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转型期,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给建筑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新的发展空间伴生着同样巨大的挑战。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言,建筑企业过去是建设者,现在是城镇化的策划者、投资者、开发者、建设者和资产运营商。相较以往,建筑企业不仅业务范围拓宽了,而且角色也在转变。当新型城镇化建设热袭中国资本市场,我们的建筑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见的选择与变革。
明晰新型城镇化的功能内涵
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全向记者表示,曾在一段时间内,人为的造城运动在各地屡见不鲜。其实,这完全背离了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之间互相促进,协调统一。城镇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每一个城镇都有其功能和产业基础。如果脱离了这些基础,人为造城,那么势必出现很多问题——要么是睡城,要么是鬼城。”
以往很多地方主政者都认为,大拆大建、让村民集中上楼,就是实现了当地的城镇化。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城镇化首先需要明确可行的规划,否则城市和周边的发展无法协调、功能不明,进而导致城市的医疗、教育、交通资源都无法进行有效配置。这种弊端在很多大城市都已经显露了出来。对于其他即将迈入高速发展期的城市而言,应引以为戒。”李德全说。
对于今后城镇的发展策略,李德全认为,应当首先明确城镇的自身定位。“是工业化城镇还是旅游城镇,又或是行政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这些都要在规划中进行明确定位,而后在规划中根据定位设置相应的区域功能规划、配套设施等。”
我们在进一步讨论新型城镇化给建筑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时,还需要明确一个定义——新型的城镇化“新”在哪里?一是更加关注城市建设的综合性和功能性。新型城镇化不仅要单一推进道路、桥梁、高楼大厦建设,更要考虑城镇的配套建设,既包括硬件方面的配套,也包括软件方面的协调,以满足城市的可居性、适居性。二是更加关注人的要素,即居住者就业、生活、消费等居民市民化问题。三是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低碳环保、建设美好社区等。
新型城镇化下的建筑业“扩容”
就城镇化与建筑业之间的关系来看,改革开放30余年中,城镇化一直在为建筑业提供市场,而城镇化也在不断促进建筑业结构转型。“建筑业开始时只是土木工程、道路建设等。而10余年的城镇化发展,让建筑企业纷纷由单纯的承接工程走上了项目运营开发的道路。‘只有进入开发领域,才能取得利润盈余’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李德全对记者说,“如今,新型城镇化又给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只会建房子、修路桥,就无法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分得更大的‘蛋糕’。企业需要跨行业复合经营,比如谁能在城市轨道交通中拿到个标段工程,谁的日子就会好过。现在很多企业开始进行投融资建设一体化,地方政府之所以喜欢与央企进行合作,就是看上了央企的资金优势。”
为了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建筑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城市综合体开发,选择BOT(建设—经营—转让)、PPP(公共私营合作制)等集建设与运营于一体的建设开发模式。这种选择,直接导致了行业的“扩容”:在传统定义中,建筑业仅指从事工程建造的行业。如今,这一行业定义已经扩展为包括前期勘察设计、中期施工乃至后期运营等全部工程开发环节,甚至囊括投资融资、建材配套等相关衍生行业。
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为我国建筑节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秦占学向记者表示,新型城镇化应是绿色、低碳的城镇化,这就为我国绿色建筑产业提供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但是,我国节能建筑强制性标准仍然偏低,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完善绿色建筑指标。
流通领域亦有顽疾
对于新型城镇化给建筑业带来的影响,秦占学表示,不仅建筑业本身酝酿着诸多变革,甚至建材行业、家居卖场等流通环节也在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前几年建材家居卖场产能过剩、‘跑马圈地’、恶性竞争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近两年的关门倒闭潮。这是因为从业者缺乏对业态的研究,特别是忽略了中小城镇的市场需求。”秦占学对记者说。
在秦占学看来,现在在城镇化、保障房等大规模建设的工程中,对于家庭二次装修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少。市场倡导的是“拎包入住”,这几乎终结了传统建材家居大卖场一站式采购模式的市场生命。“正因如此,我们的卖场才应该将商户组织起来,参与未来城镇化建设工程中的招投标,承揽工程的建材供应,寻找市场消化点。”秦占学说,“与此同时,协会、学会应该就市场发展进行引导,让国家出台的家装、建材绿色标准更好地与市场结合,被市场认可。”
新型的城镇化变革,也给建材物流行业带来了影响。“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迫切解决但又容易为人所忽视,那就是建材行业缺乏配套的物流产业。”秦占学说,“现有的建材物流行业比较分散,提供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我们希望大的物流企业能够重视这部分市场细分。因为建材行业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需要更大宗的运量和更细致的服务,在效率和周期上都应该较以往物流行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