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之后,中国决策者开始重启顶层设计,为城市发展规划方向。
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配套文件21日公布。这份涵盖规划、建设、管理等城市发展各个方面的文件,被业内视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指导“路线图”。
为何37年后出台这样一份“路线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徐泽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一方面,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实实在在地进入了城市主导阶段。城市发展被视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决策层也对此前过分强调“速度快”“规模大”的城市发展模式进行了反思,进而对未来更重质量的发展指出方向和目标。
中央出台的文件也直言,目前中国城市存在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文件中的措施是针对问题来的,“可以说近年来,中国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文件基本都提出了解决思路和解决方向”,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法务部主任康俊亮对中新社记者说。
根据这一顶层设计,中新社记者梳理发现,未来中国城市发展或将会出现四个重大变化。
封闭小区逐渐开放
此番出台的文件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康俊亮指出,近几年中国新建的小区很多都是一个个封闭式的空间,小区内部道路仅供业主使用,变成一块“围起来”的地方。“人为把城市切割一个个方格子”,必然会让很多地方交通拥堵的状况加剧。如果把方格子打开,那么互联互通之后,道路交通就变成一个网,能大大减轻拥堵。
大院、郊区大盘等占地面积广的小区封闭起来会影响路网密度和交通,一个个封闭小区也会出现“孤岛化”倾向,缺失街道文化。“在欧美等国家,街道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增加人与人的交流,减少城市衰败带来的负面问题。”徐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