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建筑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个月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不难看出,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正在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原因何在?众所周知,我国建筑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但另一方面,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质量不可控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政府及百姓的需求。
装配式建筑采用系统化设计、模块化拆分、工厂制造、现场装配的方式建造房屋,能更好地实现建造质量、施工工期、人工用量和成本方面的控制。由于施工技术手段的改变,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建造方式下的人工作业误差、保证建筑质量,减少现场施工产生的能耗和污染,还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无疑是解决当下产业转型、提质增效、“用工荒”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也符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
从全国来看,装配式建筑的推进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此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就将“推动装配式建筑取得突破性进展”列为今年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
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出台了专门的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不少地方更是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越多越多的市场主体开始加入到装配式建筑的建设大军中。在各方共同推动下,2015年全国新开工的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3500万平方米~4500万平方米,近3年新建预制构件厂数量达到100个左右。
然而,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目前装配式建筑的市场占有率不到1%,对于30%的差距来说,既意味着机遇,又充满了挑战。当下,尽管《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等业内重要标准已经施行,但针对装配式建筑乃至建筑产业化详细、系统的政策制度研究、制定仍然有很大空白,以全产业链为基础的政策、法规等仍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下一步,要真正加速推进装配式建筑,政府应营造完善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体系,使之与当下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相协调,培育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一方面,要在建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安装及验收、监管维护等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还要研究出台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发展规划和导则,制订相关实施细则,落实各项激励措施和保障措施,逐步引导更多企业进入装配式建筑市场,形成可持续的市场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