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大剧院还拥有多个中小型会议厅和小剧场、报告厅、国际会议厅,以及14个市州的分会议厅,剧院、会议中心功能和谐统一。
设计和建设上的优异和合理,是取得良好运营效果的前提。没有高额投资的包袱,而又有着国际最先进的剧院技术,并兼具功能集约化所体现的资源利用效率,“甘肃大剧院建设模式”从源头上为剧院承接高水准的文艺演出和大型会展活动,取得良好的运营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甘肃大剧院开创性地建立了一套合作经营管理模式,开启了“央地”携力推进甘肃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新篇章。
早在甘肃大剧院建设之初,上级主管单位甘肃电力投资集团就把甘肃大剧院运营管理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在系统调研及财务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经过公开招投标,最终选择与目前全球最大的演出和艺术展览供应商及运营商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司合作,并肩对甘肃大剧院进行经营管理。
央地合作的管理方式,使甘肃大剧院开启了以文化、旅游、会展及酒店融合的方式,进行演艺产业全链条建设的“甘肃大剧院运营模式”,为文化建筑建设、管理和运营的模式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甘肃大剧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柱介绍剧院运营情况
运营两年来,甘肃大剧院坚持奉行“让高雅艺术走进大剧院,让老百姓走进大剧院”的宗旨,坚持“零赠票、低票价”的经营理念,先后组织实施新春演出季、艺术节、金秋演出季等七个演出季项目,先后组织及引进128个剧目共计210场演出。累计接待观众25.2万人次,平均上座率达到80%左右。
同时,甘肃大剧院充分发挥其公益属性,成立艺术培训机构、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推进艺术普及教育。两年来,累计售出100元以下的惠民票2.65万张,先后邀请弱势群体代表近3.1万人(包括公益演出)免费走进剧院观看演出,组织艺术普及教育活动10余场,活动人员超过1万余人次。
两年的运行实践表明,央地合作的“甘肃大剧院运营模式”既克服了委托管理纯商业化运作的弊端,又确保了甘肃大剧院公益性项目的自然属性与文化艺术产业商业属性的体现;既有利于发挥“甘肃电投”政府投资主体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优越性,又能充分发挥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丰富的演出院线资源和成熟的管理经验;既保证了甘肃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的整合发挥和优质文化品牌的再开发再包装,同时又实现了“中演院线”演出资源与甘肃文化资源的良性互动和交流融合,有助于培养和开发甘肃大剧院自创的文化作品,主打“自创牌”。
李长春在考察甘肃大剧院时,对剧院的建设水平及运营探索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甘肃大剧院是一座集政务活动与艺术活动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兼顾会议及演出功能,在运营上采用企业化运作、政府给予财政补贴的模式,是一种机制创新。”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克宁
与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广州大剧院等国内一线城市的剧院同步登上“中国十大剧院”奖台,用中国剧院建设与运营状况调查暨“中国十大剧院”评价活动指导单位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常会副会长朱克宁的话说,是“实至名归”;而建设与运营四年多来的辉煌成就,是“甘肃大剧院模式”的成功,活动的另一家指导单位,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总经济师王本明说,“甘肃大剧院模式”应该好好总结和推广,并在剧院调查活动最终成果《中国剧院建设与运营调查报告》中浓墨重彩地体现。
而甘肃剧院联盟的成立,将是开启“甘肃大剧院发展模式”的契机,甘肃大剧院将联合省内各市(州)剧院,充分整合各演出行业及团体的优势资源,推动实现文化产品的“市州共享”和“抱团发展”,打造集约化产业链条。
甘肃大剧院还将积极倡导设立“剧院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开设“儿童艺术周”,打造艺术大讲堂,潜移默化地让百姓形成一种崇尚艺术、走近艺术的文化消费习惯。
“民族文化复兴不应该仅仅只是政府的事,更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甘肃大剧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柱说。
进一步完善“甘肃大剧院模式”,为相关机构、从业者提供借鉴,以此不断提高我国剧院建设与运营水平,这是甘肃大剧院推动文化复兴,助力“中国梦”的文化自觉,也是其立足西部、走向世界的发展目标的实现保证,必将推动甘肃省乃至西部地区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