说,前些年是拿命拼钱,赚了个千把万,房子有好几套,够这辈子花了。
阿宝表面上是这样说说的。阿宝这种人,半辈子下来,其实已经劳碌惯了,一下子闲了下来,看起来心宽体胖心里实则不自在,这看他的面色就知道。这些年来他的活越来越少,房屋建筑这个行业,房地产的老板已经成精了,套进去做,不是亏钱就是垫钱,对于前几年的好光景,他觉得变化太快,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资料越来越多,对于像他这样50多岁年纪的人来说,烦的不是干活,烦的其实是杂七杂八的资料,他是典型的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迫于时代的压力,他一时竟然对自己的后半生迷茫了起来。
阿青则是另外一种包工头,他的干活,是圈内人士都竖拇指称赞的,很多上层老板,只要把活交给他,都觉得非常的放心。因此,有些私人老板要搞建筑,就指名道姓地要他做,他没资质,私人老板还给他找个壳,让他方便地走账,这些年,他因为老实,没有走传统包工头的偷工减料策略,赚是赚了一些,但却是良心钱,并没有多少。让他闷头一棍的是,2016年5月1日后,国家出台了建筑业“营改增”大政策,本来他的很多费用,都是可以通过开材料发票,劳务发票等方式走出来的,但“营改增”以后,企业都为规避风险,建筑企业财务及纳税核算管理需要满足合同流、货物(服务)流、资金流和发票流“四流合一”,否则可能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不但不能抵扣进项税,还可能受到处罚。而挂靠经营模式由于资质共享,导致“四流”不一致,增值税抵扣环节没有形成闭环,进项无法抵扣。这个问题让他很挠头,也觉得已经没法子可做,因此,这段时间,他也在忙着清账,把5月1日前的工程先做完,5月1日后的工程,则是能不接就不接,按他的说法是,干得最累,活得最苦,地位最低。现在搞不好还有犯罪的风险,准备洗手不干!
其实,像阿宝、阿青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只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以前被别人标榜为成功人士的他们,现在的处境有点骑虎难下。
危机:多数建筑企业不得不被迫转型
中国建筑业的发展虽然磕磕碰碰,整体大环境让大家虽然觉得雾霾很严重,但多数的企业也已形成了抗体,在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野蛮生长,其中,特别是联营经营、股权改制、自营模式等企业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得到了快速发展。
早期的很多民营企业,因为资源有限,因为招投标的需要,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企业的资质升级和企业的融资上。在资质升级这一块,这些企业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最后结果也不错,和一些有实力的包工头联合在一起,名字好听的叫联营,土方说法叫挂靠,这些企业,在市场资源比较充足的前些年,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有些企业甚至总部只有几十人,产值规模也达到了几十亿的水平,总部人均产值几乎上亿,创造了中国奇迹。
因为这些企业,原来挂着建筑业企业的名,做着税务局和银行的差事,现在国家完善了税务链条,上马诚信系统,估计今后还会和社保系统联网,国家的资质等级未来可能会随着企业人员的变化动态变化。他们靠着原有的模式继续走老路,估计会越来越困难,而这些企业一旦入手搞自己并不熟悉的建筑生产,估计不是找死,就是等死。
越来越贵的农民工
农民工是中国建筑业发展过程中的特色,百万农民工进城,支撑着每个城市的建筑工地。
中国的建筑业机械化、自动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一直比较低,我个人觉得这和中国农民工便宜是密不可分的,这些在城市干活的农民工,一不用社保、二不用周六周日,经过多年的熏陶,他们有很多比机器还听话,还好使。虽然国家多年来一直都呼吁推动农民工转型产业工人、建筑工业化,但却不怎么好使,很多人把工业化推进慢的原因定义为牵涉方面多、标准不齐全、建筑方式不适应中国等特殊因素。
工业化推进慢不是因为不好,而是因为相比农民工的作业方式还是太贵,但另外一方面,农民工自己如果不主动上岸学习,还是打游击战为主,估计新一轮的建筑发展,他们会提前回家种田。部分觉悟较高的,才可能转换为产业工人,继续留在城市生活。
谁会在本轮建筑业转型发展中出局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爆发的建筑市场,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增长最快、增量最大时期。在高速发展的建筑市场上,建筑企业的能力更多的体现在行动力上,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即使很多的企业在经营和生产方式上都显得很原始,但在那个年代,能赚到钱也是很正常的。
建筑市场也是个混沌的市场,早年很流行“关系竞争力”,很多人利用亲戚朋友等关系,或是利用利益均沾等方式,成功的垄断了部分市场,这种现象现在还是很流行地存在着。
而依靠人才培养、业态创新、管理提升、技术工艺进步等途径成功打造的建筑业企业,目前却还都寥寥无几。根据2015年中国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
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建筑业企业80911个,比上年减少230个,降幅为0.3%(表)。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业企业6789个,比上年减少68个,占建筑业企业总数的8.4%,比上年下降了0.06个百分点。
表:2006-2015年建筑业企业数量及增速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在2006-2015年的接近10年间,我国建筑企业虽数量有所减少,但减少的数量根本无法和制造业相比。
建筑业大环境的转型发展,对很多企业和很多人都是机会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斗胆预测:纯劳务的辅助人员、观念陈旧的包工头、税务局和银行结构的建筑企业,不重视人才培养、吃老本的高资质企业等等,都有可能在这一轮的“大洗牌”过程中,被浪拍上岸。
而我们也在此乐观预测,加强知识型人才培养、加大建筑工业化研究、率先启动BIM项目管理等先知先觉的企业,将会在新一轮的洗牌中破茧而出。破茧亦或出局,或许也就存在于老板决策的一瞬间。(来源:证书挂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