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亭建筑与仁政思想
扇面亭建筑的典故
《晋书·袁宏传》记载了一则晋代文学家袁宏(328-376年)出任东阳郡守时谢安赠扇的故事:“谢安常赏其(袁宏)机对辩速。后安为扬州刺史,宏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阻)道于冶亭。时贤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取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时人叹其率而能要焉。”袁宏上任后广施仁政,造福一方。后世因以“扬风仁政”来比喻为官清廉仁厚。众所周知,“仁”是儒家学说核心思想之一,而袁宏的“仁政”思想是儒家学说在施政方面的典型体现,故而后人将这个典故引入建筑中,建造扇面形建筑寓意施行仁政的思想。
扇面亭建筑在北京园林中的应用实例
在北京的古建筑中有四座借寓此典故而建造的扇形亭子。其中三座建于清乾隆年间,一座建于清末光绪年间。
北海扇面亭
北海扇面亭位于琼华岛北坡,建于乾隆年间,坐南朝北,亭子前面的地面上用条石砌成扇骨式样,又用汉白玉雕成扇轴,俨然一把张开的折扇。扇面亭山墙上的窗户和室内的什锦窗也为扇形,亭内正中还摆放一座扇形石凳。从亭子向西北望,可望见北海仙人承露台。承露台成为扇亭的对景建筑。
此外,亭子更为独到的地方在于其匾额书题,其匾额书“延南熏”。这是在亭子用典的基础上再次用典。南熏意思是和煦的风,典出《南风》诗。相传为虞舜所作,《孔子家语·辩乐篇》记载:“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同时,《礼记·乐记》和《史记·乐书》也有类似对南熏的记载。而这个典故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初谢安赠送袁宏折扇,而袁宏为什么当即应对以“奉扬仁风”之词,原来早有传统,可谓“扇”起“南风”。此亭子可以理解为乾隆帝意欲用此扇表达其延续虞舜南熏之风,谋福于天下黎民的政治思想。
似乎是乾隆帝觉得一处亭子不足以表达他“仁”主的形象,颐和园内也建有一座始建于乾隆年间的扇面亭,称为扇面殿。这座亭子位于颐和园宫殿区(或称政务区)乐寿堂西边的一个名为“扬仁风”的小花园内。此处则直接引用袁宏的扬风仁政典故为其命名。此殿与北海的扇面亭形式相似,阶前地面也用石头砌出扇骨和扇轴形状。不同点是此亭为歇山顶建筑,北海为庑殿顶建筑,并且装饰上此殿山墙和后檐墙开的是什锦窗。亭两侧连接的院落围墙则呈风卷的弯曲形,似乎风从亭中吹出之状。另外,这个小园设计十分巧妙,建筑物的布局呈繁体“風”字形布置。扇面殿位于花园最北端高处,殿两侧围墙形成“几”形,殿前有石台,形成风的一瞥,伸出一条方砖小径延伸至种成一圈的植物,形成“中”字,小径尽头是一方水池,成为“一”状,其旁原来还有一块山石作为风的一点。
颐和园扇面殿南侧
天坛西坛门内双环亭的南侧假山上目前也有一座扇面亭,歇山顶灰筒瓦屋面,苏式彩画。这座建筑原为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帝为其母祝寿而建在中南海内的景物,于1977年迁入天坛公园内供游人观赏游览。
在醇亲王北府花园(今宋庆龄故居)的东南小山上,建有一座名为箑亭的扇面形亭子,为清光绪年间醇亲王修建。这座亭子的形式为八柱平顶亭。不知道其形式是否受到前两座亭子的启发,但是这座亭子可以说是形式上最接近扇面的一座。这座亭子位于花园的东南角,而这个位置在八卦中是“巽”位,意为风,再一次契合了“扬风仁政”的典故,可谓寓意巧妙。这座亭子的匾额同样值得一提,其匾额书“箑亭”, 箑字为扇字的古体字,在我国的南方扇字也发“shà”音。其匾额也可谓独具匠心。
醇王府花园萐亭
箑亭因建在山上,以其优美的形式,形成花园高点的一景,因此在园林中其建筑功能起到了点景建筑的作用。沿山路台阶步入亭内,又可以俯瞰全园及北京什刹海后海景色,所以它又是一座观景建筑。而如果将这座亭子与花园西南角假山上的折尺形(L形)亭子——听雨屋联系起来,则有和风细雨、风调雨顺之意,形成风雨对景之势。
目前,北京园林中所知扇面形建筑始于乾隆帝,而苏州园林中扇面亭建筑实例要早于北京的三座,是否乾隆帝在游江南时将此种建筑形式引入北京园林尚难知晓,但是这种园林建筑形式确是饱含中国建筑哲学的一类。
每 日 精 彩 推 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