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买资质跟买白菜一样”
贡山项目只是广州绿网和记者此次全国调查中的一例。广州绿网的工作人员通过网络检索发现,《贡山县迪麻洛年产6万吨高氯酸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中,所写环评单位为河南蓝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联系方式却为云南昆明的固定电话号码。
在进一步的检索中,广州绿网发现该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地址,均指向昆明翊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而该公司在上述贡山项目环评公示时,并无相应环评资质。不仅如此,同样的联系电话、联系地址和联系人,变换着多家拥有环评资质单位的名义,开展环评项目。
广州绿网怀疑,项目环评单位涉嫌资质挂靠。“根据检索的结果,使用同样联系方式的昆明公司,挂靠了多家环评机构资质开展业务。”广州绿网负责人向春解释。
广州绿网和记者用上述方法,检索了四川、江苏、河南、黑龙江、广西、广东、山东、浙江、北京、河北等10个省份全部环评机构的项目,发现有23%的环评机构涉嫌资质挂靠或被盗用。其中,北京市最为严重,共85家环评机构中32家涉嫌资质挂靠或被盗用,达37.6%。江苏省次之,为32%。这些资质多被借给宁夏、云南等偏远省份。
其中不乏部属环评单位。广州绿网发现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中环联(北京)环境保护有限公司两家部属环评单位,涉嫌将资质分别出借给福建、贵州的公司使用。广州绿网于2015年8月10日将上述情况向环保部进行了举报。
实际上,环保部早已对环评机构的违法行为采取了严厉措施。仅2015年上半年,环保部对存在各类问题的63家建设项目环评机构做出了取消资质、缩减评价范围等相应处理。对现有环评机构资质条件进行清理,30家机构被取消或注销资质。
然而,尽管受访的业内人士均认可挂靠现象具有普遍性,但却表示很难找到确凿的证据证明环评报告完全由无资质的环评机构负责编写,并违法使用了资质单位的环评资质。
“通过公示的环评机构联系方式检索挂靠,其中虽不能排除误判和遗漏的可能性,不过却是目前非官方力量唯一可能的调查环评机构资质挂靠的方法了。”向春表示。
为了验证结果,记者致电上述检索中涉嫌挂靠的8家环评机构,其中有5家表示可以挂靠合作。“我们甲级单位平台高,找我们合作的人也比较多,如果想合作的话都没有问题。”北京一家拥有资质的环评机构的经理答复。
另有两家因其他原因无法合作。其中一位山东的环评机构经理给记者“支招”,建议采用“分公司”的形式进行挂靠合作。只有一家公司明确拒绝,其接电话的工作人员称:“我们是国有单位,你们这么做是违法的。”
与此同时,记者采访了11位环评业内人士,包括环评机构负责人和一线环评师、借用资质的无资质公司负责人,以及负责组织专家评审会的官员。
张磊是一家无资质公司老板。在他的微信群里,还有专门寻找“资质合作”的“业务员”。“经常有人在群里推销资质,甚至还有业务员登门推销,买一个资质就跟买白菜一样简单。”张磊表示,环评机构资质买卖已经形成了“地下市场”。
张磊亦靠租借来的资质去做环评项目,最多时曾挂靠了二十余家。记者看到,目前张磊办公室的资料柜中存放的环评报告书,分别使用了6家不同的环评机构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