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以来,装配式这一建造方式成为国家政策文件中的高频词。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去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的目标,并指出要“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又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推动装配式建筑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列入今年住房城乡建设部的重点工作。可见,国家对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决心和信心之大。还有人预见装配式建筑会迎来爆发性增长。
盘点全国各地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冷热不均是现状。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发展速度较快,有些地方则并非一帆风顺。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人士对于装配式建筑有着道不尽的苦水。他对记者说:“配套政策不到位,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建成的住宅因价格高和地缘问题无人问津,造成后续项目停滞,企业举步维艰。”
政策不能喊“口号”落地是关键
对各地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后,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标准院”)将这些城市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上海、北京、深圳等发展较快的中心城市。第二类是沈阳、合肥、长沙、济南等发展迅猛的二线城市。第三类是武汉、福州、厦门、郑州、石家庄、西安、成都、重庆等起步相对较晚的城市。
标准院副总工程师肖明介绍:“第一类城市也是我们国家最早实施建筑产业化的地区。这些城市房价高、环境保护要求高、建筑业转型升级压力比较大,政府在一定范围内的建设项目中强制推行装配式建筑技术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实施项目包括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和部分商品住宅,并有一定的面积比例要求。由于从开发、设计、加工、施工到政府的监管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技术和管理体系,技术体系成熟、人才储备足、支撑企业多,整体发展得比较好。第二类城市政策力度大、技术体系相对比较成熟,也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对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增量比较敏感,项目主要集中在政府投资的保障房中,目前正在探索在商品住宅中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第三类城市,根据国家政策出台了地方扶植政策,但起步相对晚、规模不是很大,目前还处于试点和示范阶段。”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政策是关键,尤其是地方政策。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中森”)装配式技术总监李新华认为,上海装配式建筑之所以发展快离不开政府坚定的决心和政策支持。他说:“上海市政府对于装配式的要求,在土地出让阶段就要写在合同里,开发商必须落实。从前两、三年的实践看,没有出现后期没有落实的情况。今年,上海又提高了目标,要求所有项目规模大于5000平方米的新建建筑,不论民建、工建,都必须装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