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界特评第二期】
4月3日,左右家私宿州工业园开工奠基仪式在中国宿州·深圳家居产业园举行。左右家私总投资5亿元的这个项目背后,目标直指“五年内年销售收入百亿”的目标。
宿州工业园承接的不只是左右家私一家的宏伟蓝图,在宿州政府的畅想中,这个总投资将达580亿元的家居产业园,未来将承接越来越多类似左右家私这样的企业,将为当地带来年税收108亿元的增量,吸纳就业30万人。
也不只有宿州,香港金马凯旋集团日前斥资268亿元打造了郑州金马凯旋家居CBD,就是为了承接沿海家居产业转移,目标也直指千亿元产值大关。而类似的情况在其他的中西部省市也频频出现。
其实,对于家居行业来说,产业转移这个词其实并不新鲜。早在2007年,这个浪潮就已经席卷了广东顺德、佛山等地。不过,当时在这批浪潮中纷涌而动的企业们很多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以至于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产业转移这个词淡出了行业的视野。
为什么现在产业转移又成为了这个行业的热点话题?
在笔者看来,这与当前整个国家层面的改革的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当前的政府工作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中国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动力,而推动沿海向内地梯度发展也是这届政府经济工作中的重心,产业转移无疑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就明确表示,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重要陆路交通干线,培育新的经济支撑带。着力推进整个中西部地区的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转移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笔者看来,本届政府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也将为家居产业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更确定的机会。
这也与数年之前,家居企业迫于经营环境压力的“被动转移”,有着本质的不同。
当年的“被动转移”遭遇到“水土不服”曾是一个普遍现象。一方面是企业选择转移过于急促和盲目,另一方面则是地方政府在唯GDP论的政绩压力下“过于热情”。虽然中西部地区存在着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但其他方面的“隐性成本”上升,则让很多企业措手不及。
比如产业配套不完善导致的物流成本增加;管理难度也会加大等,另外,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科学、长远的规划,盲目地上马家居项目,使得土地违法使用、环境污染、村民扰企等问题频发,让转移的企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而目前,再次历经数年的改革发展,中西部区域的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也相对有所提升,对产业承接对象的态度,更多的能从“双赢”的角度来考虑,而不只是单一当作一个“投资商”。
比如宿州家居产业园方面就强调对家居企业的服务,试图建设集家居生产、创意设计、检测服务、商贸物流、会展营销、教育培训等于一体的新型家居产业园,其中特别重点提出了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配套住宅产业。
在当前,一些共性的问题依然是摆在家居企业面前的现实,土地更加稀缺、人工成本大幅上涨、物流成本增加明显,环境保护更是已经成为了全民关注的话题,这些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使得家居企业“产业转移”的心愿相比几年前更强烈,同时,地方投资环境的改善,让家居企业再次蠢蠢欲动,产业转移的大潮似乎不可逆转。
但笔者认为,越是这样的情况,越是需要各方更加理性的判断。无论是企业还是承接地,都应理性地考量已经出现或将会出现的各种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的是真正从企业战略发展来考虑,不单简单地去考虑账面上显性成本的减少,更应该关注“隐性成本”的支出,而具体而言,需要切实衡量的指标要包括:是否有稳定、公平、透明的政策体系和廉洁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是否有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否有完善的产业链配套;金融的支撑力度是否足够。
对于承接一方的地方政府来说,一些“特质”是必须具备的:有充足的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处于交通枢纽中心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城市前景看好。
当然在这其中,核心的是地方政府部门的高瞻远瞩,就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地方经济发展思路,彻底摒弃唯GDP论的政绩观--能承接就科学规划好承接思路并且落实,条件不符合绝不勉强。毕竟,地方政府自身积极主动是一方面,一个地方经济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更应基于自身客观条件。
让笔者有些担忧的是,当前纷涌而至的家居产业园建设,各地大兴土木的背后,有多少水分?这值得深思。有多少能符合上述条件,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表面上凸显责任感的产业园投资者们是否有足够的诚意去发展产业?
最怕的就是打着“家居产业园”的大旗圈地和套取优惠的政策。如此重复的建设和同质化的竞争,无疑将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
(吴子陌,中装新网特约评论员,家居产业观察家,资深媒体人)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