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机构买卖环评资质,这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隐秘市场。
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之于环境,正如同肌肤之于人体,是抵御污染“毒瘤”的第一道防线。
而在云南生态脆弱的怒江上游贡山县,一个年产6万吨高氯酸钾的项目,却有着脆弱的“肌肤”。项目被质疑由无环评资质的机构承担了环评工作。
“县乡两级15位人大代表提案反对项目建设,大量村民通过村委会等渠道表达了反对声音。”云南贡山一位乡级人大代表对记者表示。原定于2015年8月开工的项目,目前已被迫延期。
这是被广州绿网环境保护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广州绿网)盯上的环评项目。最近,这家致力于环评调查的NGO频频发力,炮轰诸多知名机构涉嫌非法出借环评资质。
“没有环评资质的公司,非法借用有资质单位的资质,实际开展环评工作,业内人士一般把这样的情况叫做资质挂靠。”一家乙级资质环评机构的负责人刘跃解释,“环评是你发的,报告书却是他写的。一份数百页的环评报告书,除了附在最前面、加盖公章的资质扫描件由名义上的环评单位提供,其余的均由无资质公司完成。”
贡山项目只是冰山一角。近日,广州绿网和记者对环评机构数量最多的全国10个省份进行调查,共计600家环评机构,有137家涉嫌资质挂靠或被盗用,比例高达23%。
“不少环评机构,就依靠着贩卖前面加盖公章的资质复印页赚钱,使用一次的价钱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刘跃说,“这早已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