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我国建筑市场风云变幻。一方面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建筑业总产值持续下滑;另一方面,PPP模式、BIM、一带一路等不断地给建筑市场带来新的冲击。特别是PPP模式日益被提上新的高度,作为PPP市场参与主体之一的建筑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原有的建筑市场中,建筑企业只需负责建筑施工环节,而新的PPP模式下,建筑企业作为社会资本方参与PPP项目,将主导投资项目的规划设计、投融资、施工建设、运营养护或移交等全链条的服务,要求建筑企业具有全链条资源整合能力。
当前城镇化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非常大,但大多数地方政府都面临较大债务压力,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就是采用PPP模式,因此在引进社会资本时,社会资本的融资能力是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所以,建筑企业想要参与到PPP项目,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融资问题。
PPP项目融资特点
建筑企业作为社会资本方参与PPP项目,在融资方面有以下特点:
第一,项目合作周期长,风险大。PPP所涵盖的BOT、ROT、TOT等合作方式,运营期限一般为20到30年时间。今年6月25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示范工作的通知》(财金[2015]57号),明确规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期限原则上不低于10年。而此前建筑企业参与的项目,一般周期在3到5年时间。PPP模式下,合作周期明显变长,从投资角度来讲,漫长的合作周期,充满不确定性。周期越长,风险越大,随之产生的现金流压力也越大。
第二,在PPP模式中,基本上是由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方组成的项目公司与政府签订特许经营合同,由项目公司负责融资、建设及运营。在BT模式下,融资主体是政府,主要依靠政府信用、政府财政实力去融资,而采用PPP模式,融资主体转移到了项目公司,实际上也是社会资本方身上,对社会资本方的融资能力有很高要求。
第三,PPP项目融资难,还体现在要求资金体量较大,少则几个亿,多则几十亿、上百亿。截至9月底,财政部共公布逾230个PPP示范项目,投资总额近84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