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精装房,住户进去之后都要重新装修一遍,即使不重新装修,十几年后也面临材料老化更换的问题,这就带来很多安全隐患和能耗浪费。”近日,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原建设部勘察设计司副司长窦以德在“日本公共住宅建设与产业化”讲座上忧心忡忡地表示,目前因住户砸结构墙而出现安全事故的案例并不少见。
“我们在建造住宅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居住者对于套型和装修选择的自由,建造能够随着时间发展而不断修改提高的百年住宅。”日本住宅整备公团住宅部原部长加藤加多年如此阐述日本KSI(都市再生机构骨架 填充住宅建筑体系)住宅的建设思路。
他山之石
“KSI住宅体系不采用承重墙的建筑方式,而是通过将支撑体和填充体分离的方式,使填充体在不影响支撑体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可更新性和改造性。”加藤加多年表示,“KSI住宅通常是先做地板,所有的内隔板都是在地板上立起来的,将来改变套型的时候可以不拆地板,把隔墙拆掉就可以,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住宅的自由度。”
据了解,KSI中的“S”是指住宅的结构部分;“I”是指住宅里面的填充体,包括设备管线和内装修;“K”是指日本“都市再生机构”。所谓KSI住宅,就是都市再生机构开发的SI住宅。其特点是其中的结构体要求具有百年以上的长期耐久性,有支持填充体变化的柱梁地面结构,填充体可以随着住户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而进行改变。
和一些SI体系将门窗划分到支撑体系不同的是,日本KSI体系通过实验,将门窗划分到填充体体系,这意味着门窗在房屋未来改造中的可变性大大增加。
对此,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刘东卫认为,“建筑有效利用的寿命被延长,住户可以根据生活要求的发展而改变居住空间,满足了多样化的居住方式。”
加藤加多年举例称,和中国一栋楼大多是一种套型不同,日本的KSI住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改变套型设计,比如一栋楼的右边有河流,为了看到河景,上面三层的阳台可以设置成朝右。而到了下面两层,如果因为视线遮挡看不到河景,阳台就可以移动到左面。结合结构体外移的设计,未来还可以实现从住宅到商用建筑的转变。
“我们现在做了一个新的尝试,把一栋建筑的上面几层作为毛坯房交给民间公司,让民间公司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内装修和经营,再租给住户,这在东京是很少见的。”加藤加多年表示,大多数KSI住宅都是由都市再生机构设计运营的,借助这种新制度,他们希望能将KSI住宅体系变得更加多元。
拿来与舍弃
然而,目前KSI住宅在中国的推广,仍然存在不少现实障碍。
一位建筑师当场提出,中国的生活习惯和建筑结构与日本有很大不同,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考虑。比如,我国的住宅设计规范要求卫生间不能建在其他住户客厅或者卧室上面,除非设计规范舍弃部分要求,否则很难发挥KSI的优势。
不仅如此,成本问题也将是一道难迈的门槛。记者了解到,在我国,和KSI住宅支撑体寿命直接相关的保护层厚度通常为2.5厘米,而日本的百年住宅已经达到7.5厘米。这位建筑师直言:“这些都是要花钱的,如果国家不强制性提高相关标准或者投入资金去推动,开发商有什么动力去做耐久性更好的住宅呢?”
顶层设计的缺失还体现在内装部品的标准缺失方面。
“如果想让KSI住宅的填充体实现可更换性,部品标准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缺少相关的规范体系。”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产品所所长曹彬打比喻说,这就好比汽车的零部件一样,一定要按照统一标准生产,才能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发展。
不仅如此,部品与建筑之间也缺乏协调、统一的规范化体系。“建筑有建筑的体系,部品也有自己的产品标准。”曹彬认为,这导致内装部品无法和建筑实现良好的融合与设计,使得住宅精细化发展受阻。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兴起过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的产业化产品,但是随后在住宅个性化、欧美化的市场需求浪潮冲击下迅速萎缩,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也未能建立起来。
“我们研究KSI住宅不是为了要学谁,而是为了打造有中国特色的、更耐久、更实用、更有灵活性的可持续住宅。”窦以德表示,所有的研究都是为了让老百姓住上更舒适、更方便、更有可改造性的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