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联网产业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特点:政策层面投入是主要推动力、应用有广度但缺乏深度使得层次整体偏低、“政府买单”成常态市场化机制缺乏、产业规模增长迅速但技术短板未能有效突破,与国外物联网应用有着较大差距。
相关阅读:物联网建设不断推进 智能化或成未来主题
我国物联网发展已步入第四个年头,其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迈入信息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而在目前技术产业相对落后、应用市场又明显差异化的形势下,我国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统筹布局,协调发展,从先期政府主导逐步向成熟期市场化机制过渡,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物联网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弯道超车,才能使我国在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占据制高点。
政策成产业发展最强动力
与国外物联网发展偏重于“市场驱动型”不同,我国更贴近“政策驱动型”。自2009年温家宝视察江苏无锡发表重要讲话、开启中国物联网发展新纪元以来,中国政府在各个层面的政策投入,已成为推动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最强动力。2010年,物联网等新兴战略产业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接下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2011年4月,财政部出台《物联网专项基金管理办法》,拿出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物联网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标准研究与制定、应用示范与推广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6月又修订了《基本建设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对物联网企业提供了金融支持。2011年12月,工信部出台《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物联网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在中央政策导向之下,全国近30个省区市已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物联网产业园和产业联盟遍地开花,各地都想借物联网东风拉动产业经济发展,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发展形势可谓风起云涌。可以预见未来中长期内,物联网仍将成为国家推进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力度可望继续加大。
市场化机制缺乏
我国物联网应用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市场原生动力不足,以 “政府买单”的公共安全、管理和服务类应用为主。行政指令或管理措施成为市场的风向标,吸引产业聚集。现阶段“政府买单”的应用占到了总量的70%~80%,主导方式通常有政府倡议、统一规划、政策强制实施等,商业模式有政府直接投资、政府BOT(建设-经营-转让)、政府间接补偿、多方联合投资等多种形式。
如食品安全领域,2011年商务部和财政部投资40亿元打造36个城市食品溯源物联网民生工程项目,统一规划建设中央、省、市级追溯管理平台。2010年国家煤矿安监局要求各生产单位3年之内建设完善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国家药品案例规划(2011-2015)》明确提出强化药品和医疗器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对批准上市的药品实行统一编码管理,电子监管覆盖所有药品品种。这种政策的规定和要求为物联网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能够刺激技术与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使企业快速成长。
这种“市场靠政策”以及“买单靠政府”的物联网应用发展模式,在产业发展初期能起到促进作用,但不具有可持续性。立足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探索价值链共赢的商业模式,形成应用、技术、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真正实现物联网产业的软着陆。
☆☆☆☆每日精彩推荐 | ||