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建筑企业有不利之处,但应该看到相比于小企业还拥有更多的有利之处。一年采购100万吨钢筋(大企业)总比采购1000吨钢筋(包工头)要便宜,100亿的资金运作总比10个亿的资金运作成本要低、效率要高。很多大型建企的企业家将自己的短处不断放大看,却没有能力创新,将自己有利的一面如规模经济效益,有效发挥出来。企业家的责任是通过创新,克服企业短处,发挥企业的优势,中国建筑业长期规模不经济是不应该的。
从国际上看,建筑业早已呈现规模经济的基本规律,这样就形成了大企业数量很少,专业分包众多的良性产业生态,日本、欧美无不如此。
从国内各个产业横向比较看,随着管理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无论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规模经济已成为普遍规律,中餐业过去认为最不可能规模化经营的行业,现在已经到了没有规模就不能生存的地步,大型连锁品牌已有很多成功案例。
只要中国建筑业还处在规模不经济状态,就说明整个行业创新能力还太差,企业家还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建筑企业家应该为此感到羞耻。如上图所示,中国建筑业耗用了全球森林砍伐量的50%以上,全球水泥的60%,产生了48%的城市固体垃圾,我们还在高消耗、高排放地粗放发展产业,是对子孙后代、对地球、对全人类的犯罪。
建筑企业家必须清醒意识到一点:中国建筑业只要不改变规模不经济的现状,产能过剩问题就不可能解决,恶性压价竞争就不可能避免。而这一问题解决的第一责任人一定是企业自身,一定是企业家自己,等待政府政策无疑是瞎子等天亮。天助自助者,市场环境的改善首先依赖于自己的努力。.
行业利润低下的第二种表象是产业链分割不合理。企业和协会抱怨现在施工企业差不多沦落为“来料加工”了,被业主、设计方拿去的利润过多,却承担了建造过程的大多工作和风险,希望政府来改变这种分配体制。
这种牢骚对行业发展完全无益,又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这种分配体制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政府并无能力调整(主要是市场在起作用),我们若再坐等这样的机会,会贻误行业发展良机。
产业链的整合和扩展是企业职能,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政府只要没有搞禁入、搞行政垄断,就是市场的事,是企业自己的事。建筑业的上游产业投资开发、设计只要不是类似石油、电子、通讯行业一样的行政垄断产业,我们提的问题就不存在。事实上恰是很多建筑企业将有限资金大量抽血,投向房地产业是建筑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不用协会呼吁、政府安排,企业只要有能力,自会争着向上游瓜分利润。
从近年的行业政策看,倒是建筑业行政壁垒越来越高,与国际、国内经济潮流反动,与WTO原则相违背。最新的特级施工企业资质管理标准之高是国际上行业管理独一无二的,这种产业政策对行业发展是利是弊?笔者认为坏处更多。
会不会形成食利阶层?仅凭高资质收取挂靠费,可以不思进取?当前挂靠盛行,愈演愈烈,“税务局”型企业集团众多,难道不是高资质门槛的一种副产品吗?
企业家只钻营于提升资质,却不热衷于提升品牌、质量、成本的竞争力,难道不是对企业进步、行业发展的一种伤害吗?
现阶段的建筑业向上游发展,向上游要利润,不是如何调整体制的问题,而是企业有没有能力、战略上合不合适的问题。
现实是我们建筑企业建造阶段的管理尚千疮百孔,无论是质量、安全、成本,还是品牌战略、资金能力都还问题多多,何以向上游扩展,何以瓜分产业链更多利润。
研究表明:当前建筑企业项目管理的利润空间应有10%(从2%提升到12%)以上的空间可以挖掘。当前各大建筑企业“项目承包制”的比例越来越高,并不充足的资金投向房地产、等其他行业,每个特级企业都想投资建个豪华酒店,而投入信息化、技术研发和人才资源建设的资金却少得可怜,科技贡献率是最低的行业之一,比农业还低很多。产业链中建造施工阶段的事未能做好,却大谈向上游整合、瓜分上游产业的利润,完全缺乏产业基础。这方面想的过多、做的过多,反而伤害了建筑主业。
从以上分析可知,建筑业长久未能从低利润恶性竞争中的环境脱离出来,是长期的计划经济思维害了我们,是对关系生产力极度迷恋的价值观害了我们,是我们长期关注外部,不注重内功修炼的经营理念害了我们。
是到了我们自己来解放自己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