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 要闻 > 行业要闻 > 正文
向中国大剧院建设者致敬————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剧院建设与运营高峰论坛侧记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陈小列  时间:2013-10-22 13:28:11   [报告错误]  [收藏]  [打印]
  核心提示:10月12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剧院建设与运营高峰论坛”在山东省会大剧院拉开盛大帷幕,这是在向中国大剧院所有搭台者们致意!

  十四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当时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利用舞台宣传人文精神,被称之为最早的文明戏。当近代最古老的剧院出现时,人们还没来得及记住这些设计者和建设者的名字。

  搭建高层次、高水准对话平台

  6个世纪过去了,在东方,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为中国剧院的设计者、建设者、管理者搭起了展现风采的舞台。10月12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剧院建设与运营高峰论坛”在山东省会大剧院拉开盛大帷幕,这是在向中国大剧院所有搭台者们致意!我国首次针对剧院建设和运行搭建的高层次、高水准对话平台,就这样在我国剧院建设史上产生了里程碑的意义。

  作为城市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大剧院等公共文化场馆近年来为公众奉献了一大批精神食粮。据了解,我国每年新建剧院有近20座,每年投入使用的超过10座。但在繁荣文化、荟萃文明的同时,剧院建设和运营也亟待解决一些问题。主办方举办此次论坛,就是为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大剧院建设和运营提供更多与国际接轨的有益探索。

  受文化部副部长杨志新委托,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长张永新出席论坛并表示,借助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开幕检验我国剧院建设成果很有意义。这不仅是中国艺术节的创新,也是本届艺术节不可分割的重要活动。他认为,过去几年,一批一流的建筑家、一流的管理家,参与了文化设施建设、管理、运行,促进了一流文化设施的建成,为文化精神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希望进一步激发各界为文化设施建设出谋划策,推动大剧院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据本报记者了解,我国剧院建设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国内剧院(演艺)建筑建设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建成了北京天桥、广州星海音乐厅等剧院。第二个时期是1990年到1999年。代表作有上海大剧院,这一时期,翻开了现代化剧院建设的新篇章。第三个时期是2000年到2009年。由于我国未能掌握剧院建设的核心技术,剧院质量良莠不齐。第四个时期是2010年到今天。以广州大剧院、甘肃大剧院为代表,我国剧院建设在建筑艺术、建筑声学等方面达到了新高度。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剧院建设百花齐放的时期。

  针对我国剧院建设这段令人难忘的发展历程,我国剧院建设重大项目的指挥者、主要见证人,中孚泰文化集团董事长谭泽斌深有感怀,他站在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为这一产业的形成、发展和前景作了清晰的描述。他认为,以大剧院、音乐厅为代表的演艺建筑是技术难度最高的建筑形式。与普通建筑不同的是,这些建筑蕴藏着丰富内涵,代表着先进文化,不但需要考虑大剧院如何定位,了解观众需要什么类型的剧场,由谁来管理剧院,还承担着传播大国文化的重任。

  文化建筑与声学艺术完美结合

  针对剧院建设中艺术与声学谁重要的热门话题,谭泽斌认为,以声学为代表的功能是最重要的。必须将文化建筑技术与声学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据了解,中孚泰通过19年实践创新,逐步形成建筑声学深化设计、剧院技术集成剧院功能设计及室内设计合一的剧院建设理念,四度捧回“鲁班奖”。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长李秉仁也非常关注剧院建设与运营。他在论坛发表演讲认为,大剧院作为一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正逐步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批大剧院、博物馆不仅成了所在城市的一栋好建筑,也成就了一段好故事、一篇好文化、一部好历史。

  但我国部分剧院的建设由于过度追求新、奇、特,忽略了剧院最基本的设计,从而造成了浪费,尤其是部分剧院投入使用后运营管理存在困难,不得不闲置起来。李秉仁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思考。他希望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探讨交流,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为我国文化持续繁荣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由于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展示剧院建设运营的国际化大型论坛,吸引了包括百老汇在内的国际一流大剧院、音乐厅的“大腕”们到场。美国剧院咨询公司CEO认为,无论是东方西方,无论是文化体制与价值观是不是相同,但各国剧院建设和运营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基本是相同的。剧院并不是专门为某一类人设计的,要敢于向公众开放。比如布鲁克林剧院的观众席,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酒吧式设计,这样的席位设置对年轻观众来说,可以更放松地去欣赏艺术。

  许多国外同行还认为,剧院在设计之初一定要先考虑到它今后能否饱满运营。美国百老汇亚洲公司总裁Marc·Routh说,大剧院建设和运营是一项综合工程,缺一不可。比如百老汇的每一场演出,既有创作创意团队的“大手笔”,也有负责道具、服装的“小手艺”。套用中国一句俗话,那叫“螺蛳壳里摆道场”。每个部位、每个环节都丝丝相扣,形成集成体系。百老汇主创人员甚至按中国文化开发出了《牡丹亭》剧目。可以说,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今天,剧院不仅在项目建设上可以中西贯通,在运营方面也可以有更多合作交流。

  品牌人气一个也不能少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张哲认为,剧院建设一方面是一种建筑行为和活动,另一方面又是一场商业的“人气战”。究竟是剧院需要人气,还是剧院带动人气,这个问题值得业界重视。比如一些新区、开发区为带动人气,建设了规模庞大的剧院,最惨淡的是杭州大剧院,由于选址不当,至今为止还没能投入正常运行。

  周边有没有商业配套设施也是考验剧院能不能“火”起来的重要条件,比如上海大剧院所在的南京路四通八达、商业繁华,很多逛累了的人随时可到自己喜欢的大剧院看戏曲、听沪戏。“如同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纪20年代的大上海”,一位上海观众说。再比如百老汇,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剧院和演艺场所,而是旅游的圣地,城市文明传播的窗口,国家的文化标志。

  为了让更多公众了解大家还不太熟悉的剧院建设和运营模式,谭泽斌等五位嘉宾就媒体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了现场答记者问。谭泽斌认为,在我国,要倡导建设小型化剧场,让那些投资小、演出简朴的剧目登上大雅之堂,这就是最大的“文化惠民”。

  据记者了解,剧院建设的龙头企业中孚泰非常重视剧院在城市的品牌和传播作用。谭泽斌举了个例子:“比如老牌剧院上海大剧院建成15年了,仍是一座很有味道的文化场所。实际上,包括美国百老汇、中国国家大剧院在内,大家比拼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建筑,而是扎根在所在国家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

  他最后表示,我国大剧院要注意品牌经营,要让人们在看完演出后联想到中国的艺术、中国式的管理、中国人的文化素养和中国文化的造诣和水平。

  论坛结束前,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朱克宁代表主办方发布了“中国十大剧院”榜单。此次评选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等联合组织开展,对近年来在建设和运营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剧院给予了表彰。

关键词: 剧院建设 运营 建筑装饰 文化复兴
分享到:
[责任编辑:齐锐]
免责声明:本站除了于正文特别标明中装新网原创稿件的内容,其他均来自于网友投稿或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文字、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所发布图片或文字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工作人员予以解决。QQ:2853295619 手机:1352085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