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已经影响了多个行业,而“互联网+”招标采购,不仅仅是传统模式的信息化,更是行业一场创新生态的变革。
7月30日,中国招标投标协会主办的中国“互联网+”招标采购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林念修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国资委、国家认监委有关负责人以及世界银行的代表分别做了主旨发言,18位招投标市场主体代表做了主题发言,中国招标投标协会常务副会长任珑主持论坛会议。
行业乱象催生变革
长期以来,作为腐败的一大源头,招投标因乱象频出而备受诟病,围标、串标、陪标已成招投标行业最严重的问题。业内流传着这样的话:“无标不串,不串不成标。”我国招标投标制度实行30多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市场当中的问题,暗箱操作、操作弄虚的现象屡禁不止。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招投标应运而生,因其节约成本、增加透明度等被寄予厚望,但事实上,行业潜规则的阴影依然存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注册招标代理机构6000余家,每年招标项目超过10万个,有近10万亿元的工程都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进行,其中包括大部分公共设施建设。据中国招标投标协会副秘书长李小林透露,当前我国建设行业电子招投标普及率较高,占到了招投标市场份额的60%。
然而另一组数据显示,我国24个省份中,67%的省份计价软件品牌与招投标软件品牌一致,63%的省份存在捆绑销售情况。另外,一些开发编制招投标系统公司的主要业务收入来自下游软件以及为建筑企业提供围标、串标等咨询服务,以赚取高额利润。建设行业成了违法招投标的重灾区,形成了以招标为龙头的严重腐败利益链。
同时,电子招投标存在顶层设计上的缺陷,无论是各大电子招投标交易服务平台之间、还是与监管平台之间、抑或是各地区各行业交易服务体系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息孤岛、“狗比人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政策推动电子招投标发展
针对电子化招标投标发展不均衡、信息不共享、体制机制不适应、安全保障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着力推进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电子招标投标深入发展。
2011年《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明确,“国家鼓励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电子招标投标”。2013年,《电子招投标办法》在我国开始实施,这对系统架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交易安全以及监督管理等作了全面规定,为电子招标投标活动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而近期颁布的“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则为招投标信息透明做出了具体部署。7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按照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大力推广电子招标投标。7月8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商务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开展国家电子招标投标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国家电子招标投标试点工作。
林念修在论坛上指出,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创新,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正在发展深刻变革,顺应“互联网+”产业融合创新的新趋势,推进“互联网+”招标采购,大力发展电子招标投标及其信息一体化共享体系,对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提高经济效益、推进体制改革乃至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此次论坛的最大意义就是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平台的信息共享体系,打破滋生贪腐的信息黑箱和孤岛状态,营造真正意义上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任珑表示。
电子招投标系统网络受期待
对于如何推进“互联网+”招标采购?林念修指出,国家发改委将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密切协作,以市场化和标准化为路径,以健全的法规政策为支撑,着力加强市场信息和信用公开共享,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互联网+”招标采购深度融合。争取到2018年,架构形成全国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电子招标投标系统网络,依法必须招标项目基本实现全流程在线交易、信息公开和动态监督,为规范发展招标投标市场,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助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
“互联网+”招标采购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什么地方?对此,国家发改委法规司副处长赵成峰表示,在行业发展方面,推动从传统纸质投标向招标采购全程电子化、信息化的转变,实现绿色招标采购。同时,统一流程和标准操作也能够带动行业转型升级。在监管创新方面,从传统的现场监管向电子化的动态监管,探索创新大数据监管模式。在行业自律方面,电子招标采购全过程公开透明。信用共享、实时协同监控,能够推动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和净化,有助于构筑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行业自律机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司长李亢也表示,实施“互联网+”行动,大力推广电子招标投标,是打造阳光招标采购平台,促进招投标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无障碍”将成为市场主体和政府大力运用电子招标投标的主要创新驱动力,也是“互联网+”招标采购融合发展初期的基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