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层次整体偏低
与国外物联网应用大多专注于某个行业或局部领域不同,我国物联网已成为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一面新旗帜,应用更广泛地深入到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如在安防领域,主要有视频监控、周界防入侵等应用;在电力行业,主要有远程抄表、输变电监测应用;在交通领域,主要有ETC、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应用;在物流领域,主要有物品仓储、运输、监测应用;在医疗领域,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等应用也已经开展;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应用也做得风生水起。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如陕西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文物保护、贵州一些酒厂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名酒防伪,等等。
虽然应用在稳步推进且亮点频出,但仔细分析,应用层次整体偏低,基本还是以前信息化的层次,具有物联网内涵的应用较少。比如智能交通目前做得最成功的是不停车收费(ETC)和车辆定位,这些技术和应用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国外大范围推广普及,不能不说我国的应用层次较低。
国内外应用层次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信息化程度的差距。发达国家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的信息化程度较高,比如交通、物流信息化已基本成熟,我国市场的一些应用需求他们早已实现。而我国整体信息化水平落后,信息化起点较低,造成需求层次较低,再加上缺乏深度挖掘和流程创新,应用层次可想而知。
我国物联网应用市场的需求颇具中国特色,比如环保节能和公共安全(食品药品打假、医疗器械追踪、重大基础设施安监)方面的需求迫切。此外,我国工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还处于小农经济,城市快速发展要求管理水平提升等都为物联网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技术短板未能实质突破
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以及产业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2010年RFID产业首次突破100亿元,2012年有望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40%。2010年传感器市场销量突破900亿元, 2011年有望实现12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0%。我国通信运营企业的M2M应用服务成为物联网发展的亮点,2011年年底,M2M终端数接近2000万,已成为全球最大的M2M市场。虽然产业规模增长迅猛,但国内外在核心技术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我国技术整体落后的局面仍未有明显改善。发达国家(美欧日韩等)掌握核心技术,产业链条成熟,少数大公司的产品在全球应用市场实现了垄断。而国内大部分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我国传感器技术、RFID超高频芯片设计和集成技术、信息处理与决策分析技术、基础电子制造技术、嵌入式系统等技术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大规模应用对物联网产品低成本、低能耗、高智能、高可靠性的要求。如国内从事传感器科研、生产、应用的单位超过1500余家,但中高档传感器产品几乎100%从国外进口,90%的芯片从国外进口,传感器技术水平比国外要落后10~15年,可靠性指标低一至两个数量级,而且国产传感器的产业化率不到5%。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在重大科技专项布局中加强了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内容,出台各种针对科技型企业的优惠政策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极大地鼓舞并激发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相信在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到“十二五”期末,我国物联网的技术短板一定会得到实质性改变。
☆☆☆☆每日精彩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