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范日常工作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打破层层汇报的多级管理,实现监管层与一线管理者直接信息沟通的扁平化监管。
一是突出“认证”和“留痕”,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管理。工程管理人员是否到岗履职是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督促提高项目经理、监理等重要人员在一线的出勤率,所有施工现场都可实施指纹签到等方式予以认证。一线管理者通过手持式数据终端,将信息实时上传中心服务器,形成工程管理一线到监管者的信息快速通道。
二是优化管理模式和机制,加强重要环节管理。工程建设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针对事关工程质量、安全的重点环节,设置了一批特殊功能及时提醒有关人员履责。如对图纸审查过程中发现的违反“技术强条”内容,系统将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自动提示,大大提高了质量巡查的针对性。再如工程配套费收取,系统通过与规划、施工、竣工等各个环节挂钩和自动对比,使收费的折扣率、政策性减免等一目了然。系统还能够对企业一个时期的中标情况进行梳理,为纪检及相关部门提供工作线索。
三是强化公开、公平、公正,加强现场执法监督。通过技术性、程序性手段,进一步加强对工程建设监督人员的监督,明确执法责任,规范执法行为,有效管理自由裁量权,真正做到公正执法,彻底消除因监管不力而产生的管理真空。在系统中,所有的重要节点都设置了办理、审核、批准等环节,从制度上保证了相互监督、相互印证,形成了多维的动态透明监督机制。在大集中模式下,相关数据集中于中心服务器,且数据具有不可逆性,有效避免了人情执法、事后作假等现象。实行监督事项明细和清单制,克服了漏项、漏检行为的发生,避免“选择性”执法。
基于互联网打通管理壁垒实现行业信息共享
信息孤岛、部门信息流通不通畅,是以往行业统一管理的严重壁垒。本系统依托互联网,建立了开放的网络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行业信息共享的两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