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暖作为城乡居民高品质生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传统的供暖方式耗能多、污染大,冬季采暖已经成为我国节能减排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障碍之一。
那么,是否有既能满足城乡居民的采暖需求,又具有污染小、耗能少优点的新型供暖方式?近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项目“空气源热泵+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低温热水地暖组合建筑采暖系统的节能能效研究”的成果发布会上,有关专家表示,这种从空气和阳光中获取热源,以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作为末端的供暖系统,就是这种新型供暖方式之一。
提高能效
新型供暖技术通过验收
据介绍,该新型供暖系统中的空气源热泵可从室外空气中获取大量大自然的免费能源,并通过电能将其转移到室内。其节能原理是,使用1份电能,可以同时从室外空气中获取2份以上免费的空气能,产生3份以上的热能,并可在不低于零下20℃的工作环境中正常运行。
目前,水地暖技术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散热效率提高,热媒水温可低于50℃,进回水温差可控制在5℃;升温响应时间短,只需30分钟~40分钟,可控性高。其中,预制沟槽薄型水地暖系统的进水温度可控制在35℃,回水温度可控制在31.12℃。通过缩小加热管管径,增大加热管网敷设密度,以大流量、小温差、低水温进行辐射供暖,使得该系统的供暖效果更好。测试数据表明:末端温度越低,系统效率越高——每降低1℃,效率提高0.5%。因此,用该系统与空气源热泵组成供暖系统,是确保该供暖技术节能能效比高的关键因素。
同时,针对太阳能热水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外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热效率比过去有了大幅提高。过去,空气源热泵、水地暖系统、太阳能热利用系统通常各自在建筑物中发挥节能作用,互不关联,未能产生综合效益。现在可以把上述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优化组合成一个新的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系统。
从2011年初开始,北京市建设工程物资协会建筑采暖分会组织11家大专院校、设计科研单位、企业等,共同承担了住建部“低温空气源热泵、太阳能与高效地暖组合式建筑采暖系统”科技计划项目,并于2012年11月26日通过住建部科技项目成果验收。该课题完成了空气源热泵、太阳能与低温热水地暖及生活热水等不同组合系统技术的优化设计和示范,并在多个工程项目中进行推广应用。其中,在北京、秦皇岛、青岛、上海、重庆、长沙等地的房屋建筑(13项工程)中进行重点测试。通过测试证明,空气源热泵与低温热水地暖的组合系统冬季采暖平均能效比(COP)均超过3.0,具有运行能效高、费用低的特点,完全可以满足华北等寒冷地区(室外最低气温高于零下17℃,建筑采暖室内平均温度保持在18℃)以及华中、华东等冬冷夏热地区的冬季采暖需求。
减少排放
为“蓝天工程”做贡献
在该组合系统中,低温空气源热泵分别采用了喷气增焓压缩机或高压腔直流变速压缩机,以及“变水温”控制等新技术,可使空气源热泵在低温环境下启动性能更佳。其运行环境气温可延展到零下20℃,还可根据环境气温进行自动调节,确保建筑的舒适性和节能性最大化。
据北京市建设工程物资协会地板采暖分会秘书长金继宗介绍,课题组对住宅建筑不同供热方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结果显示:空气源热泵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的几种供热方式之一。目前,在我国相当多的中小城市、村镇中,解决采暖和生活热水仍以燃煤为主,污染严重。此项技术如能在国内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推广,将会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我国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做出重要贡献。以北京郊区农村为例,统计数据显示,京郊农村一个采暖季需用煤347万吨,排放900万吨二氧化碳、8675吨二氧化硫、8443吨煤烟粉尘。在京郊110万户需要节能改造的农村住宅中,若有1/3的住宅采用这项供热技术,即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96万吨、二氧化硫2775吨、烟粉尘2664吨。显然,这将在北京市实现“蓝天工程”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该项采暖技术已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民用建筑项目中得到应用。它可为非集中供暖地区的住户提供一种住户自助式节能环保的采暖和热水供应方式,有助于摆脱集中采暖地区采暖费收缴困难的窘境。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对经济和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推广清洁能源的采暖方式势在必行。如果这项“低温空气源热泵、太阳能与高效地暖组合式建筑采暖系统”能够作为建筑采暖新技术加以推广,将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